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敦益谷太芳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09769
本馆由[ 春笛 ]创建于2010年04月25日

家族传记--衡阳名人杨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0-08-06 18:19:17      发布人: 春笛
衡阳名人杨健和他的家族故事
杨健,字鱣堂,号刚亭,祖上由浙江钱塘迁来衡阳,1766年出生;在岳屏公园的湖边,矗立着一块高三米、宽一米五的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的五千字详细记述了杨健的一生。据清代著名经学家宋翔凤记载,他出生的时侯,就具有不同于一般婴儿的征兆,长大后又显出他敦厚机敏的品性。参加童试时,他的文章被提学看重,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1795年考上举人,第二年就通过了会试和殿试,当年(嘉庆元年)就成了进士。
可以说杨健的求学经历算是很顺利。那么,少年得志的他,是否又能官运亨通呢?
杨健首先在户部当了主事员外,按现在的职级划分,主事员外就是个处级干部
三年后他被皇帝派到四川主持乡试。他主考的学生中,通过京试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后来位居相国,史书称他为“得士为盛”。
又过了四年,他被“考授山东道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省纪委书记)。还当过广东廉州(现广州辖南海、番禺等县)知府兼雷琼(现海南省)道台,两淮盐运使、山东布政使等,1827年升任湖北巡抚,总揽全省军务、刑狱、吏治、盐漕诸事。世称“抚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对省级行政长官每年的考核相当严格,皇帝经常微服私访,绝不只看报表,绝不只读奏章,更不会看GDP,只听民众口碑,所以很多官员坐不稳,一年内就得另调他用,杨健却在这个位置上坐满了两任。
纵观杨健为官的时代,正是“乾嘉盛世”后期,在和平年代为官三十多年,不会有太多“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杨健却能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和拥戴,民间曾有“杨健当官,一年升三级,杨健坐堂,鬼都不喊冤”的说法,可见他是老百姓喜欢的好官;
首先是因为他两袖清风、清廉正身。他刚去廉州当知府,见府署巡船开支较大,派费扰民,就下令将官府的巡船一律撤消,代之于骑马和小船;
广州新会的卢观恒帮人代守仓库,代销洋货赚了大钱,他死后其子卢文锦要将他敬入乡贤祠。他因口碑不好,被乡民指为“不学诗、不学礼、身不行道,闲居为不善,为富不仁”,卢文锦就想通过上下打点,大肆行贿来达其目的;大小官员均受其“赇累钜万”;唯有杨健丝毫不受,总督和巡抚就将此事秘密报告皇上,皇帝因此知道杨健的为官清廉。
期间,他因母亲逝世,要告假回家服丧;下属和民众中有许多人给他送礼,他都一一坚辞不受;有的人把钱物悄悄送来,他也把礼品再度退回。
杨健为官的第二个特点是勤民敬业,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不打马虎。有顺德县民告状说有一做妾的女子,把她男人与妻子所生的嫡亲儿子毒死,但丈夫包庇其妾,成了县里一大民生冤案。他就亲自走访乡邻,亲自提审罪犯,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让罪犯服法,百姓们都把他奉为神官。
杨健当官最大的功绩就是大搞水利建设,为老百姓整治水患。在山东任布政使时,他组织修河堤三百五十余里,把漳、卫、汶三水合注往北流,便利老百姓的运输和出行。
他后来到湖北当巡抚。大家知道,湖北是个水乡,每年都要遭遇水灾,导致各地连年荒歉,民生困苦;杨健到任后,决心从根本上治理水患,他先是走访了全省所有频发水灾的地方,然后就会疏请赈,考虑到老百姓拿不出钱,他就先从抚内借支三万两银子给各县开工,又严格督促各道府,限期整修境内堤堰。他还把衙内过去的一些待遇旧规全部撤消,节省开支,用于治水修坝。
汉川县地势很低,每遇洪水,都要淹没农田和房屋。杨健他亲自带人勘察地势,先在草桥开口子排泄洼地积水,再把积水引到襄河中,使两万余亩良田从此不再受影响。
钟祥县的柴坝,工程最大,杨健就带头捐银千两,给大家作榜样,带领大家投入修堤,使之按期竣工。钟祥民众为了感谢他,还将所建的堤坝命名为“杨公堤”。
杨健为官之道的第三个特点是仁政为民,不管在哪里做官,他都以关心民生疾苦、倡导休养生息为原则。他自己不扰民,而且不准部署扰民,对有为的后进官员,他也总是劝导他们要施行仁政。
杨健在家养老时,湖广总督林则徐来衡阳查办盐务,准备狠狠打击衡阳的盐贩。在拜访杨健时,他就谈了自己的想法;杨健当即对他说:“衡阳虽然地邻两粤,但是却被山川隔阻,不可能有大盐贩;但因淮盐不能及时供应,人民苦于淡食。于是一些贫苦农民,不惜长途跋涉,挑盐贩卖,得微利以养家口。如果你急于追查,势必扰民,应予斟酌。”林则徐采纳了杨健的意见,对此事不予追究。劳苦盐贩都相安无事,也缓解了衡阳民众淡食之苦;这里我们也看得出林则徐对杨健这位前辈的尊重。
虽然杨健为官一生,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得罪了不少人,有的人就会给皇帝打小报告。1830年冬,年届六十五岁的杨健,再遭诬陷,被降职两级,“着降为三品顶戴休致”,他就在当年冬天退休回到家乡衡阳,颐养天年。
过去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健作为一位两朝(嘉庆、道光两帝)元老,他在65岁年纪离职退休,并不为奇;但在官近四十年,遭诬陷两次,则实为不幸,也足见官场好人难留。
但他威望很高,回到家乡后,邻近或路过官员、学生至交都来府上拜访,上门请教者络绎不绝。他就在江东岸河边热闹的唐家码头旁购置十余亩地,建了自己的寓所,与他的一姊一弟“比屋以居,朝夕相见,友爱尤至。”
杨健晚年居住的故宅原址就是现在被改为“退省庵”的地方,公元1845年他逝世后,家人将此处改建为“杨氏家庙”,作为衡阳杨氏族人祭祀、议事的办公场所;故宅后面的花园则是“杨家族学”,过去叫“私塾”。民国后该族学改名为“养正高级完小”,其全部办学经费悉由杨家族产开支,周围入读乡民学生一律免费。
这里我想跟大家说明一件事实:其实,“退省庵”原是衡阳另一位名人彭玉麟当年建于杭州的一处草庐,彭玉麟在衡阳真正的住处,名叫“彭家花园”,原址就是现在的珠珲区财政局大院,原地名叫“彭家塘”;现因原地建筑已毁,为了建设旅游城市所需,政府就将“杨氏家庙”古建筑改名为“退省庵”。
杨健回乡后,虽想隐居而“闭门不出”,“但仍对地方公益事业多有建言”;
他刚刚回到衡阳后的第二年(1831年),江华的瑶民暴乱,危及衡阳百姓,民心恐慌。他马上要儿子杨鼐招集亲朋好友,出钱出力,组织乡民练团防,保境安民。让当时慌了神的督部卢公和军门的罗公,都因为有了他而放心。
第二年,衡阳和周边邻县都遭饥荒,他又出面召集各地富绅“运米平粜以济邻井。”(从外地高价买米,然后再平价卖给老百姓,以帮助大家走出困境)。 
近代湖南的风云人物曾国藩曾这样评价杨健:“性敦孝友,公正廉明,”。令人感动的是:曾国藩在杨健死后曾两次为杨健奏书皇帝,因此还遭到皇帝的贬斥和降级,但他却毫不在意,最后皇帝还是给杨健“赏加五级”。由此也可见曾国藩的为人和他对杨健的尊崇。
公元1843年六月十七日,杨健病逝,终年79岁。当时他儿子杨鼐,和六个孙子,江、沅、鸿、浚、湘、澍;曾孙三人,光琳、光琪、光琮等守在身旁;。
杨健为衡阳杨氏家族开了个好头,从那以后,杨家有17名后人通过科举步入士途。
杨健死后,他的儿子杨鼐(甲午科举人),主持了杨家的家产分割,让六个儿子各立门户,独自建立起自己的堂房,杨家花园是其中最为豪华的一大堂房。
杨鼐的小儿子杨澍,考上功名后被派去当了个州官,因为他性情耿直,总喜欢为人报不平,也就无法在官场上混下去,他就辞官回家,在粟家码头旁,耗时六年,建起了衡阳最大的仿皇家园林“萼园”;
因为衡阳人只知道萼园是一个杨家人居住的园子,所以现在就把它叫成了杨家花园,堂房名号为“留余堂”,它后来成了衡阳江东岸杨氏家族十大堂房中最大的一支,后人数千。
杨家花园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曾经有过许多的名人传奇。
我们先来谈谈它的建筑部局和规模。
萼园占地面积120多亩,其中三分之一是水面(水面都是人工挖出来的,假山也是人工堆出来的)。大门正对西南,开在开福巷口。原来前坪准备建城楼,后因怕触怒皇威而辟为草坪。草坪正中位置是一棵大樟树,它至少也四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个草坪则曾经两次被征做飞机修理场,一次是二战时陈纳德的美国飞虎队,后来是解放战争时的国民党空军。
衡阳机场曾是二战时中国东南和西南空军的主要中枢联络站,也是盟军在华南地区的最大军用机场;大名鼎鼎的陈纳德将军曾数次来此指挥,他就住在杨家花园里,还多次参加过杨家长辈举办的家宴;
“留余堂”族人的住处是一座坐北朝南三进九栏的三层楼房。正厅堂屋悬挂着道光皇帝御赐的黑底金边“福”匾和许多名人赠匾,厅前刻有出自杨家族训的对联:“万卷奇书常在手,四知家学久铭心”,后厅则刻:“事到眼前皆雪亮,人如足下最风流。”
屋后为假山果园,梨园、桃园,还有每年都要办菊展的菊园等。 水塘边建有船亭月洞、小桥流水等十余处人造景点,曲径通幽处建的二层楼是留余堂里的客房。
杨家花园建造得富丽堂皇,使得它一时名满天下。后来的一百多年间,杨家花园成了名人雅士争相居住的地方,他们中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常客有曾国藩、彭玉麟、谭延闿、熊希龄等。
杨家人曾积极投身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杨槩早年就在萼园创建了“任学会”(梁启超号任公)反清组织,担任会长;组织成员中还包括后来当了民国总理的熊希龄等。他们在杨家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并在这里筹划反清的各项活动。后来,因为清军的追杀,杨槩被迫逃亡去了日本,跟孙中山、黄兴等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他主动要求回国参加武昌起义时,在战斗中阵亡;
在杨家花园住得较久的还有一位名人,那就是吴佩乎,我想为大家讲一件鲜为人知的秘密。
他是一位晚清秀才、北洋军中最有人格魅力的常胜将军;
人们都只知道他是个大军阀,还镇压过京汉铁路的“二七”大罢工,但几乎没人知道,他人生中最光彩的一段历史却是在衡阳杨家花园里演绎出色的。
他本来是曹鲲手下的一个师长,因为常打胜战,就被北洋政府总理段其瑞任命为直军前敌总指挥,率兵追杀护国军一路打到衡阳(护国军因袁世凯称帝而由蔡锷在云南首发,后来得到南方各省军阀响应,包括李宗仁、李烈均、陈炯明、等)。1918年4月23日他逼迫程潜部队不战而撤,于25日进入衡阳;当全世界的人都估计他会乘胜追击的时喉,他却在衡阳三个月按兵不动。
8月7日他出乎意料地在衡阳通电全国,攻击段内阁的亲日政策,8月21日再次通电,号召全国“息战御侮”,曾引发国内外轰动。
我们不得而知其中真正的原因,但有个线索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杨家人与蔡锷和程潜等早先就是至交,他们都在杨家住过;
吴佩乎第一次来衡阳,在杨家一住就三个多月,可以说与杨家人有了深厚感情。他五十岁大寿时,时任湖南省实业司长的杨桀亲往赠联云:帷幄资运筹,诸葛大名垂宇宙;造化钟神秀,终南佳气蔚蓬莱。可见他与杨家人关系非同一般。
那么,一向都对革命的护国军大打出手的吴佩乎,为何在衡阳突然歇战?他又为何在态度上来了一个360度的转变?在他住在杨家的这三个月里,杨家人跟吴佩乎会不会谈些什么呢?
而斯人已去,我们在这只不过是做个猜测,留待有兴趣的人予以考证。
除了吴佩乎,杨家花园的常客中还有赵恒惕、唐生智等,杨家有多人在他们手下做官;过客则包括蔡锷、程潜、胡汉民、杨森、白崇禧(他任华中长官公署司令驻扎衡阳马嘶巷时,他的秘书长杨绩荪就是杨家花园出生的、他早年从日本留学归国,在长沙创办《湖南日报》、曾和毛泽东等共同发起湖南自治运动、担任过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书记长和湖南省政府秘书长,到台湾后任行政院参议)等。
另外,夏明翰、章士钊、黄炎培等都在这住过。(1986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建中央主席的黄炎培儿子黄大能还专门来到衡阳故地重游,他曾在萼园住过三个多月)。
还有一件大家都想不到的秘密,当年曾在衡阳从事地下党工作,并在延安担任过毛泽东和江青家庭医生的何奇证实,中共的领导人中也有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徐特立等在杨家花园里住过。
1938年,衡阳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全国的爱国学生、伤残军人、向大后方撤退的抗日人士都汇聚到衡阳,当时的衡阳享有“小延安”、“小重庆”之称;
国共两党都派出精兵强将在此展开活动。为发展当时的大好形势,在南岳游击队干部训练班的中共领导人叶剑英向中央提名,通过中共中央的正式批准,时任中共衡阳中心县委书记(下辖零陵、郴州)的李华楫,为中共历史上唯一在白区公开身份的中共地下党县委书记;而李华楫正是杨次雅儿媳的大哥;
为了接待和保护好中共派到衡阳活动的大批领导人,李华楫就把中共的重要领导都安排在这安静、安全又舒适的杨家花园里居住;
少年时的朱鎔基也来过这,他的大姑就是当时杨家的族长,曾经当过北伐军常澧镇守司令和常德警备区司令的杨次雅将军的妻子。
据说林彪1949年“衡宝战役”后也在这住过,只不过是,那时接待他的已不是杨家人,当时萼园已成了四野的47军总部。
杨家花园很有名气,这个靠诗书传家的的家族,其后人又怎么样呢?
我们衡阳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座抗战纪念城,他的首倡者就是衡阳市的首任市长、曾被毛泽东夸赞的衡阳和平解放功臣杨晓麓。
可能有人读过《龙门客栈》《少女殉情记》等作品,它们都是杨子葳创作的126部作品中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中已有六十余部被翻译成各国文字,还有三十多部被我国的海峡出版社再版;他是比琼瑶在台湾出名更早的衡阳籍作者;
还有曾在台湾担任过大学校长和宋美龄助理的中华妇女会秘书长杨百元,她的《人生唯有读书好》等作品一直是台湾中学生的国文课本。
据统计,杨家自杨健之后,共出过省部级高官六人、将军8名、教授36名,市、县级文武官员数十人,还有医生、律师、工程师、书画名家等各类高级人才近千名。近几年杨家后人中考取北大、清华和台大这中国三大名校的子弟超过三十人,还有多人成了哈佛、耶鲁这类世界顶尖名校的博士。
目前,杨家族人已散居在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各省市,包括香港和台湾;应该说,它是当今衡阳,乃至湖南少有的国际性大家族。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