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广州的农林下路已成为市内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或许会偶然想想这条路名的来由,大约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处商铺林立的闹市中心旺地会与“农”、“林”有什么联系。
其实,在70多年前,这里真与“农林”有密切相关。上世纪的20年代,这里属广州东郊,如今农林路、犀牛路西侧石马岗有一所名叫“广东农林试验场”的学校,后来改名“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而以东则有个“第一农场”,是连片的田野、树林和沼泽。
据记载,丁颖1924年回国后,经学者黄枯桐的介绍,进入“农专”任教。同年11月它改称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丁颖任农艺系的教授。而不久孙中山逝世后,广东大学再改名国立中山大学。
丁颖便是在这片土地最先开始他的农学家之路,他与青年教师谢申在这里辟出了一块一亩多的试验田,进行水稻的肥效等试验。1926年,丁颖在犀牛路末端的一个水塘里发现了一棵野生水稻,开启了他研究中国水稻起源的兴趣,他把这棵命名为“犀牛尾”的野稻种子收获播种观察,并与栽培稻杂交,经8年的反复筛选后育成以校名命名的“中山一号”,创下了世界上第一个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的成功先例。以经过数十年的不懈研究,写成《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等杰出论文,从而赢得了“中国稻作学之父”的美誉。
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这段往事已在商海中淹没,在人们记忆中淡忘,但却永远铭记在科学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