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垧靖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00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5月25日

贫瘠的土地上落下坚强的种子

发布时间:2010-05-25 08:59:4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追记云南省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宣传委员郑垧靖(上)

    郑垧靖(前中)在下乡途中(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法制日报记者 储皖中 法制日报实习生 施怀基

    2009年12月13日上午8点多钟,云南省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郑垧靖上班前,照例来到了姐夫王龙相的小饭店里吃早点。王龙相问:“垧靖,这几天要忙些什么事情?”郑垧靖说:“今天一整天在我挂钩的河尾村开会,晚上回你家吃饭。过两天还要给河尾村种早植烟的农户做培训,并带村组干部到勐糯镇从敢村看看烟苗的长势!”但是,姐夫王龙相再也没有等到郑垧靖回来吃饭!

    当天下午4时许,在平达乡河尾村民主测评会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郑垧靖正在给村里的党员、小组长总结河尾村2009年工作的时候,突然倒下,倒在了自己无数次和村委、村民讨论、争执工作的岗位上。随后,郑垧靖被送到了相邻的德宏芒市医院进行抢救。经诊断,郑垧靖是积劳成疾、突发大面积脑溢血。次日凌晨5时04分,一颗平凡而又炽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8岁的郑垧靖走了。

    当时间过去了5个月之后,记者沿着郑垧靖这位平凡基层干部的足迹,走进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走近他身边的群众和亲人,记者依然发现,他的形象不仅没有因为生命的逝去而被遗忘,反而,群众把他记得更牢,对他的怀念也更真、更切。

    郑垧靖生前是贫困山区平达乡的党委宣传委员。像一颗坚强的种子落到贫瘠的土地里,从他担任宣传委员开始,就在那里默默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平达乡的宣传工作就开始了飞跃,使这个全县财政收入排名倒数的乡镇,每年的宣传工作名列全县前茅。

    借调到乡政府之前,郑垧靖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从未接触过新闻宣传,也未摸过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而他深知,这些都是一个基层宣传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利器。 于是,郑垧靖买来了手提电脑,把别人用来打麻将、聊天、看电视甚至是睡觉的时间,都用来努力学习新闻采编、视频制播和平面设计技术,成为平达乡第一个会编辑、制作影视节目的人。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制作了乡镇概况和10个村委会的影像资料,并发到相关单位作为“乡土教材”使用,同时编写《平达乡宣传画册》、《东大沟工程简介》等宣传资料向外推介。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对抗战遗址、历史文物以及傈僳族婚礼等民族民间文化和乡风民俗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制作成影像资料进行保存,成为珍贵的资料。

    郑垧靖坚持从最具体的事开始做起,6年如一日,白天他扛着摄像机和数码相机翻山越岭,走村串寨,主动出击,采写材料;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顾不上喝一口水、擦一把汗,就打开电脑开始写稿。他养成了一种工作习惯,当天采访的内容,就要在当天完成稿子,因此,他常常成为最后一个离开乡政府大院的干部。

    在2006年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上,郑垧靖在发言材料中自豪地写道:“2004年,我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的平达乡信息达36篇(条),打破了平达建乡以来40多年的宣传历史……”而几年来,郑垧靖采写了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稿件,并被县级以上媒体采用了300多条,并获得多项表彰。在郑垧靖的要求和影响下,全乡各部门的人员都积极参与宣传平达乡。

    “传递党的声音,宣传法律法规,丰富群众生活,敬请收听平达之声节目……”记者在平达乡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无论走到哪个村,还是田间地头,都能在早上7点和下午6点听到乡广播站准时为群众播送的新闻、政策法规、生活百科等栏目内容。

    原来,郑垧靖在生前长期的调研走访和采访活动中,了解到有的群众因家庭贫困买不起收音机和电视机,有的忙于劳作顾不上看电视听广播,有的地处盲区收听收看不到广播电视节目,不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技知识、掌握致富信息。作为乡里的宣传委员,听到群众获得信息如此困难之后,郑垧靖寝食难安。2008年开始,郑垧靖努力探索改善全乡广播覆盖模式。在他的努力下,2009年初,龙陵县智能调频大广播覆盖系统试点工程落户平达乡。试点工程建成后,由他牵头开办了“平达新闻”、“实用生产技术”、“致富经”、“民情热线”等8个栏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尤其是“民情热线”栏目,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平达的“焦点访谈”。

    郑垧靖亲手教出来的徒弟、播音员陈平凤告诉记者:“我们的节目选取的是跟广大农民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农村低保、婚姻登记办理方法、农业科技知识等,都是老百姓用得着的信息。”乡里的一些重大事项也由广播站向广大群众发布,让大家能及时了解乡里动态。民情热线还有互动环节,农民群众可以提前打电话提出各种具体问题,在节目中由乡党委政府有关领导现场解答。在发生突发事件如森林火灾时,乡里还通过广播站发动群众灭火救灾。一年多来,广播站已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消息站,架起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2009年,龙陵县委将平达广播站命名为“党的声音进万家”工程,并在全县推广。而在平达乡,每天至少有15000人能听到广播,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全乡群众每天的“精神大餐”。

    “乡里广播已经响了一年多了,好多内容很实用,我们都很爱听。”河尾村村委会主任陈开能告诉记者,“有很多村民并没见过郑老师,但是,听到广播,看到路边的烤烟,就总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一位乡党委书记告诉记者:“乡镇宣传工作往往被不少人认为是一项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然而在平达乡,虽然没有下硬性的宣传任务,可是,郑垧靖却把务虚的宣传工作抓得实实在在,干得有声有色!”

    2010年1月保山市委追授郑垧靖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2月云南省委追授郑垧靖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做好基层工作从懂得人民开始

    □ 短评

    秦平

    郑垧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圆了他儿时的“英雄梦”,但是他却用他的生命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实的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形象。

    郑垧靖作为一名贫困山区乡镇党的宣传干部,他从事过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在他担任平达乡党委宣传委员的6年中,平达乡每年的宣传工作都名列全县前茅。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认可他的工作,他牵头主办的广播站把党的声音,把人民群众需要的致富信息、法律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人们身边,成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他挂钩下面的几个村寨,在他的带领下,几个村的村民都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负责乡里的信访维稳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多年的纠纷化解了,长期积存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这些事听上去有点“神”,但道理却很简单,他懂得人民,他知道人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而这种“懂”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猜出来的,是他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6年里,他的生活几乎不是在村里,就是在去村里的路上。这一点,他那一身标志性的迷彩服可以作证,他那成千上万张父老乡亲们的照片可以作证,没有时时刻刻与人民亲密接触的精神,他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

    不少基层干部抱怨基层工作难做,如果说真的很难的话,那是因为他们离人民太远了,他们说的话人民不爱听,他们做的事人民不买账,他们既不懂得人民,人民也不懂得他们。

    郑垧靖让我们看到基层工作并不难,想做好要先从懂得人民开始。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责任编辑:高燕)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