欧阳予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024
本馆由[ 470167503]创建于2009年12月17日

话剧大师欧阳予倩故居访记

发布时间:2010-09-17 16:52:37      发布人: 470167503

欧阳予倩故居位于东城区平安大街东段张自忠路五号,正好在三号段祺瑞执政府和七号号和敬公主府之间。门脸看上去有些破旧,衰落。无法与两侧的豪宅相比,但是院子里的西式小洋房来看,依稀可以辨出当年的风采。欧阳予倩最成熟的话剧创作是1947年由京剧改写的《桃花扇》,这出戏至今仍是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


听了欧阳予倩的名字,不少朋友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即便有所了解,可能也只是模糊的片段。但《桃花扇》的名号您一定是耳熟能详,它的创造者就是我们今天要跟您说的中国话剧大师欧阳予倩先生。对于并不熟悉他的朋友,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他,那么只能说,欧阳予倩是中国话剧的缔造者之一。


 


话剧缔造者欧阳予倩先生


欧阳予倩早年加入留日学生文艺团体春柳社,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话剧开拓者,此为,他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戏剧学院第一任院长。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戏剧运动的积极分子,而且是彻头彻尾的积极分子”。


为了学习京剧,欧阳予倩相继拜小喜禄、陈祥云、江梦花、林绍琴、吴彩霞、贾璧云等著名演员为师。为了演好京剧,欧阳予倩付出了很多汗水。他的眼睛有些近视,为了使眼神灵活,他每天早上用盐水洗眼睛,还上下左右不断转动,硬是练出一双生动有神的炯炯明眸。京剧舞台上的脚步是一种舞蹈动作,与日常生活中的脚步大有不同,为此他曾受到过一些嘲笑。他的勤奋刻苦,打通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路,走步、低头、转身,每一步都练得合乎节奏而又满含感情。他不单唱念俱佳,连硬功也不输名角,能将两个铜盘中的十几朵鲜花撒在舞台上,再用“卧鱼”的舞姿将鲜花一朵一朵地叼起来,每演此技,必赢得满堂彩。


欧阳予倩的演技获得了社会认可,但他却很谦虚。阳翰笙评价他是一位文艺巨人,他却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很平淡的伶人。有人问他,为何会取得现在的成就,他这样回答:“我承认我比别人笨,别人一下子能做好的事,我需要花一倍的时间,但是我没有放弃。”


欧阳予倩原名立袁,1889年5月12日生于湖南浏阳的一户官宦家庭。13岁的他随清廷当官的祖父到北京读书,后来又跟着祖父调往广西。在这期间,年幼的小欧阳受了中学几位参加同盟会教员反清救国思想的影响,15岁便到日本进成城中学就读。受到西学和民主爱国思想的影响,留学期间,加入中国留学生最早组织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从此与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萌生一不想当官、二不求发财的思想,投身于进步的演剧运动。后来他所创作演绎的话剧如《泼妇》、《屏风后》,《忠王李秀成》和《越打越肥》均带有爱国救亡情感,欧阳予倩最成熟的话剧创作是1947年由京剧改写的《桃花扇》,这出戏至今仍是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剧目。


 


大师的情感世界


因为祖父在朝廷做官的缘故,欧阳一家的家境还是十分殷实的,但是这样家庭自然也会固守一些传统的礼仪。


欧阳予倩1902年赴日本留学,回到家乡浏阳以后,家里已为他定好婚等他回来成亲。年方十八的他对新娘情况一无所知,死活不肯,但又不愿太伤老人的心;便在心里盘算,先顺从家里,结了婚三天后便离家出走永不回头。


  然而结婚后欧阳予倩却改变了主意。原来家里给他找的新娘刘韵秋是位传统的才女,同样出身书香官宦世家,聪明能干,琴棋诗画都很精通,且本性好学而能识大体。如此大家闺秀,使得欧阳予倩洞房相识后,觉得彼此之间思想爱好竟那么相同。原先逃婚悔婚的打算顷刻便阴消阳散了。相处几天,两人渐渐觉得十分投缘,有相见恨晚之感。欧阳予倩想将刘韵秋带到日本一起留学,但是刘家却执意不肯。欧阳予倩在家过了三个月难分难舍的新婚蜜月,只好独自赴日继续学业。


旧中国把从事戏剧的称为“戏子”,欧阳予倩是“高干子弟”,又有留洋经历,两家长辈都希望他能继承先辈走进官场,坚决反对他在上海当“戏子”。只有夫人韵秋与他志同道合,理解和支持他。老人们天天逼刘韵秋叫他远离“戏子”道路。刘韵秋都不理睬。一次,压力实在太大,刘韵秋试探给欧阳予倩写了一封信。他回信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


 


“不识抬举”的话剧大师夫妇


1915年冬天,欧阳予倩瞒着家里人,把刘韵秋接到上海。欧阳予倩演京戏在上海出了名,常有些太太、小姐来约会亲近他,欧阳予倩珍惜与夫人的感情,总是非常坚决地回绝这些纠缠。太太小姐们非常扫兴,背后骂他“不识抬举”。


不仅欧阳先生受到如此“礼遇”,相貌脱俗、知书文雅的夫人刘韵秋也常遇到一些人给她写情书,往她皮包里塞钞票等等,她都会当即严词斥责。欧阳予倩终日忙于戏剧,刘韵秋操持家务。欧阳予倩在舞台上的戏衣大多数是妻子裁剪、刺绣出来的。不仅如此,多才多艺的她常帮助予倩整理编写剧本,画舞台布景,做小道具等,有时还到戏校里代上文化课。她还像母亲一样对待丈夫的学生,常常问寒问暖,帮他们缝衣补袜。五卅运动中,欧阳先生写了反帝传单,自己花钱印刷,韵秋夫人便冒险和他带着儿子一起到街头散发。


对于夫妇二人的感情,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虽然是旧式婚姻,爱情之深厚,并不输于自由恋爱,且有过之。” 欧阳予倩的老朋友田汉曾赋诗称赞他们夫妇:“台上典型台下效,铜琶应唱好夫妻。”


 


平安大街欧阳予倩故居探访


1949年欧阳予倩先生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同年11月全家迁至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的院子里居住。


站在院门外可以看到,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大门,门的上部是圆拱形,其上又有柱子和女儿墙,两边靠街的窗户大而且低,有砖砌的突出的窗楣。外墙上镶着一块牌子,上写“张自忠路5号,欧阳予倩故居”。


走进这座小院,迎面是一座小楼,有带柱廊的前门,门上有三角形山花,哥特式尖顶,有浓郁的欧式风格。在这座小楼中,曾住过诗人田间、表演艺术家金山、戏剧教育家沙可夫等。


  绕过小楼,后面是一排13间中式房子,这里才是欧阳予倩故居。新中国成立后,欧阳予倩从香港回到北京,住到了这排房子里,一直到他1962年病逝。在这里,他不仅主持中央戏剧学院的工作,同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为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日夜操劳。他还笔耕不辍,在这里创作了歌舞剧《和平鸽》、话剧《黑奴记》等。他的夫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小院中种满了果树和花草,屋里屋外一派生机盎然。这里成了当时文化界人士聚会的场所,常常高朋满座,郭沫若、老舍、曹禺、田汉、梅兰芳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来到北京以后,欧阳予倩担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并兼任台词课教研组组长,他常邀请语言学教授罗常培和著名作家老舍商谈台词课教学方针。还邀请过语言大师侯宝林到学院讲课。欧阳先生非常看重北京的民间、民族语言,将民谣、绕口令等都吸收到台词教学之中。苏联专家古里耶夫称赞说:“欧阳先生把民族、民间的语言吸收到台词课中,使台词课丰富多彩,飘散着中国泥土的芳香,在这方面甚至超过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在这座中西合璧的小院,欧阳予倩为创建中央戏剧学院殚精竭虑,写下了《唐代舞蹈史》、《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等专著。

【编者按】现在,您要是漫步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校园内,可以看到一尊塑像,这就是1988年建成欧阳予倩先生塑像,以纪念这位老前辈。


【欧阳予倩与梅兰芳】
欧阳予倩在京剧界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说。1917年,梅兰芳在北京上演《黛玉葬花》;欧阳予倩在上海上演《黛玉葬花》。一南一北,对演《葬花》。梅兰芳先生说:“旁人看了,还以为我们在比赛呢。”欧阳予倩扮演的黛玉“高髫倩妆,翩翩翠袖”,与梅兰芳扮演的黛玉“吕”字髻、长水袖,大致是相同的。为梅兰芳、欧阳予倩配戏饰演宝玉的是姜妙香、周信芳,均为京剧界翘楚。在台下,这二位大师又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