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曲此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098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5月24日

追记:大爱,播撒在迪庆高原

发布时间:2010-05-24 17:56:2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即便是离去,也要把怀念留在这片土地上……”在龚曲此里生前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者发现这句诗赫然醒目。

    熟悉龚曲此里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平时最喜爱阅读的诗句,因为诗里既寄托着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感,也饱含着他竭尽全力服务人民群众的点点滴滴。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老百姓才会说共产党好。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装在心窝里”

    群众不脱贫,寝食难安

    “今晚就住这里。”

    “这是牛棚,地上还有牛粪,怎么能住?”

    “没事,将就着眯眯眼养养神就行了。”

    “这里又脏又臭,还是下山去乡里住吧。”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难道连这点苦都不能吃?”……

    2002年3月的一个夜晚,在距离香格里拉县五境乡泽通村4公里的密林中,响起了这段对话。说话者,一个是迪庆军分区政治部的干事谢勇,一个是龚曲此里。

    这天下午,龚曲此里根据军分区党委的安排,带着谢勇到泽通村圣达卡社对扶贫项目进行调研。从泽通村出发后不久,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当他看到路边有一个村民夏季放牧临时搭建的牛棚后,放下肩上的背包,准备在牛棚里宿营。尽管随行的谢勇苦苦相劝,仍然无济于事。

    位于金沙江大峡谷中的贫困乡五境乡,许多村社不通公路、电,乡亲们至今还不能看电视。2002年,迪庆军分区将五境乡确定为挂钩扶贫点后,龚曲此里便带领民兵甩开膀子干开了。

    要想富,先修路。泽通村争归、登高龙水、登高龙叶古3个社的村民,对拥有一条进村公路期盼了几辈人。因为没有公路,村民下山都要在崎岖的岩道上绕行10多公里。2002年4月,迪庆军分区帮扶3个社的盘山公路破土动工。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龚曲此里带着由民兵组成的突击队,开山炸石、垒坎、推路,战斗在最前沿。

    为炸断15处被称为“猴见愁”的山崖,龚曲此里和军分区原政委瞿云福等分区领导轮流担任爆破手和安全员,腰系麻绳,17次爬上数十米高的悬崖,打炮眼,装炸药,成功爆破岩石6.6万余立方米,挖掘土石7万余立方米,仅用半年时间就修通了这条长达15公里的盘山公路。在高原修公路,每公里造价近40万元,而这条路总共仅用了97万元。

    通车那天,龚曲此里和瞿云福将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轮流请到他们的车上,沿着新修好的公路来回“领略”了一圈。平生第一次坐上汽车的藏族老人洛安感慨不已:“没有共产党,没有‘金珠玛米’来帮咱修路,这一辈子我恐怕连汽车是啥样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坐上汽车走出大山看风景!”

    2003年3月,军分区党委了解到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新阳村、腊仁村村民吃水难,决定帮助他们。瞿云福和龚曲此里来到村里,发现全村靠天吃水,遇到干旱季节,村里规定任何人不准洗澡、洗衣服,用水都是按瓢分。逢哪家办红白喜事,全村人都出动,要爬坡上坎走1个多小时到山下的金沙江边去背水。为了水,村民们先后请来了3支打井队,找遍了附近的几座大山都没解决。

    向村民说明来意后,龚曲此里和瞿云福动员村里人跟他们一起去找水,可由于前几次找水都没成功,乡亲们都不愿意去。最后,龚曲此里把村里的8名民兵召集起来随他们上了路。经过9天的艰难寻找,他们最终在28公里外的崩池山下找到了一处水源。施工中,为了防止钢管冬天结冻,龚曲此里和瞿云福又跑回县里,协调来包管用的保温布。为了不让泥沙堵住蓄水池的出水管,他们让施工人员增加了蓄水池的深度,抬高了出水管的位置,在蓄水池里留出沉积泥沙的位置。3个多月后,一条长达28公里的引水管道架设完毕。望着从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清泉,村里的扎西老人把珍藏了很久的两条哈达取来献给了龚曲此里和瞿云福,哽咽着说:“托‘金珠玛米’的福,全村人祖祖辈辈没解决的困难终于解决了,就凭这,我都要多活几年。”

    后来,扎西老人带着乡亲们在蓄水池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清泉进藏家,党恩暖人心。”

    “我们的扶贫能这么深得民心,龚曲此里功不可没!”回首在迪庆州开展扶贫工作的一幕幕,刚刚走下领导岗位的瞿云福感慨万千:“龚曲此里与藏族群众语言相通,熟悉民情,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田间地头,他都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工作中碰到啥难事,只要他一到,用藏语与乡亲们一沟通,问题就解决了。”

    近年来,在迪庆军分区的努力下,迪庆州委、州政府分给分区的扶贫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水、家家通电、广播电视入村入户,太阳能和沼气池也进入了大小村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藏区的希望。作为一名藏族领导干部,要让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阿爸,每次给您写信,我都流着激动的泪水。您虽不是我的亲阿爸,但您那胜过亲人的大爱一直伴随我成长,我为有您这样一位‘金珠玛米’阿爸而骄傲,毕业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社会!”

    2002年3月19日,一封发自大理学院的信寄到了龚曲此里的手中。写信者,是龚曲此里一直资助着的贫

    困学生康秀英。

    康秀英是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团结村人,父亲早逝,两个哥哥成家后独立门户,家里只有年迈多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1995年9月,龚曲此里从女儿龚雪琳的口中得知,刚考入迪庆州民族中学的康秀英家里特别困难,学费无法筹齐。龚曲此里让女儿放学后把康秀英带到家里来。一见面,龚曲此里就拿了500元钱给康秀英,并叮嘱她以后到家里来吃饭,学费他帮她交。从此之后,龚曲此里每个学期都按时为康秀英交上学费,给她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每个月还给她50元零花钱。

    当康秀英把龚曲此里资助她上学的事告诉母亲时,她母亲被龚曲此里的好心感动得泪流满面。她从亲戚家借来500元钱,让康秀英拿了还给龚曲此里,龚曲此里说:“你家的情况我很清楚,我帮你交学费的钱就算是我借给你的,等你以后工作了,再还也不迟。”康秀英的母亲又让康秀英从家里抓了一只鸡送到龚曲此里家,龚曲此里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别的都不要考虑。你妈妈的身体不好,你把鸡带回去给她补补身子。”

    在龚曲此里的资助下,康秀英3年后考上了大理学院。去学校报到的前一天,龚曲此里为她买好了车票,还给她买了3套新衣服、塞给她400元生活费。在康秀英上大学的3年里,龚曲此里继续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学业。

    康秀英大学毕业后,在龚曲此里的帮助下,进入迪庆州旅游投资公司工作。去年11月,龚曲此里生病住进了州医院,康秀英赶到医院去看望。病床前,平时十分要强的康秀英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扑上前紧紧抱住龚曲此里,满怀深情地连喊3声“阿爸!”此情此景令所有在场的人都热泪盈眶。

    龚曲此里病重转到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后,康秀英每天都打电话问候,并要求上昆明来看望他,但被龚曲此里拒绝了:“你妈妈的身体不好,你把她照顾好就是对我的最好报答。”康秀英没有想到在州医院的一别,竟是诀别。她对记者说:“我没想到,阿爸的几次拒绝,竟成了我一生的遗憾!我一定牢记他的嘱托,把对他的思念化作干好工作的动力,做一名爱党爱国爱家的好青年。”

    在西藏日喀则公安局工作的洛桑顿珠,是龚曲此里收养的孤儿。洛桑顿珠出生在德钦县奔子栏镇,还没出世父母就离异。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在他7岁那年撒手而去。当时,还在德钦县人武部工作的龚曲此里得知此情后,就与爱人斯那拉姆商定收养洛桑顿珠。龚曲此里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对待洛桑顿珠。给儿子、女儿买啥,都有洛桑顿珠的一份。洛桑顿珠到上学的年龄后,龚曲此里把他送进了学校,并为他请来家教辅导。

    2001年9月,洛桑顿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昆明陆军学院的藏族班攻读高中课程。开学那天,龚曲此里专程将他送到昆明。2004年7月,高中毕业的洛桑顿珠考上了浙江公安大学。去学校报到的那天,龚曲此里把2000元钱悄悄装进了洛桑顿珠的行囊中。

    2007年7月,学校向洛桑顿珠征求分配去向时,他说:“我出生在高原,从小深受阿爸的关爱。毕业了,我去条件最苦的西藏日喀则。”如今,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公安局工作的洛桑顿珠,始终像龚曲此里生前一样勤奋敬业。他说:“我的血管里虽然没有流着他的血液,但我的人生之路是他铺垫的,没有阿爸,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用勤奋工作来回报他!”

    “信科学不信迷信,讲科学更要讲文明。作为军人,走到哪里就应该把文明新风带到哪里”

    贫穷到最后落后 文明才能富裕

    在迪庆州的城市和乡村,有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当军车开过、军人走来,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们总会自

    觉地站在路边举手敬礼。

    对这道独特的风景,州委书记齐扎拉说:“这是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若不是龚曲此里和分区党委‘一班人’不遗余力地向群众传播文明知识,这道风景便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学生们的这个少先队队礼,是他们由衷感谢解放军的最好礼物。”

    由于大山阻隔,迪庆州许多偏远乡村的群众仍然沿袭着一些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如乱倒垃圾、生病了靠祈祷等。为了帮助藏族群众,以龚曲此里为代表的一代代迪庆军分区的官兵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德钦县奔子栏镇73岁的洛桑老人说:“过去,我们一直不吃蔬菜,也没有种菜。前些年,迪庆军分区的官兵走村串户,动员我们种蔬菜、吃蔬菜,说蔬菜有营养。等他们一出门我们就把菜扔了。”

    土生土长在藏区的龚曲此里想,要让乡亲们学会吃菜,首先要教会他们种菜。1986年5月,时任德钦县人武部副部长的龚曲此里,不仅自己给奔子栏镇的村民购买了20多包菜种,还让后勤科采购物资时多买些菜种,有村民需要就送给他们。然而,当他们主动把菜种送给村民时,村民并不接受,龚曲此里耐心地说:“你们先拿去种着试试,即使不吃,也可以喂鸡喂猪。”村民领走菜种后,他又打着背包住进村里,从平整菜畦、播撒菜种,到浇水施肥、搭设菜架,手把手地教他们种菜。

    龚曲此里还教他们如何做菜吃。他在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支起了锅炒菜。菜做好后,他又带头吃,以让村民们打消吃蔬菜会生病的疑虑。村民们看到龚曲此里天天吃蔬菜,不仅没有生病,反而精神抖擞时,都学着他吃起了蔬菜。就连开始反对得最厉害的洛桑,也让儿子在自家地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在龚曲此里的努力下,迪庆的街头破天荒出现了卖菜的藏族村民,还涌现出了蔬菜专业化生产村。

    “‘金珠玛米’,我这几天咳嗽厉害,你帮我看看。”

    “有没有痰?”

    1997年春节刚过,时任后勤部长的龚曲此里就带着医疗所的医生来到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巡诊。刚下车,闻讯而来的村民就里三层外三层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争相找他们看病。医生们逐一给村民量体温、测血压,详细询问病情后,对症送上了药品。

    了解迪庆的人都知道,过去藏族同胞没有到医院看病的习惯。生病了,就到寺院里讨点“神水”、“神药”。 1995年3月,龚曲此里第一次带着军医到小中甸镇巡诊时,不仅没有一个人来看病,还有人嚷着要赶他们走。就在这时,龚曲此里看到街边有一个小伙子用手捂着右脸颊,痛苦地蹲在地上。龚曲此里走上去问:“你哪里不舒服?”小伙子头也不抬,低低地说:“牙痛。” 龚曲此里立即让军医帮他检查,原来这个名叫米玛的小伙子的一颗牙被蛀了。

    找到病根后,龚曲此里耐心地对米玛说:“你的一颗牙坏了,我们先帮你拔了,过几天再给你安一颗好的。”一个月后,龚曲此里又带着军医找到米玛,帮他安上了一颗假牙。牙不再疼痛后,米玛在乡里到处对人讲:“‘金珠玛米’帮我治好了牙痛,他们说的话最可信,生病了就要去找医生看。”大家这才相信龚曲此里带来的医疗分队,生病了就会去找他们看。

    1995年3月,龚曲此里到德钦县调研,发现村民种植的土豆个小,产量低。第二天,龚曲此里就到迪庆买了一麻袋新品种土豆发动村民种植。但无论怎么宣传、动员,群众就是不相信他说的新品种土豆能高产。无奈之下,他只好去找被称作“秀才”的鲁布,递上500元钱说:“你先种着试试,收成好了归你,如果不好,这500元钱就算赔偿。”鲁布被龚曲此里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同意不收钱带头干。第一年,他的收成就翻了一番。村民见种新品种土豆很实惠,第二年全都主动更换了土豆品种。

    龚曲此里不遗余力地传播文明、传递文化,让深居大山中的藏族同胞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一步步走上文明幸福路的乡亲们到处传颂着龚曲此里真心为民的动人故事。2009年2月5日,当他们听到龚曲此里因病去世的消息后,争相赶到龚曲此里在德钦的老家、在香格里拉的住所和迪庆军分区,挥泪悼念他们的恩人。[3]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