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111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7日

于学忠:从宜昌走向全国的爱国将军

发布时间:2010-09-20 14:25:05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于学忠:从宜昌走向全国的爱国将军

 “于学忠”这个名字,听起来也许还陌生,在历史上他可不是可以忽略不谈的人物。迄今各种版本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以及民国史一类的词典,都有“于学忠”专门条目。早年,中共领袖毛泽东亲笔修书同他修好;他两次受张学良将军托付执掌东北军的统帅权;西安事变后,他与周恩来、杨虎城被拥戴为代表三方的“三巨头”之一;蒋介石逃跑时欲挟持他同坐一架飞机走,被他识破巧妙躲藏迎来解放。他就是在宜昌发迹的小小副官连升三级成将军、最后走向全国政治舞台的一颗将星。

     于学忠生于兵营长于兵营。清末光绪年间,山东蓬莱人于文孚从军后,在封号为“毅军”的清军任管带、帮统。家眷随军后,光绪十五年(1890年)于妻在旅顺生子取名学忠。于学忠刚懂事就目睹了父辈在抵御外侮的作战中的苦难,体会长辈们浴血疆场、马革裹尸的悲壮境遇。
    他18岁考入武卫左军随营学堂。武卫左军即原来的毅军,新任统帅姜桂题,于父的同事赵荣华、米振标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张作霖等,影响于学忠的未来。
    于学忠毕业后在热河任排长继升连长,林西镇守使米振标视为亲信,1914年提拔为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不久,毅军出身的赵荣华奉命组建第十八混成旅并升任旅长,为缺乏营、团长人才发愁,蓦然间想到远在塞外的于学忠。于父曾是赵的上司,赵信得过学忠的人品和才干,就向热河发电商调,被回电婉拒。赵不甘心,转而向曾任毅军统帅的热河都统姜桂题去电求助。姜接电后心生感动,向北京总统府陆军部代呈赵电。陆军部为这位军界泰斗出面斡旋所感动,不久,于学忠奉调襄阳任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营长。
    赵旅参加了1920年的直皖战争,是年赵荣华兼任施宜镇守使,于学忠的炮兵营与旅部、镇守使署驻宜昌城。由于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王占元吞蚀军费导致层层克扣粮饷,激起境内士兵闹饷哗变。是年11月29日和翌年6月4日,宜昌惊爆两场惨烈的兵变,抢劫烧杀无恶不作。于学忠严格管束所部,炮兵营军纪严明,没有一兵一卒溜出营房闹事,军内外公认于学忠治军有方。
    1921年夏,王占元被驱出湖北,吴佩孚掌握湖北大权,川军、鄂西军于8月向宜昌挺进,9月1日发动攻城,北洋军鄂西防务总司令卢金山、鄂西前线总指挥赵荣华率部仓皇应战。赵总指挥从高处向城外望去,只见敌人黑压压一片将城包围,正感御敌乏术之际,猛然想到于学忠,忙请来议事。
    赵问于有何退兵良策,于学忠侃侃而谈:“川军人多势众,士气正旺,连战皆捷,但他们分属刘湘、熊克武两大派系,难以统一号令。这次长途作战,弹药给养难以为继,且士卒疲劳,我军以逸待劳,坚守待援,方可保住宜昌城。”他还痛斥某些人弃城突围的短见,剖析利害关系,他说,若仓皇突围出逃,不仅城池断送,且突围后被分割、歼击,有招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听罢于学忠一席话,赵荣华豁然开朗,当即召开团长以上人员会议,破例让于出席并讲坚守要诀,与会者一致鼓起信心。
    吴佩孚施以“和谈”的缓兵之计,旋即举行谈判,暂缓交火。
危急关头 战场建奇功
    川军、鄂西军经整休、补给后,复于9月12日发动第二次攻城。这次攻势更为凌厉,吴佩孚一天接宜昌军方的三通急电求援。刚从岳阳处理军务回到沙市行辕的吴佩孚,立即下令调两个师及旅、团各一与海军第二舰队火速驰援宜昌,并乘“楚振”号作指挥旗舰赴宜督战。
    9月15日深夜,“楚振”号抵宜昌码头,卫队护卫下吴佩孚上岸巡视战场,只见北军正遭遇巷战溃不成军,一颗流弹竟将吴身旁的贴身副官击毙。此时此刻,却见一名军官临危不惧,就地收集残部组织反击,经询问记住此人叫于学忠。
    拂晓后舰上的军事会议上,吴佩孚点名卢金山谈退敌之策,可卢啰嗦不出要领,吴不满意地打断他的话道:“不是有个营长叫于学忠吗,让他来谈好了!”于赶到时已散会,大帅正伏案挥毫写字,于报告、敬礼,吴头也不抬开腔问如何退敌。于学忠言简意赅,很有见地。吴将手中毛笔一扔,满意地夸奖道:“汝乃将才也!”于遵命当场绘了幅战地态势与退敌简图,吴传令下去,照此图写作战方案。
    城西北险峻的珠宝山久攻不下,于学忠奉命迂回敌军后方,致敌腹背受敌,战局骤生变化。北军很快收复宜昌及归、兴、巴各县。
    吴佩孚班师回洛阳,在开会时问道:“诸位说说,这次两湖之役最大收获是什么?”话音刚落,有的说:“玉帅(吴字子玉)亲征,鄂省收复,乃最大收获!”有的说:“此战全国统一有望,乃莫大收获!”吴闻之不以为然,哈哈一笑曰:“这些不足称道,此次发现营长于学忠乃一将才,堪大用。”满座惊谔不已。帅府幕僚奉大帅令给宜昌赵荣华旅长发电:拟调于学忠到第三师任团长。赵读电文后心领神会,当即回电拟委任于为本旅的团长。吴觉目的已达到,一笑置之。
    1922年,吴佩孚欲实现“武力统一”梦再开战端,不料其内应杨森被逐出四川,得到驻宜昌的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的接纳。翌年2月,驻宜将领王汝勤、赵荣华、卢金山率各自部队赴川作战,攻克万县、梁山、垫江、重庆。9月,前锋进抵成都外围的龙泉驿,即将大功告成拿下成都时,却因身为副总司令的赵荣华指挥失当,致使重庆于10月16日失守。吴氏十分震怒,电令免去赵荣华第十八混成旅旅长职务,令于学忠升任该旅少将旅长,并呈报总统曹锟正式委任。川战结束率部回防鄂西后,于率全旅镇守宜昌。
    1924年10月北京政局波动,吴氏下野避居本省黄州,于有感于大帅的知遇之恩,携厚礼前往探望。1925年10月吴佩孚东山再起,在汉口被袍泽故旧拥戴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通电就职后吴起用许多老班底委以重任,于学忠升任第二十六师师长。他以自己的混成旅为基础扩军重建,师部先设在施南,后移驻宜昌。
路漫漫兮 长夜苦挣扎
    1926年夏北伐军向鄂西、宜昌进攻,时任北洋军长江上游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二十六师师长的于学忠,以服从为天职,挥师出击荆沙战场,交战双方互有胜负。无奈北洋军大势已去,国民革命军的主力于12月中旬兵临宜昌城下,北洋军已回天乏术,于学忠不愿像卢金山那样交出兵权受制于人,于12月13日率二十六师余部经小溪塔开往鄂北谷城,继而北上河南禹县、邓县。
    1927年5月,吴佩孚来投暂避,部下怕祸及部队生存欲送吴出境,于斥责对玉帅落井下石。吴只好投靠四川的杨森,于萌生回老家归隐之意。奉系首领张作霖派人联络,因于去意已坚,只好一路陪他回山东蓬莱。不久,部队因群龙无首无人驾驭派代表请他出山。于欲率部投靠奉系,恰好张学良的代表已到,他亲笔信邀于去北京面商大计。于安顿好部队后赴京,张作霖在大帅府接见于学忠一见如故说道:“我与令尊是少年时朋友,我们同在宋庆宋老帅的毅军共事五年,本是世交,不重用你重用谁呢?”于感激涕零,随后被任命为第二十军军长。张学良执掌父业后,他被委以临绥驻军司令、总部参议官等要职。
险遭暗算 爱国谱新篇
    于学忠虽然置身军阀营垒,但爱国之志不减。1930年任河北省主席时,拒不向日本人屈服,惹恼日本人,竟在他身边人中收买奸细和刺客,三次实施暗杀而被挫败。他的正直博得张学良的信任,张1933年被迫下野出国考察时,将26万东北军中的17万人交于学忠全权指挥。亲日派怀恨在心,他于1935年被挤出华北,所部随他调往西北内战战场。是年虽晋升为陆军上将,但对被迫卷入内战颇感郁闷。恰在此时,共产党向他示好,中共领袖毛泽东于1936年9月亲笔写信给时任甘肃省主席的于学忠,彭雪枫携信造访。信的全文是:
    于主席勋鉴:
    两军相处密迩,未能过候,甚以为歉。夙稔先生热诚爱国,对日抗战早有同心,而西北停战议和,首先贵我两军停止自相残杀,实为刻不容缓。兹派彭雨峰君晋谒崇阶,申述敝方联合救国之旨,敬祈不吝赐教,指示一切。抗日合作成功之日,两军之利,抑亦民族国家之福也。专此。
    即颂
    勋祺。不一。
        毛泽东
       九月二十二日
    是年12月11日晚,于学忠参与了西安高层决策,次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时,在机场的飞机旁写下手谕,委托于学忠全权指挥东北军,手谕原文是: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城、孝侯(即于学忠)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
         张学良
       十二月二十五日
    张学良被软禁后,于学忠与周恩来、杨虎城成为处理善后的三巨头,张学良再次寄语“东北军一切托付与兄”。可是不久部队分散,抗战爆发后,他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和山东省主席。他率领的五十一军、五十七军与八路军交错驻防并携手抗日惹恼蒋介石,终于剥夺他的兵权,于1944年被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他虽顶着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的头衔,却不愿成为国民党统治行将灭亡的殉葬品,最后关头留下来。
    他到北京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1964年病逝。于学忠终究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跟上时代的爱国将军,成全他的就是“宜昌”这座舞台。 (傅长德)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