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芳礼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11105
本馆由[ 不愉快的快快 ]创建于2009年12月18日

白芳礼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抱着他那个小木盒子数钱

发布时间:2012-05-28 14:21:03      发布人: 孝在天地间
“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地生活;300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

着每个活着的人”。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资助了300多名

贫困学生。

  
  93岁的老人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

白芳礼。
  

  ■送别“白爷爷”
  

  “你是河北的?是白爷爷的老乡?”在天津采访间,记者被这样的提问充实着,震

撼着。
  

  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天津人都称白芳礼为“白爷爷”,记者因为与白爷爷是老

乡,而受到了特殊的礼遇:有个老先生热情地为记者做起了向导,沿着白爷爷曾经涉足

过的大街小巷,一转就是大半天。
  

  白芳礼出生在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他从小没念过书,一辈子也不识几个字。13岁

时,白芳礼离开老家到天津谋生;解放后,他成为运输场的一名工人,靠拉三轮车,成

了劳动模范。74岁那年,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

5000元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

轮,积攒下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今年9月23日那天,天高云淡。身患癌症的白芳礼老人平静地告别了他的人生之路,

安详地走了。
  

  虽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两个月,但采访中记者仍能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白爷爷”

的追忆和爱戴。
  

  “助学耽耽心同日月,蹬车踽踽行比江河。”在老人生前居住的河北区黄纬路抗震

里小区13号有人贴出了套着花环的诗行。与白芳礼同住在13号楼的张大爷回忆说,送葬

那天,前来送行的人绝大部分人与老人素昧平生,但都希望与这位被誉为“当代武训”

的沧州好人作最后的诀别。
  

  当时老人的遗体存放在天津第三医院,自发前来为老人送行的人群已经挤满了马

路。遗体被抬出时,拥挤的人群几乎失控,不少市民拥向灵车,有些人不得不跑到房顶

上、大树上、汽车上去看老人最后一眼。一位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他在这儿住了这么

多年,可从没见过出殡聚集了这么多人。一个普通百姓能活到这份,值!

  

  按照正常的行驶路线,老人的灵车应该直接上外环线前往殡仪馆。可是,灵车却在

市内绕了一个大圈,从医院出发,调头“回家”,经过老人的家门后,再沿中环线绕了

大半圈,才上京津公路。这种绕远的走法是民政局殡葬处的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安排

的,让灵车在市里绕一绕,先让老人看一看自己的家,老人为了助学,常年在外奔波,

在家的时候很少。让灵车多在市里走一走,是为了让老人家多“看一看”自己骑着三轮

走过的大街小巷。
  

  在自发的送行队伍中,手举老人遗照的学生和市民眼含热泪,喊着“爷爷,一路走

好”。
  

  “白爷爷的事迹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崇高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的司乘人

员。”公交5路车队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25日出殡那天,他们抽调了4辆公交车义务接

送前去的市民。除了公交车,还有好多出租汽车司机也自发地免费接送市民。
  

  前来参加告别的除了天津各界的群众,还有好多来自白芳礼老家沧州的父老。在殡

仪馆的告别仪式上,风尘仆仆从沧州青县赶来的70多岁的老人张钟康,面向白芳礼遗像

行三拜九叩大礼。
  

  人间走了一位天使,天堂多了一尊丰碑。

  

  ■74岁为支教重新蹬车
  

  “老人家每日里早出晚归,大半辈子靠蹬车养家糊口,个人省吃俭用攒钱。但在对

教育的投资上他从不吝啬。”白芳礼的大儿子白国富告诉记者,父亲虽然没文化,但特

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
  

  1986年,74岁的白芳礼从天津回老家沧县白贾村。这是一个让他终生牵挂的地方。

小时候,他很渴望读书,可因家境贫寒,却没念过一天书。解放后,他靠蹬三轮成了劳动

模范,并拉扯大了自己的3个孩子。当他看着他们中的两个成了大学生时,高兴得落了

泪。眼下,人老了又有政府每月发的退休金,他计划回家乡安度晚年。
  

  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白芳礼便问:“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

在地里泡啥?”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家里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

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

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

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儿八十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

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就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晚,白芳礼一夜没合眼。家乡的一幕让他无法平静:难道能眼瞅着家乡就这样

一辈辈穷下去?能眼瞅着那些没钱的孩子上不了学?不成!
  

  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开家庭会议,宣布了两件事:“第一,我要把这些年蹬三

轮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旧业,挣下钱来让更多

的穷孩子上学!”“这事你们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老

人又补了一句。
  
  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

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爸,您老

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

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比给我买罐

头、麦乳精强百倍。”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
  

  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每天清晨,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老人便消失在晨

雾之中。像往常穿行在街头一样,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

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白芳礼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

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

子一天的饭钱呢!”
  

  白芳礼老人生前说过,“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

劲……”
  
  ■生活节俭像个乞丐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

而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像乞丐一样的生活,存折里没有一分钱。
  
  "他从来没买过衣服,他身上的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

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我们给他买新的他不让,说他穿不着。"白芳礼小女儿白

金凤对记者说,老人的饮食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

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

方砖往后脑一放,一顶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我们没少劝

他,但不顶用。"
  
  白芳礼却有一套自己的说法,"吃好是浪费","穿啥都一样"。
  
  "我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从小对爷爷充满敬佩之情,后来认识了他的孙子,也

就对爷爷有了进一步了解…………问他省下钱干什么,他说'支援国家建设'……"白芳礼

老人的孙媳妇王维是一名教师。老人在世时,经常叮嘱她要好好教书。
  
  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点的老人,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白芳礼曾在夏季烈日的炙

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因过度疲

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高烧到39℃时,一边吞着退烧药,一边蹬车……

由于年事过高,冬天里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着

车跑。
  
  白芳礼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抱着他那个小木盒子数钱;每个月最快乐的日子,就

是蹬着三轮车去学校捐钱。有人背地里称他是"高级神经"。他对一位老友掏了心里

话:"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舍得花钱!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我就只能往里挣才

是!"
  
  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

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

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这些年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老人捐钱

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一颗

太阳的心!
  
  大儿子白国富告诉记者,老人去世前尽管已无力说话,但他的目光依然澄澈,他艰

难地抬起头,久久地注视着床头的照片,那是他和学生们的一张合影,照片中,他面容

慈祥,孩子们笑靥如花。家人说,这是老人眷恋的最后一眼。
  
  ■环球18圈与300名贫困生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

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圈的奔波劳累。
  
  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

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就行。"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

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

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

的支教捐款。
  
  白芳礼生于1913年,属牛。有人说,他真是牛命,吃的是草,出的是苦力,挤的是

奶。
  
  红光中学是天津惟一一所接收藏族孩子的学校。当白芳礼得知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来

自贫困牧区时,他的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半个月后,他蹬着车来到学校,掏出话:"我

是白芳礼。今后我要用蹬三轮的钱每月资助这里的藏族学生,别让孩子们委屈!"说着,

从口袋里掏出900元钱。在场的人惊呆了!那全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

元……厚厚的一叠。
  

  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

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

  

  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

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提起白芳礼的故事,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跟随他多年并和他一起工作的"老搭档"--

-三轮车。几十年来,他和"老搭档"风里来,雨里去,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遍布他们的足

迹。如今,车还在,人已去。
  
  在天津第78中学,有一个新建的白芳礼事迹展览室,老人的三轮车保留在这里。记

者看到,这辆车子的油漆已经发暗,车上那面旗子已经很旧,但上面"军烈属半价,老弱

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我们找到了德育教育的好形式!"在场的

李校长介绍说,当白芳礼患病的消息传到校园后,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到他的身边探

望。他望着孩子们,泪水一个劲儿地流:"孩子们,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

你们读书!"
  
  在学校里记者找到一位曾是白爷爷救助过的学生,他哭着说:"白芳礼爷爷用他的无

私和真诚感动着整个社会,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他时刻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努力拼

搏,正直善良,知恩图报。"
  
  老人在世时曾经说过:"不吃不喝,我也得支教。"白芳礼老人离去了,但他的精神

已成为一个符号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站在白爷爷身旁
  
  白芳礼老人无私奉献纪念碑坐落在天津憩园。
  
  憩园办公室的李主任告诉记者,纪念碑是工作人员特地到内蒙古选择稳重的"蒙古黑"石材,并长途运抵天津,京津两地艺术家历时一个月时间制作完成墓碑和碑文。上面用金箔刻制了白芳礼老人生平的碑文和老人当年蹬车擦汗的照片,并镶嵌了冻玉瓷字。
  
  纪念碑旁边是一尊高大的白芳礼铜质胸像,两侧簇拥着松柏和鲜花,后面植有紫李子树。端详老人那额头与眼角的几道深不见底的皱纹,它不仅见证了老人沧桑的一生,而且更是对社会良知的拷问。
  
  白芳礼老人生前曾资助过的耀华中学学生马壮,现在已经是南开大学化学系四年级的大学生。他来给老人献花时,曾对着老人的铜像朗读过怀念老人的文章。他表示,将来自己学业有成,一定会尽力帮助更多的人,将白爷爷的爱传递下去。
  
  站在白爷爷身旁,确实让人感慨万千。
  
  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播撒下永恒的精神---济困、助学。一辆伴随他几十年的破旧三轮车,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未来的全部希望;它凝聚的爱心,正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在无数的心灵中传播!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理解了,一颗挣脱了世俗羁绊的灵魂可以走得多远!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明白了,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平凡的人生可以因爱而变得如此崇高!
  
  "孩子不读书,国家怎么强大?"在这质朴的语言背后,是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用汗水铭刻在车轱辘里的持久信念。
  
  ▲链接
  
  白芳礼语录
  
  白芳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嘛都没干,又让上面重视了。"
  
  "我是老劳模,嘛事就得多为国家做点事,多做点贡献……"
  
  "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
  
  "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车,24小时待客,一天总还能挣回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打定支教的主意,白芳礼对儿女们说-----
  
  "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定了,谁也别插杠了!"
  
  白芳礼对南开大学老师说-----
  
  "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贡献多大!
  
  白芳礼对受助学生们说-----
  
  "同学们放心,我身体还硬棒着呢,还在天天蹬三轮,一天十块八块的我还要挣回来。"
  
  "你们花我白爷爷一个卖大苦力的人的钱确实不容易,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为钱发愁,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
  
  白芳礼在等活间隙吃一块馒头,对认识他的围观群众说-----
  
  "这有嘛苦?这馍是农民兄弟用一滴一滴汗换来的,人家扔了,我把它拾起来吃了,不少浪费些么!"
  
  白芳礼对红光中学孙玉英老师说-----
  
  "我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虾,我把钱都攒着,给困难学生们。"
  
  白芳礼在病中对关心他的市民们说-----
  
  "我挺好的,谢谢大伙惦着,等我出院了,还要支教去!"
  
  ▲链接
  
  白芳礼支教记录
  
  (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蹬车支教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3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3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