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景:江海情怀 铸就生命景深
李海景同志简介
李海景,男,汉族,1969年出生,唐河县郭滩镇人,1990年参加工作,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市教育学院、市信访局工作,历任市教育学院教师和市信访局接访科科员,办信科副科长、科长,接访科科长,综合调研科科长等职务。2009年9月16日,李海景积劳成疾,不幸因公殉职,英年40岁。
“他是身心疲惫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
李海景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普通通的信访干部。2009年9月16日,年仅40岁的他因工作过度劳累,心脏停止了跳动。李海景,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这位默默无闻十五年如一日坚守信访岗位的信访干部,一下子走进了许许多多人心里。
作为南阳市信访局综合调研科科长,李海景担负着全市信访会议的组织、筹备,以及各类材料的撰写、把关工作,工作琐碎、繁重。最近5年时间里,他组织、筹备的全市大大小小的信访会议有100多次,撰写、修改材料3000余份,共800多万字。
熬夜加班对李海景来说是家常便饭。于是他办公室里就有了“两件宝”:一个大茶杯,另外一张“多余”的旧办公桌。大茶杯除了用来喝茶外,还可在加班时泡面;而“多余”的旧办公桌是在他熬夜时拼起来休息的“床”。
9月14日,李海景再次因为赶写汇报材料熬夜加班至次日凌晨时分。临回家时,他一阵眩晕,感到胸口隐隐作痛。第二天一大早,他没来得及吃饭就捂着胸口、咬着牙来到办公室,耐心地把前一天晚上写的材料进行了复核修改。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他胸口疼得额头直冒汗,领导看到后立即让他放下工作去医院检查。李海景这才与妻子联系,并在妻子的搀扶下进了医院。16日上午9时许,李海景因过度劳累而心脏骤停,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信访事业。他生前的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同事们的:“你们不要来看我,干好工作!”
李海景的突然离去,让大家无比悲伤、难以接受。南阳市委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信访局局长李鹏说,海景不是干体力活累死的,他是身心疲惫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平日里,他干起工作来就像个“拼命三郎”。从事接访工作的5年中,他每年都接待来访群众2000余人次,累计接待万人以上。
“你是个清官,你是个好人,我要送你一程”
调入市信访局工作后,李海景常说:“老百姓没有事是不会找咱的,来找咱是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咱要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这份信任。”
淅川县养殖大户孙某得知李海景去世的消息后流着眼泪说:“2003年秋,我去上访,李科长得知我家非常困难,就给了400元钱让我买猪崽搞饲养。在李科长的不断帮助下,我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唐河县群众丁春宪因“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10多年来多次越级上访,是该县有名的上访老户。2003年12月,李海景接访后,先后7次到唐河县了解情况、调查处理,最终解决了他的工作安置问题。丁春宪非常感激,每次到南阳来办事,都要到李海景的办公室坐一坐,看一看
自己的恩人。在得知李海景去世的噩耗后,他立即扔下干活的农具,让儿子用摩托车带他到李海景的灵前磕了三个响头,他哭着说:“李科长呀,您是个好人,您是个清官,我要赶来看您一眼,送您一程……”
面对个别无理取闹的上访群众,李海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接访科副科长胡延生清楚地记得,2004年6月10日,新野县上访群众田某长时间滞留在接待室,并动手将李海景的上衣撕破。中午12时,李海景7岁的儿子李鉴阳到办公室找爸爸,田某将其抱住进行要挟。李海景仍耐心细致地劝说引导,终使田某放下了孩子。许多矛盾纠纷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耐心疏导中得到化解,许多上访群众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真情感召下息诉罢访。
1994年,唐河县郭滩镇遂王组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郭滩群众要想发,砍了桑蚕种棉花。郭滩群众要想穷,不种棉花去养虫。”当时政府推行的栽桑养蚕措施已经严重挫伤了农民耕田的积极性,党员代表李明山向上级反映,结果遭受牢狱之灾,这个案件在当时被列为全国重点信访案件。刚进信访局不久的李海景,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向领导提出建议,希望实地调查。经调查,事实清楚,李明山是被冤枉的,并得以平反,郭滩近万亩土地得以砍掉桑树改种棉花。这起案件的正确处理,使郭滩当年挽回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李明山告诉记者,他上访每次给海景打电话,海景从来不接,总是再用自己的电话回过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海景回答:“你告状也不容易,能省就给你省2毛吧。”
李海景去世后,亲朋好友无不扼腕叹息,家人更是悲痛欲绝。他的二哥在悲痛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南阳宛运公司的柴银选,说李海景生前借给他5000元钱,现在人去了,钱他一定要还。原来,柴银选和妻子几年前双双下岗了,家里生活没着落,就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了。柴银选向李海景求助,李海景给他借了5000元,而这5000元是李海景向二嫂转借的。听到李海景去世的消息,柴银选遗憾万分。他辗转打听到了李海景二哥的电话,坚持要还上这笔钱。
在李海景遗体告别仪式上,有两姐妹哭倒在地,长跪不起。她们叫李新勤、李新丽,家住唐河县郭滩镇后湾村,与李海景老家的村子很近。几年前,她们的母亲重病缠身,在南阳住院,两个哥哥怕母亲久病不起拖累自己都不管了,剩下李新勤姐妹身无分文,只会哭鼻子。李海景听说后,帮她们的母亲交了住院费,又送钱送药,一有空就去陪老人,安慰她放宽心,早日痊愈。正是在李海景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她们的母亲顺利出院。
李海景的老同学高凌燕在同学QQ群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哭老海》,文中说:“多少年来,你就像大家的老奴一样,迎来送往,任劳任怨,从来没有一个字的花言巧语,你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没事’。”在高凌燕的倡导下,同学们成立了“李海景之子李鉴阳教育基金会”,目前已筹集到2万余元现金,用于资助李鉴阳日后的学业。
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他是“清贫的慈善家”
李海景出生在唐河县郭滩镇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供销社的职工,母亲在家务农,供养他们兄妹五人念书成长。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的母亲给了幼年的李海景强烈熏陶,使长大后的他懂得吃苦和节俭,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却不遗余力。
李海景生前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身上穿的大多是从条件较好的二哥家“淘”来的。他们一家三口一直租住着亲戚的房子。到李海景家采访,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呀?墙面没有粉刷,卫生间的瓷砖多处脱落;沙发烂洞露着海绵;电视还是已经“服役”了快20年的旧电视;像样的家具找不出一件。用南阳市委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信访局局长李鹏的话说,李海景家的家当用一个拖拉机就能拉完。
因为家里经济十分拮据,李海景的妻子连手机都没有。他去世后,妻子哭着说:“你走了,把手机留给我,可我给谁打电话呀?”尽管如此,妻子在他的遗体前说:“嫁给你,俺不后悔。如果有来世咱还做夫妻。”
自家的经济虽不宽裕,但李海景仍热心慈善事业。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自愿捐款300元,又交了500元的特殊党费,并鼓励儿子把从小到大积攒下来的500元压岁钱投进了捐款箱。老家修公路,村里特邀在外工作的老乡们捐款,李海景带头拿出了6000元。他说:“这是曾经养育过我的土地,我得尽份义务。”然而,又有谁知道,他的妻子下岗,连“三金”的钱都缴纳不上?李海景同志去世后,同事们和其家人一起整理遗物时,发现一张银行卡,上面仅有93元存款。
对待自己严格,但对待同事们李海景却关爱有加、倾力帮助。每一次深夜加班,李海景总是把最重的活儿留给自己,让年轻同事先走。“年轻同事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李海景如是说。其实他心里最清楚,每个深夜,妻子和儿子都渴望他能早点回家。
同事姚中伟刚从部队转业到单位上班,就得了急性阑尾炎,因医保关系没落实,不能享受医保待遇。李海景就多次到卫生部门协调,最终解决了姚中伟医药费报销的问题。新调来的同事小张,小孩上幼儿园的问题也是李海景帮忙协调解决的。同事们只要有事儿找到他,他从来不推托,倾尽全力热心帮忙,同事们都说他“事儿真多”。
在工作上,李海景更是手把手地向年轻同事传授经验。由于信访工作性质特殊,下班不按时,加班很频繁,有的同事家属不理解。李海景举办了一个同事家属联谊宴。宴席上,他先向家属们道歉,然后语重心长地介绍信访岗位如何重要、繁忙,请大家谅解。他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在座的同事和家属。
“工作上吃苦,待人上吃亏。”这是熟悉李海景的人对他的评价。李海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又是一个燃烧着生命的共产党员、信访干部。据了解,李海景所主管的业务工作,每年都被评为全省先进,他个人连年被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
好人一生平安。虽然好人走了,但人们的口碑永远是铭记好人的丰碑!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黄牛
原南阳市委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信访局局长宋新献说:“李海景同志是工作繁重、积劳成疾累死的。”
南阳市委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信访
局局长李鹏说:“总结李海景同志的话,可以用‘三个没有’来概括,一个是‘没有说累’,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不管布置什么事,从来没有说累。第二个是‘没有说不’。他为人热情、厚道、诚实,同志们有困难找他,他从不说‘不’;家里再忙,与工作冲突时,从不说‘不’。第三个是‘没有见新’。他艰苦朴素,在与他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见他添过一件新衣服、一件新家具、一样新用品。李海景的早逝,是南阳市信访局的一大损失。李海景同志为信访事业鞠躬尽瘁,诠释了一个信访干部平凡中的伟大,充分展示了当代信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时代风采。”
分管综合调研科的市群工部副部长、信访局副局长刘荣堂说:“李海景同志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像一头老黄牛,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李海景去世后,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市长穆为民,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常康以及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李新华等领导,采用不同形式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并相继作出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李海景同志学习。
9月29日,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李新民在省信访局呈送的李海景同志生前事迹材料上批示:“我完全同意李新华同志的意见。做信访工作实在不易。信访战线有一大批常年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好同志,正是他们的努力工作,才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密切了干群关系。建议省委发出号召,向这位英雄人物学习。”
12月10日,在省委书记卢展工任职河南以后召开的第一次省委常委会上,学习宣传李海景同志先进事迹被列入议题之一进行了专题研究。
12月14日,省委宣传部组织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以及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和本报等在内的28家中央、省级媒体组成李海景事迹采访团莅宛,集中采访报道李海景先进感人事迹。□记者 王海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