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深切缅怀林一心老人
2010-03-17 10:30:39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国立华侨大学首任党委书记和原副董事长林一心于3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9岁。昨日,林一心的亲人及生前好友怀着悲痛的心情,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送行。在泉州,林老的家乡人也纷纷缅怀这位老人一生的感人事迹。
林老早年离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辗转奔波了七十多个春秋,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其中,华侨大学1960年的创办和1978年的复办历程,都留下了他无法磨灭的贡献,至今让家乡人铭记在心。
人物介绍
林一心:1912年出生于永春县蓬壶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初中毕业后就到中央苏区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11月7日经毛泽东的侄儿毛远耀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林一心历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华侨大学党委书记,中侨委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
为华大成长倾注心血
林一心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华侨大学后,师生们对这位学校的创始人之一、首任党委书记和原副董事长的离开感到无比哀痛。华侨大学发去唁电表示沉痛哀悼,并对林老家属致以最深切的慰问。
1960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的林一心得知国家同意筹办华侨大学,立即与几位著名侨领为创办华大奔走于北京、福建之间。华侨大学原校长、法学院终身教授庄善裕说:“当时全国的经济都很困难,华大可以说是一边建校、一边招生、一边教学地走上最初几步路的。1960年9月开始招收学生,可学校都还没校舍,当时的第一批中文系预科生只能在省内其他高校内暂时‘借住’。”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林一心为建校全力以赴、亲力亲为。他多次从福州来到泉州为华大亲选校址,他调来了大批领导干部作为创办筹备人员,他多方奔走,经中央同意从北京上海等地调来一大批名师到华大任教,令该校建校之始便人才济济……1978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林一心任福建省复办华侨大学工作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为华侨大学复办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一心先生还多次走访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等,鼓励他们支持华侨大学办学。
在华侨大学创建、复办的书页中,记载了林一心呕心沥血的巨大贡献,在华侨大学几十年的发展路途中,也一直有林一心关爱的身影相伴。庄善裕回忆说,林老调到北京工作后,念念不忘家乡和华侨大学的发展。他经常回家乡,而每次来泉都要到华大走走、看看。“林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非常关心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成长。”庄善裕说,林老每到华大必定深入到教职工当中,与青年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对学生,他一方面重视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还重视思想教育,希望这些孩子日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能做个有用的人才;对教师,他经常强调要为人师表,认为有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学生。”
林老对华大的关心和帮助几十年如一日,华大的日益发展和更新变化也让他倍感欣慰。“看到学校里好多华侨捐款建设的校舍时,林老的心里是非常开心的。”庄善裕动情地说,“可以说,华侨大学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倾注了林老的许多心血,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为泉州侨务工作打基础
“他是我们侨务界的老领导了,对家乡泉州的侨务工作有着巨大的贡献。我们都很想念他。”泉州市原侨办主任曾子谅6日刚刚从菲律宾回到泉州,7日就获悉了林老逝世的消息,他立即往北京发去了唁电。
曾子谅回忆说,1979年,时任国务院侨办党组书记、副主任的林一心回到泉州召开侨务工作会,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后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侨代会精神,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围绕经济建设开展侨务工作,让中央的侨务政策在侨乡泉州开花结果。“林老的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当时立即着手为泉州侨务工作做了不少事。”曾子谅说,在泉州,林老首先着手落实中央侨务方针政策,为“文革”时期国内外华侨特别是海外归侨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同时为华侨到家乡支持经济、教育、医疗等事业建设牵线搭桥,泉州的侨务机构也是在林老的关心下建立起来的。早年,林老还指派工作人员到泉州侨务工作重点乡石狮大仑下乡蹲点,为以点带面开展侨务工作积累经验。“这些都为泉州的侨务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贡献巨大。”
在曾子谅的印象中,林老是个对国家和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老领导、老同志。在生活中,是个亲切随和的老人,十分关心下属和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得到了许多人的尊重和敬仰。
看《泉州晚报》关注家乡发展
无论是在省会福州还是在首都北京,林老都不忘关注家乡事,对泉州父老乡亲分外热心。
1985年8月,泉州资深记者郑祖庵经友人介绍在福州认识了林老,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都会去看望林老。“林老处处关心别人,每次到北京,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反复叮嘱我说,北京的气候很干燥,要多喝水多吃水果,不然会生病。殷殷关切之情,令人感动。”这些细节让郑祖庵仍历历在目。
林老和郑祖庵的岳父、泉州籍国画大师李硕卿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成为好友。1993年11月,林老回到泉州,在郑祖庵的陪同下,看望了李硕卿。细心的林老看到多年未见的李硕卿先生似乎比以前消瘦了许多,便关切地问道:“老朋友,你最近是不是生病了?”李硕卿回答说没有。离开时,林老还特地嘱咐郑祖庵,要尽快带李硕卿去医院检查一下。
“连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都没有注意到岳父的消瘦,细心的林老却发现了。遵照林老的嘱咐,我们陪岳父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得了胃癌,晚期。一个多月后,岳父因病辞世,林老在京获悉后立即委托时任华侨大学校长庄善裕送来了花圈,表示哀悼之情。”多年以后,郑祖庵对林老对岳父的体察之细心仍感激不已。
林老居京多年,一直通过《泉州晚报》等媒体了解家乡泉州的变化。早在1990年5月21日,林老曾为《泉州晚报》题词“人民喉舌、造福人民”祝贺《泉州晚报》创刊5周年。
林老在90多岁高龄的时候,每天还都坚持看《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有一次,林老拿着来自家乡的报纸,他说:“家乡的报纸看了很亲切,我虽然多年没有回故乡,但从《泉州晚报》可以看出泉州变化非常大。泉州国内生产总值能够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的确不简单!”
前几年,林老生病住院,住院期间,他还不忘让孩子每天往病房送《泉州晚报》、《东南早报》和《泉州晚报·海外版》,让孩子和保姆念给他听。
2007年,郑祖庵去探望林老,两人见面,林老非常高兴,并反复说了三四遍“泉州很好”。
【责任编辑: 黄冬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