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枢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05128
本馆由[ tts ]创建于2010年03月31日

唐廷枢:中国近代企业“第一CEO”

发布时间:2010-03-31 11:02:35      发布人: tts

    晶报/王圣

    引言

    “他的一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他的死,对外国人和对中国人一样,都是一个持久的损失。”这是116年前,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对一个刚刚在天津去世的广东香山(今中山和珠海)人写下的感叹,这个人,就是19世纪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唐廷枢。遥想风雨如磐的近代中国,天津、上海以及小城镇香山,这三个中国沿海的商埠,曾演绎着无数的繁喧,当唐廷枢以他独特的商道走完一生时,他本想为落幕的大清帝国留下的炫彩,却无意间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投下了浓重的颜色。

    连唐廷枢自己都没有想到,仅仅出于不胜其扰而编写的“英语实用手册”,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和英语教科书。

    唐廷枢成了洋行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位令所有国际企业都争相挖取的职业经理人。

    珠海唐家湾村一栋普通民房,作为唐廷枢的故居,一直由唐家湾村委会代为管理,经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故居里面已经很难找到关于唐廷枢的痕迹。当年唐廷枢病故几天后,灵柩用轮船从上海运回到老家唐家湾,和唐廷枢的灵柩同行的有十三国商务官员的专船。这支庞大的船队在唐家湾前环海“一字排列”时,整个海岸都灯火通明,十三国的驻津领事馆在公祭日下半旗致哀。

    每个人都不会苛刻对逝去者的溢美,但历史会!1881年,中国制造的第一台火车头“龙”号机车,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达道”上;中国第一家大型机械采煤企业——开平矿务局出产的优质无烟煤;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棉土厂出产的建筑水泥,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各地……机车、铁路、煤矿、水泥厂,这一系列载入史册的“中国第一”,都和唐廷枢这个名字紧密相连。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一个持久的损失”的盖棺定论,注定只能化作历史的尘埃被后人轻轻抹去。

    今年的4月8日,燕赵都市报的一条寻人消息这样写道:“一个多世纪以前,他们的祖上唐廷枢为晚清洋务运动立下汗马功劳,并创办了开平煤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他们早已失去了联系,希望通过报纸的帮助,寻找到还在唐山的唐廷枢后人,延续亲情。”

    当唐廷枢去世后极尽哀荣的史料与后人的苦苦寻找亲情的新闻,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一种历史的感伤油然而生,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的光亮不应只停留在历史的文字里。

    编撰中国首部英汉词典

    当中国刚刚开始面对世界的时候,学习英语也许只是出于谋生的手段而已。唐廷枢也许无法想像,仅仅是一门外语的学习竟能成为百年后众多中国学子心目中的“显学”。

    虽然没有人统计过,但现在的中国父母,几乎都曾对孩子叮嘱过“一定要学好英语”这句话。我们已经对街头各种英语补习班的广告习以为常,通过补习英语发展成亿万富翁的俞敏洪,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学习英语甚至还衍生出“疯狂李阳”。尽管学贯中西的钱钟书早就说过,学习外语一本词典足矣,但对于几乎人手一册英汉词典的中国学生来说,唐廷枢这个名字似乎与此毫不相干。

    唐廷枢的父亲唐宝臣当时在香港马礼逊教会学堂打工,和许多中国父母一样,为了能让儿子免费在这个学校读书,唐宝臣一下就与校长塞缪尔·布朗签订了延工8年的合同。于是,1842年只有10岁的唐廷枢进入到这座教会学校读书,在校6年时间里,他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在那里,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就是唐廷枢的同学。尽管唐廷枢的父亲懂得让儿女读书,但他却坚决不同意出国留学,这个决定对唐廷枢的影响很大,如果当时唐廷枢的父亲再开通些,也许中国留学生中又会多了一位佼佼者。

    唐廷枢的第一份工作是香港一家拍卖行的低级职员。1851年起,他在香港英国殖民政府当了7年翻译。任职之余,他开了两家当铺,这是他从事商业的开始。后又在上海海关担任了3年高级翻译。1861年,唐廷枢辞去海关的职务。当时他受出口棉花的浪潮所鼓舞,自己办了一家“修华号”棉花行,在中国各地收购棉花,再转售给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洋行,因此与英国人开办的怡和洋行发生了联系。怡和洋行的买办林钦正好是他的同乡,林钦请他管理金库,后来又代理怡和洋行在长江流域各个口岸的生意,两年后他升职当上了怡和的总买办。当一个买办有许多条件,而英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唐廷枢从小接受的就是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据同时代的人说,他说起英语来,“就像一个英国人”。怡和洋行的经理机昔曾经对他的英国同行说:“唐景星(唐廷枢号)英文非常漂亮。”

    因为当时买办有一半是广东人,而在洋行任职的买办们常常到唐廷枢家中请教英语,这促使唐廷枢下决心要为他们写一本实用英语会话书。1862年,唐廷枢编撰的《英语集全》由广州纬经堂出版社出版,而在该书的序言中唐廷枢就指明,此书是“一个隶籍广东的作者用广东方言书写的”,“主要适应广东人和外国人来往、打交道的需要”。书中第六卷的标题就叫“买办问答”。

    也许连唐廷枢自己都没有想到,仅仅出于不胜其扰而编写的“英语实用手册”,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和英语教科书。

    脱下“皮鞋”穿上“布鞋”

    对于唐廷枢的能量,当时美国旗昌洋行的老板曾说,“他在取得情报和兜揽中国人的生意方面……都能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因此唐廷枢成了洋行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唐廷枢就是一位令所有国际企业都争相挖取的职业经理人。

    唐廷枢为怡和工作的10年买办生涯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实力,他在进入怡和以后的第五年,就获得了怡和下属的谏当保险行的股份,同时也成为华海轮船公司中最大的股东之一。由于唐廷枢在这么多家外国轮船公司中参股,并且是董事、大股东,被视为华商的“领袖与代言人”,是当时中国航运界威望最高、财力最富、经营管理经验最为老到之人。

    就在英商怡和洋行要对唐廷枢委以重任时,唐廷枢却作出了一个令业界惊讶的决定:放弃高职厚薪,脱下洋皮鞋,穿上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递过来的布鞋。1873年6月,唐廷枢应李鸿章之邀加入了轮船招商局,出任总办,这成为唐廷枢一生中最重要转折。它标志着唐廷枢由原来外国洋行的得力买办,转变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

    招商局始建成于1872年11月,最早由朱其昂主持,但在筹办将近一年时间里已经亏损严重。唐廷枢甘愿放弃优厚的买办待遇,去替李鸿章收拾招商局这个烂摊子,其实是出于“为国争利”的思想。买办对洋行的依附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像唐廷枢这样有自尊和气节的人,心里自然渴望着挺直腰板,以平等的姿态与洋商竞争。为此他在招商局的就职宣言中就大声疾呼:“沿海之间的运输贸易之利全归中国自身所在,岂非更为优越?”

    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国企重组”

    唐廷枢接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商入股。他大胆引进股份制,向全世界的华商招募资金,折合股份,每一百股推选一名董事,再从董事会中推选商总(也就是现在的总裁)。企业的运营权由商总执行,董事则参与管理。这些管理对于现代经理人再熟悉不过,但在一百多年前,对于一个脱下西装,转身穿上长袍马褂的人来说,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在清王朝体制下游刃有余的智慧。

    与此同时,唐廷枢自己也入股10万两,并把在洋行旗下、但实际归唐廷枢自己所有的轮船归入招商局一起经营。唐廷枢此举是向业界表明他本人对招商局的信心,所以招商局的投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反响。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国有企业重组”。

    而唐廷枢将另一位著名买办商人徐润拉入,则为这次招商局的变革更增添了底气。凭借唐、徐的威望,民间商人们踊跃入股,而唐廷枢和徐润一经接手招商局,就立刻将资本扩大为100万两。招商局的“招商”二字这才实至名归,成为中国第一家具有明显的股份制性质的商办企业。

    体制甫定,唐廷枢大刀阔斧地打开局面。这些措施包括:对招商局进行全面改组,大减冗员,并招聘了一批在外国洋行任职的中国买办参与管理;用多种方式引进西方的先进轮船及设备,建立起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船队;雇佣外国船主和技术人员,同时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唐廷枢的“西法经营”颇有成效。而他们与洋行商战的梦想也成为现实。招商局与当时垄断中国航运事业的太古、怡和、旗昌等洋行进行了激烈的竞争。招商局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加上国人出于民族自豪感纷纷改乘本国船只,洋行陷入了价格战的不利境地,实力雄厚的旗昌公司因亏损过大面临破产,不得不将所有轮船并各埠码头、栈房,由招商局议价222 万两全盘承接。这是中国近代企业第一次通过竞争兼并一家外国企业,在充满屈辱和失败的近代中外贸易史,能取得如此胜利不得不让人赞叹。

    对于唐廷枢带领招商局凶猛的出击,当时的外商只得承认“中国船队管理有力,指挥精明”,并对唐廷枢杰出的经营才能用不甘而无奈的口吻表示赞扬:“(他)在东方一家第一流的外国公司(怡和洋行)任职时,获得了丰富而广阔的经验,他正在运用这一经验去损伤这些外国公司。”而唐廷枢自己则说:“枢、润不虑资本之未充,亦不虑洋商之放价,惟盼各帮联合,共襄大举,使各口转运之利,尽归中土,……此事固创千古未有之局,亦为万世可行之利。”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到了1883年,招商局的资产已从开办时的20万两增加到200万两,成为中国最大的轮船企业,属下的轮船也由最早的3艘增加到30多艘,并在菲律宾、泰国设立分局,其航运业务范围远至英国、日本、新加坡、夏威夷。在唐廷枢任总办的十一年间,招商局平均每年的运输收入近200万两,以吨位计算的年产值水平甚至高于外商公司。

    开创中国保险业先河

    唐廷枢创办的保险招商局和“仁济和”保险行是中国本土保险业真正意义上的起点。但中国保险业的起源,则源自唐廷枢义愤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轮船的刁难。

    由于轮船招商局在唐廷枢等人的努力下业务大增,从洋行手中夺走了许多客户,令洋行十分不满。但中国当时没有本土的保险业务,因此招商局的轮船只能向洋行开办的保险公司投保。洋行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可以刁难招商局的机会,他们提出近乎敲诈的高额保费。于是唐廷枢和徐润开始筹办保险招商局,并于1875年12月28日正式成立。

    对于当时的中国船队来说,保险招商局承保能力显得有些身单力薄,于是1878年4月唐廷枢等人在原保险招商局基础上,又成立济和船栈保险局,为轮船招商局的码头、栈房和货物投保。在此期间,唐廷枢曾经推举张慎之为“江孚轮”轮船的船长,这是华人首次担任船长,之前这个职务一直都是由外国人担任。于是外国保险公司以此为由拒绝接受货物运输保险。

    多年买办生涯让唐廷枢知道,面对强者的刁难和无理只能靠实力说话,这是一条无法回避的残酷真理!于是,唐廷枢为济和船栈保险局增资至50万两,更名为济和水火险公司,专门承保仁和的溢额部分和货物运输保险。此后几年间,仁和与济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甚至把市场扩展到海外,从此那些外国保险公司刁难华商的行为大为减少。

    今天看来,当“中国制造”面临刁难之时,一百多年前的唐廷枢就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开平煤矿塑造中国近代化杰作

    1877年,李鸿章委派唐廷枢主持开采河北唐山的开平煤矿,而开平矿务局则成为唐廷枢一生所经营的工矿企业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个。据史料记载,从1888年开始,开平矿务局分付股息6%,而反观同时期创办的众多近代企业,能盈利就已经很少,能发放股息的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唐廷枢统领的开平矿务局也得到“中国有利之矿,仅开平煤矿耳”的赞誉。

    开平煤矿从勘察矿址、拟订计划、筹集资金到正式开采,都是在唐廷枢亲自主持下进行的。在开平煤矿正式建立之前,当时中国的煤几乎完全依靠进口,而到了1889年,唐廷枢经营的开平煤矿已占领了整个天津煤炭市场,并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家大型机械采矿企业。而对于李鸿章来说,开平煤矿所创造的利润则是北洋水师的重要经济来源。直至今天,在开平矿务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滦煤矿,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

    因为开平矿务局的缘故,唐廷枢主持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达道”,但这条铁路的诞生所经历的曲折,却让后人看来有些啼笑皆非,不许修建铁路的原因则是达官显贵们认为这个“钢铁怪物”会震断大清帝国的“龙脉”。而当这条铁路经过多年波折最终修成时,有人曾戏谑地感叹,唐廷枢修建的铁路,或许的确震断了千年来皇帝们所依赖的“龙脉”,并取而代之以承载着现代器物与现代精神的交通命脉。

    对今天而言,唐廷枢的功名似乎有些遥远和陌生,但他的成功经验放在当今依然不会过时。假如我们在历史中更厚待唐廷枢这些中国近代化的先驱,那么当我们遇到很多波折的时候,早在百年前唐廷枢们已经留下了探寻的轨迹和启示。

    唐廷枢大事年表

    唐廷枢(1832~1892),号景星,亦作镜心。

    ●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唐家镇唐家村。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香港的马礼逊教会学堂接受教育。

    ●咸丰元年(1851年):在香港英国殖民政府担任翻译。

    ●咸丰八年(1858年):在上海海关担任高级翻译。

    ●咸丰十一年(1861年):离开海关,在怡和洋行代理生意,两年后接任买办。

    ●咸丰十二年(1862年):编撰《英语集全》一书,这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第一部词典和教科书。

    ●同治二年(1863):担任为期10年的怡和买办。

    ●同治十一年(1873):离开了怡和洋行,参加轮船招商局的改组工作,对洋务派的官僚企业实施官督商办,并担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拓展中国近代的航运业。

    ●光绪二年(1876年):受李鸿章的委派,开始筹办开平煤矿,1885年以后,则完全脱离招商局,专管开平煤矿。

    ●光绪十二年(1892年):逝世于天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