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施鲁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06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5月25日

荒原水畔战马鸣--访抗日老战士彭施鲁

发布时间:2010-05-25 16:52:2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05-08-13 13:49:37 东北新闻网

    近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向当年为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27位中国公民授予纪念勋章。彭施鲁作为前苏联原"远东红旗军独立第88旅"的战士,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接受了勋章。

    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

    彭施鲁,这位开国少将是一位精神矍铄,身体健壮的河南大汉。河南省武陟县人,1916年出生,原名王鹏华。

    1934年彭施鲁还是河南焦作市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受当时的语文老师12·9运动的发起人李长青的引导,读了大量左翼作家的小说。思想上慢慢走向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丁玲、高尔基的作品对它影响最大。在李长青的引导和鼓励下,彭施鲁加入了共青团。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5年的春天,彭施鲁追随自己的老师转学到北京。19岁的他在北京参加了12·9运动。12·9运动激发了彭施鲁的爱国热情,也让他看到斗争的残酷。国民党军警挥舞水龙头、木棒驱散学生的场景到今天彭老讲起来还历历在目。

    “12·9一早上,我们插入东北大学队伍,开始游行。在东交民巷被军警的水龙给阻止了。129运动我们受到了锻炼,体验到斗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前后八个来小时没有吃饭没有喝水甚至连上厕所都没想到。后来回想起来我们非常高兴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体验12月16日我们又参加了一次,最后在玄武门那被阻止了,这次不是水龙头了,是木棒、大刀背到里面就乱打了”

    1935年参加北平"一二 九"学生运动之后,彭施鲁被党组织派到东北抗日联军工作,任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的秘书,转战在通河、方正、依兰、勃利县境内。彭老讲他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起初生活上的不适应竟成了最大的难题。

    “当时12月、1月去的,正赶上最冷的时候,我们也没御寒的经验。当时根本没考虑这些,只要走就行。从那时开始就没脱衣服睡觉了。但是寒冷,我们去的时候穿的棉鞋根本不行,要穿乌拉,乌拉也不会穿,别人帮着穿,当时很难呀。行军时,也不会骑马,给的马也没有鞍,头三个月,行军、骑马,很吃不惯东北的这些饭,高粱米饭,小米捞饭这些东西。确实是当时感觉到很不适应。几乎挺不住的呀。但没想到不干了,要回去了,坚持,自己不管怎么样坚持。”

    坚定的信念支撑他度过了最初艰苦的岁月,从此之后,彭施鲁随李延禄转战东北抗日战场,并迅速成长起来。

    1937年,东北抗联第4军发展为4个师,彭施鲁升任2师4团政委。1938年1月,彭施鲁调到同归第二路军建制的第7军,任1师政治部主任。

    1938年第四军主力部队西征,把彭施鲁留下成立留守处,带领一个连大约3.40人。在宝清、对青山一代打游击。坚持了达半年之久。到十一月间,转移到了饶河。据彭老讲:

    “38年日本人开始大范围围剿,地方上它开始了三光政策并大屯。这个时候就比较难了,老百姓也联系不上。抗联是比较艰苦的阶段,损失也相当大。到38年冬天抗联就剩下咱们共产党的自己的队伍了。就剩5000人了。39年40年的冬天,部队化整为零开始躲避敌人。晚上在雪地里睡觉,没有粮食吃,到40年冬天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

    1938年到40年,由于日本的军事策略和恶劣的环境气候,使抗联从几万人锐减到几百人。但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彭施鲁也没有动摇过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1940年,彭施鲁随部队转移至前苏联境内整训。

    1945年8月,抗日联军教导旅配合苏军解放东北全境,彭施鲁率队进驻佳木斯地区任卫戍司令员。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之后,抗日联军为东北的迅速解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讲到这,老人挥舞着手臂说:

    “八一五之后,抗日联军虽然只有700来人,但迅速分散在东北大大小小57个城市中,为八路军占据东北打开了通路。”

    彭施鲁,这位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莘莘学子,建国后历任步兵学校校长,军事师范学校副校长。1955年后任总参谋部军校部处长、副部长、军训部参谋长,1985年离休。1945年被授予苏联红星勋章。1955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由俄罗斯政府授予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和朱可夫纪念章。今年又被俄罗斯政府授予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 哈尔滨电台记者孙路)   [编辑: 郝明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