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大亨唐廷枢和他的“时代”

▲唐廷枢,字景星,又作镜心,广东香山县唐家湾人,从他的个人 "简历"可以预知,在"买办之乡"出生的唐廷枢,早已将目光转向了这一特殊行业。

怡和洋行
1842年,有坚船和利炮助威,英殖民者强行从国人手中夺走了香港,这块土地从此成为洋人在远东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庇护地。这年,在香港的美国医生布朗,将他在澳门设立的一所学校也搬到了香港,并以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为由,取名马礼逊学校。
天生便是生意客
此前在拍卖行的“基层”经验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把握,1958年,唐廷枢在任职之余,在香港开了两家当铺,前后一共经营了4年。
唐廷枢刚满10岁。他的父亲唐宝臣曾在布朗家当听差,之后又继续留在香港马礼逊教会学堂打工。为了能让儿子免费读书,唐宝臣与校长布朗签订了延工8年合同。这年起,开始了他长达6年的"英华教育"(唐廷枢自称)。
1848年,美国在对墨西哥战争中,拿下了墨西哥19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或正是看到了国内"蓬勃"的希望,布朗夫妇这年决定回国,并希望带几名中国学生赴美深造。学得一口流利英语的唐廷枢,与老乡加同窗好友的容闳、黄胜等经历了一次难舍的别离--同是马礼逊学校的高材生,却因家庭阻挠,唐廷枢错失了这次出国留学机会。
结束了学校生活,唐廷枢在香港一家拍卖行,当起了一名职位很低的助手。但"说起英语来就像一个英国人"的唐廷枢,不久就有了施展才干的机会。1851年,唐廷枢19岁,香港英殖民政府巡理厅向他发来聘书。几年后,唐廷枢当上了香港大审院正翻译。
唐廷枢天才般的商业禀赋,在此间崭露头角。此前在拍卖行的"基层"经验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把握,1958年,唐廷枢在任职之余,在香港开了两家当铺,前后一共经营了4年。初试牛刀,唐廷枢的生意成果颇丰:每年可以达25%-45%的盈利。而且他的对手并不弱--史料记载,当时在香港的知名当铺已有15家,澳门则有24家--这成为唐廷枢商业旅途上的"处女作"。
官商或从不分家。在"港府"工作的数年,不仅使唐廷枢小有积蓄,更重要的是,利用职务之便,加之精通英语,唐廷枢在通商界已开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网络,并与香港和上海怡和洋行的经理,也已"勾搭"上。
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中国沿海港口相继开辟为通商口岸。充当洋行买办,为外商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可一夜暴富,这一职业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新行当。
近代买办群体向民族实业家转变,并跻身洋务运动行列,一度为晚清“同治中兴”推波助澜。香山买办大亨之一唐廷枢,集买办、洋务派、民族资本家多重角色于一体,在他身上有传说般的故事: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国产铁路;开办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办的保险公司;编纂了国人学习英语的第一部词典和教科书、创建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家医院……同时先后受李鸿章委派,总办轮船招商局,并主持筹建开平煤矿,开创了洋务企业的先例。
1892 年 10 月 7日,中日甲午海战前夜,耳顺之年的唐廷枢,在天津开平矿务局任内病故。第二天,上海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发表讣告和纪念文章:“他的一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他的去世,对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是一大损失。”
这似乎更预示着由洋务运动而带来的晚清“中兴”时代即将幻灭。洋务重臣李鸿章说,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
10年“买办”生涯
唐廷枢离开怡和,其兄继任为怡和买办,成为唐廷枢调动资金的代理。而有唐廷枢的影响力,唐氏家族单在怡和洋行担任买办就超过半个世纪。
唐廷枢把拓展点选在上海。1858年,通过上海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的关系,他轻松进入上海海关,并于次年升任正大写和总翻译,成为上海海关的一名重要官员。
在海关的履职让唐廷枢对商务更加了熟于心。1861年,经同乡、时任英商怡和洋行买办林钦的介绍,唐廷枢"下海",开始为怡和洋行代理长江一带生意。
年轻的唐廷枢成功打入洋人圈的经历,为当时许多人效法,不时有人上门向他讨教办理洋务,尤其是学习英语的问题。久而久之,不胜其烦的他,索性用广东方言写了一本《英语集全》,其中第六卷为"买办问答"。在该书的卷首,唐廷枢写道:本书主要适应广东人和外国人来往、打交道的需要。该书出版后,唐廷枢亦声名鹊起。
真正让唐廷枢在商界树起声望的,恐当属此后发生的"棉花案"。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英国、印度等国棉纺厂货源紧缺,不到半月,沪上棉花价格从每担9两银子,上涨至26两,一时间投机活动甚嚣。一些棉花商贩为牟取暴利,趁机在棉花中掺水,待洋行将棉花运到国外,棉花已发生霉变,不少棉花行因此而倒闭。
唐廷枢并没有错过这次绝好商机。但他对华人商业圈内的"潜规则"看得明白,事先在注水棉花上做了手脚,在这次事件中不仅没有上当,他独自经营的修华号棉花行,让几十万两的"雪花银"收入囊中。这一事件,也使唐廷枢得到了怡和洋行老板的极大赏识。1863年底,唐廷枢正式成为怡和洋行的买办,并取代林钦掌管怡和洋行的金库。
所谓异族难以同心,当上买办的唐廷枢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信任。当时上海怡和洋行经理机昔,一改此前洋行现款全由买办保管的传统,通过开办钱庄及与其它银行建立户头,把大部分库款转移出去,只留给唐廷枢少量现款。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唐廷枢用隐忍和勤奋继续忠心耿耿为怡和开拓贸易。几年时间,在唐廷枢的打理下,怡和的业务范围拓展到金融、盐业、船运等领域,取得不菲成绩,怡和在上海滩的势力越来越大。但掌握着怡和的库款,唐廷枢自身的投资活动也未停止,其领域涵盖了钱庄、轮船航运以及保险行业等,其羽翼亦逐渐丰满。
唐廷枢的社会地位也与他的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1886年,唐廷枢已参与了上海的三个对外贸易关系密切的丝业、茶叶两公所和经营鸦片的洋药局的创建,并成为核心人物之一。而且唐还是沪上知名的普育堂、清节堂、元济堂的董事。1872年,他与同乡还发起成立了广肇公所,得到广肇同乡的热烈响应。清政府还授予了他同知(相当于地市级的副职领导)的头衔。这一切使得唐廷枢在华商中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号召力。怡和老板也不得不承认,"唐景星简直成了怡和能获得华商支持的保证"。
出于对唐廷枢影响力的畏惧,后来怡和老板发现唐廷枢挪用8万两钱庄庄票后,也未对唐作出任何制裁。唐廷枢离开怡和,其兄唐茂枝继任为怡和买办,成为唐廷枢调动资金的代理。而有唐廷枢的影响力,唐氏家族单在怡和洋行担任买办就超过半个世纪。
主办轮船招商局
经过唐廷枢的努力,招商总局不仅拥有长江和沿海航运大部分市场,还在菲律宾、泰国设立分局,拓展南洋运输业务,同时远航英国、日本等。
时间进入19世纪70年代,未入不惑之年便已风光无限的唐廷枢,时常站在上海外白渡桥畔的怡和洋行怅惘不已。一次痛苦回忆,也让他心底往往泛起波澜:一次唐廷枢从沪乘外籍轮船返港,遇飓风被困,不得不中途停靠歇息。外籍船主限量给每位中国乘客发一磅淡水,用于解渴洗脸,而船上载有百余头羊,却有满桶淡水任其饮用。唐廷枢此时的痛感或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当年,他便在香港筹集股金10万元,先租下两只船,往来于香港、广州之间,但这对于偌大的中国,仅是大海之一粟。
一个"自强"的声音传入了唐廷枢的耳朵。1872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打破洋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派朱其昂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但创办之初,招股十分困难,加之官僚习气太重,靡费太多,不到半年,招商局便亏损4万两银子。
李鸿章想到了在洋场里叱咤风云,并与他交情不错的唐廷枢。1873年,一纸任命书寄到了唐廷枢手里,让其总办轮船招商局,同乡徐润以及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此时,唐廷枢已经是公正轮船公司和北清轮船公司这两大外籍公司的华人老板,还是华海轮船公司的控股人,并有丰富的航运业务经历。接到任命书,唐廷枢立即走马上任。
摆在唐廷枢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融资难"。唐廷枢甫一入招商局,便提出"以西法经营之",广招具有洋行工作经验的中国买办参加管理。广泛的社会关系帮了他大忙,招商局的募股形势立刻得到扭转,上海投资者纷纷投资入股,加上唐廷枢本人的10万两白银,招商局很快募集到了47万两的股本,挽救招商局于"襁褓"之中。
而为防止洋商侵吞股份从而使得经营权旁落,唐廷枢又重新制定局规,规定股票和息折必须编号,填写姓名和籍贯,不准转让给洋人。同时还规定商总、商董由选举产生,业务照买卖常规办理,使得该局有浓厚的商办色彩,又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参与,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有了资本,唐开始主推业务,经过他的努力,招商总局不仅拥有长江和沿海航运大部分市场,还在菲律宾、泰国设立分局,拓展南洋运输业务,同时远航英国、日本、新加坡、夏威夷和美国本土。代表着中国航运的红底黄色圆月旗,开始在各大口岸飘扬,招商总局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轮船企业。
“师夷长技以制夷”
唐廷枢对此相当动心,经过多轮谈判,1877年3月,招商局以220万两规银并购了旗昌轮船公司,成为近代史上对外大型并购第一例。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轮船公司,此前占尽便宜的洋商不干了。招商局成立后,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在最短的时间内停止了彼此间的竞争,联合起来对付招商局。常见的办法就是降低运费,希望用低价来挤垮招商局。而最损的一招则是,洋人从自己垄断的保险业切入,向招商局船舶喊出天价的保险费用,一条价值10万两白银的轮船,一年需缴纳1万余两保费。
1875年4月4日,轮船招商局一艘货轮满载着7000石漕米和一些布匹、茶叶,从上海驶向天津。货轮行至黑水洋水域,由于雨大雾浓,该货轮与一艘英籍轮船相撞,63名船员遇难,货物全部沉入海底。这次事件,使得轮船招商局仅抚恤金就需支出2.4万两白银。而肇事船因为英国使馆庇护,迟迟不肯支付赔偿金。
但这一事件让招商局认清海运风险,有洋行保险运营经验的唐廷枢开始筹办保险招商局。1875年唐廷枢与徐润等人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间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成立,宣告了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诞生。此后,唐还与徐润成立仁和水险公司,1878年又创建济和水火险公司,1886年合并成为仁济和保险公司,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开创了中国保险业的先河。
1887年,当时在中国领域内最大的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悄悄放出话来,愿以二百五六十万两银子的价格,出售旗下全部产业。唐廷枢对此相当动心,经过多轮谈判,1877年3月,招商局以220万两规银并购了旗昌轮船公司,成为近代史上对外大型并购第一例。
随着洋务派官僚企业活动的扩大,唐廷枢在洋务派官僚心目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其官衔也从同知晋升为道员,甚至可担任各国使臣的保举。1883年,唐廷枢奉命赴欧洲考察业务,其间曾代李鸿章与英国洽谈购买军舰事宜。但就在同年,由于中法战争的影响,上海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钱庄大量收缩,这使得一向依靠钱庄信贷维持资金周转的招商局境况窘迫。此时,长期挪用招商局局款的徐润,因地产投机失败宣告破产,亏欠招商局达16万两白银。李鸿章只得撤了徐润的职,改派盛宣怀主持招商局,唐廷枢则调往开平煤矿主持矿务,直至其去世。
(注:本篇文章部分资料参考了汪敬虞《唐廷枢研究》;徐矛主编《中国十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