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权先进事迹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
基于对档案工作重要作用的亲身感受和炽热之爱,刘义权做出了人生重大决定:离开大都市的高级机关,调到艰苦的后方档案库长期干档案。刘义权到新岗位后,负责清理档案库遗留的十几万件待销毁档案材料。刘义权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其中有价值的全都精心挑选出来。 1983年,刘义权被选送到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了档案学管理理论、中共党史、我军战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档案史和世界档案史等专业知识。这次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得他从当初对革命历史档案的朴素感情,升华为对档案事业的价值认同。他认识到,档案工作虽然平淡无奇,但档案事业却是一项守望历史、传承文明的千秋功业,这项工作是党和军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项工作做好了,也能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他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干好档案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这样,刘义权满怀对党和军队档案事业的赤诚,像铆钉一样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档案工作中,一干就是30多年。刘义权在平时工作中献身使命、忠于职守
20多年来,刘义权收集的各类档案,时间上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上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在军队档案系统中,大家公认刘义权做档案收集工作时间最长、收集整理的档案最多、做出的贡献最大。 高级将领档案是军队档案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刘义权在征集中想方设法挖线索、找档案、争资源,对形成完整的高级将领档案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义权对革命先烈无限敬仰,在工作中特别注重收集、保护各地革命烈士的档案资料,以此作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重要方式。 刘义权和同事们历经千辛万苦征集的党和军队的历史档案,成为党和军队的宝贵战略资源。刘义权对自己亲手征集的档案如数家珍,使它们在党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高度负责、满腔热忱
刘义权作为专业档案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对革命历史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深厚情结,表现出了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和素养。 档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刘义权眼里,档案的安全重于一切甚至重于生命。档案整理和接收是确保档案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刘义权作为一个“老档案”,在这些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较真,铁面无私,不留情面,在军队档案系统中是出了名的“死心眼”。档案工作是服务性工作,特别需要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刘义权就是一个这样的“热心肠”。
心系大局、顽强拼搏
08年7月,刘义权作为专家成员,参与中美关于查找朝鲜战争前后美军失踪人员下落的军事档案合作,分工负责从中国人民志愿军等档案中查寻相关线索。刘义权深知这项工作关系到中美军事外交大局,任务十分光荣,责任十分重大。一方面,他为有幸参与这项工作倍感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他也深切体会到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因为这种压力,该馆通过多种渠道联系的几位档案专家都婉言谢绝了。刘义权是个要强的人,从受领任务那天起,他就把压力变成动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决心用工作成绩回报组织的信任。刘义权由于工作劳累和紧张,刘义权忽视了身体发出的癌变信号,一再延误去医院诊疗。 靠着这种信念的支撑,刘义权拖着被癌细胞吞噬着的病体,又返回到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像往常一样抓紧点滴时间查阅档案。为了不让同事看出他的病容,以往不太讲究的他,每天都把自己收拾得很整洁,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他一天工作长达7个小时。2009年3月,刘义权病情发展,癌细胞向右髋臼骨转移,需要接受放疗,刘义权坚持工作,每天直到下午5点才去医院接受放疗。为了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同事每天从库房调档案时故意少一点、慢一点。刘义权知道这是在关心自己,就不停地催促,央求给他再调点档案。否则,他就站在办公室不走。
忘我无私、乐于奉献
刘义权不论在职还是退休,都是竭尽所能为组织分忧,凡事总是为别人着想,把军人荣誉看得重如山,把个人利益看得淡如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 刘义权淡泊名利,不图虚荣。他做了那么大的贡献,但没有人能想到他并没有高级职称。他参加过军事学院培训,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先后给全军许多单位和院校授课辅导。但由于常年外出征集,工作任务繁重,他多次把晋升高职的机会让给年轻同志。 刘义权不仅自己坚守革命气节,保持军人本色,对儿子的教育也十分严格,有时近乎苛刻。他常年出差在外,顾不上儿子的学习,儿子只是考上了职高。毕业后工作不好找,儿子提出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刘义权返聘后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上班时埋头苦干,下班后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