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傑:见证历史“漆”彩人生
发布者:灯塔涂料发布时间:2009-12-30
陈士傑:见证历史“漆”彩人生
“不知‘南虞北陈’,不算涂料人”,在中国涂料行业里浸淫多年的人恐怕都听说过这句话。所谓“南虞北陈”,当然是指中国涂料业的两位重量级人物——虞兆年和陈士傑了。这两位中国涂料界泰斗如今均已是耄耋之年,他们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涂料产业,几乎见证了建国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涂料产业的风雨历程。
陈士傑于1917年生于上海。虽然已逾90高龄,但现在的陈老依然神采奕奕、思路敏捷、言谈顺畅,是涂料业内是难得的长寿之人。听说陈老至今都能骑着自行车去买菜,而且还能自己做饭,实在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惊。回顾陈老的一生,涂料虽不是其唯一从事过的行业,但自1953年进入天津永明油漆厂到退休,陈老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十年光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涂料工业,堪称我国涂料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即便是退休后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涂料产业的发展。在撰文时,笔者惊叹,这个为中国涂料工业贡献一生的耄耋老人,他的一生竟犹如漆般丰满华丽,其性格则如漆般沉稳厚重,而其欲求却像清漆般澄明清透……
在结缘涂料之前,陈士傑曾与染料打了十年的交道。1942年,陈士傑从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一走进社会,就从事的是染料行业。直到1953年,陈士傑踏入天津永明油漆厂,从此开始用数十年的岁月来细细描绘自己的“漆”彩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天津永明油漆厂就是后来的天津灯塔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个老牌的国企,这个企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红极一时,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可以代表那个时代中国涂料工业的最高水平。而醉心科研的陈士傑正是推动天津永明油漆厂取得飞速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更具传奇色彩的还在于,陈士傑从事涂料行业数十年,其涂料生涯起于天津灯塔,几经周折,又终于天津灯塔,可谓是建国后天津灯塔成长壮大的最好见证。
其实,天津灯塔的前身——天津永明油漆厂是油漆大王陈调甫在艰难的环境下于1929年创办的。在抗战期间,即使是在日本人残酷的压迫之下,天津永明依然顽强地抗争着。抗战胜利之后,永明油漆厂又经历了一番洗礼:1953年1月,永明油漆厂成为我国第一个实行公私合营的涂料企业;1958年,永明和天津其他大小油漆企业合并,灯塔成为天津油漆行业的整体品牌;1964年,改名为化工部天津油漆厂;1970年,化工部天津油漆厂下放给天津市化工局有机染料化学工业公司,改名为天津油漆厂。经历了合并、更名、改制的永明油漆厂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开放以后,永明于1992年实行了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天津灯塔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直至今天。在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天津灯塔创造了国内涂料业多个“第一”,在这些“第一”的背后,是那些贡献一生精力的前辈,陈士傑正是其中之一。
进入天津永明之后,在1954年到1958年间,陈士傑从事的是飞机、汽车所用涂料的试制。飞机、汽车涂料是工业涂料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的品种,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涂料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飞机、汽车制造在我国来说是个空白地带。建国初期,针对我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着力发展重工业。在这期间,中国建立起了现代化的飞机、汽车、造船、钢铁等重工业部门。所以与之相关的飞机、汽车等涂料研制也被提上了日程。
陈士傑与其助手们正是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开始了对飞机和汽车涂料的研制。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物资缺乏、科研条件受限制,想要成功研制出高品质的涂料产品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然而,在扎实的化工基础和充足的信心推动下,陈士傑和其助手们想出了以短油醇酸树脂代替硝基漆中原来使用的中油度树脂,以提高漆膜的硬度和耐久性,并成功研制出癸二酸醇酸树脂,用来制造高弹性耐热涂料,在国内首创了季戊四醇醇酸树脂涂料,可以说为当时中国航空漆发展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由于陈士傑领导的新产品研发小组成绩卓著,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陈士傑还得以代表小组出席了1956年召开的重工业部先进工作者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57年,相关部门又决定由当时陈士傑所在的天津油漆厂供应全部航空涂料,这不单单是对研究成果的认可,更是对研究人员的信任和褒奖。
在荣誉面前,醉心科研的陈士傑并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在这份信任和鼓励下继续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1958-1960年间,他又开始研制多异氰酸酯及聚氨酯涂料,这种涂料具有耐油性、韧性强、耐磨性等特点,为以后涂料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1960年-1962年,他研制出90-A、90-B、90-C氨基树脂,为我国第一辆红旗轿车的研制作出了贡献。1960年,他参与试验当时三峡水电站工程所需的环氧防锈漆及其应用,1963年开始形成环氧涂料系列产品。.在骄人成就面前,他反而越发的沉稳了。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在祖国的号召下,陈士傑于1965年赶赴兰州援建西北油漆厂。兰州位于中国的西部,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水平都要远远低于天津。再者,兰州位于甘肃中部,温差大、降雨少,在生活、工作条件方面远远比不上当时的天津。然而,陈士傑关心的是国家涂料工业的发展进步,他毅然决定去援建西北油漆厂。在援建过程中,他又研制出了蓖麻油自干醇酸磁漆,并获得了年度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的称号。直至1979年他才被调回天津,一直到退休。在这以后的日子里,他还担任了天津市油漆总厂任副总工程师兼任涂料所所长,开始研发一系列丙烯酸涂料品种,并研制出十多个用于出口的涂料品种。这为我国涂料走出国门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陈士傑曾笑言自己有两怕:“一怕讲话,二怕写著”,事实上他不但没有被这“两怕”吓倒,反而与这“两怕”过足了招,成为了为中国涂料工业发展传道授业的良师。
说到“怕讲”,就不得不提他做教师的经历。1957年,化工部有机化工局在天津举办了一个油漆技术训练班,设在天津永明油漆厂,这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期油漆培训班,也是我国涂料发展史上一件大事。陈士傑以教师的身份参加了这个油漆班,这是他首次登上讲台。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就是要为学生答疑解惑,要解惑就必须得讲,可是之前他没有教书的经验,加之自己又怕讲话,这可怎么好?为了能让学员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所知传授给下一代涂料人,他在课后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最后,他登上了三尺讲台,开始向学员们传授知识,同时也书写了自身的另一段华彩人生。
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但是这次训练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行业人才(这些人现在已经是涂料界的专家、权威人士),而且为以后的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应办一个较正规的、较系统的涂料技术训练班,以提高国内涂料技术人员的水平。
1973年,他又重新登上讲台,参加了当时燃化部在兰州举办的“全国油漆技术训练班”。以后的油漆班多次变更地点连续举办数期,陈士傑期期参加,继续着他的“讲台”生涯。值得一提的是,陈士傑不仅继续讲授知识,还编撰了许多书籍。在教书的日子里,他前期整理出版了《油漆工艺学》,对当时油漆技术贫乏的年代甚是实用;后来他又根据训练班的讲义整理出版了一套《涂料工艺》专辑,这可以说是行内人员学习工作的主要资料。
“进门需要领路人,我搞涂料搞了几十年了,积累这些经验,作为前辈我要尽量把我所学的传授给大家”,他曾如是表示,“竭尽所能把我所学传授给下一代年轻人是我对中国涂料界仅有的贡献,也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后来,他又陆续编著了《普通油漆工艺学》、《涂料技术
在谈及现在对涂料行业的认识,谦虚的陈老为自己总结了八个字:“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所谓“不学无术”,是说现在的涂料行业发展速度太快了,他觉得自己都快跟不上了;“孤陋寡闻”则是说他现在和外界接触已经越来越少了,退休好多年了,好像与外界隔绝了一样。其实不然,陈老虽然已退休二十多年了,但陈老一直都在关注着涂料行业,至今还担任着《中国涂料》的高级顾问,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不外如是。
“现今的中国涂料业竞争激烈、环境复杂,让我都闹糊涂了”陈老曾如是谈论,“现在的局面是:现在10000多家涂料厂,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比八国联军时期还要厉害,所有的国外厂家都一股脑儿的进来了,几乎没有落下一个,涂料行业高技术含量的东西都被他们把持着,如PPG、立邦等等,所以说情况太复杂了。”字里行间在在让人感受到其对行业发展的关心之情。
即使早已退休在家,陈老依然关注着涂料行业,并思考着行业的未来,他曾建议,“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国内企业应该朝着先进技术这个方向不断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下,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在自主创新中谋求发展。”他还表示,“中国涂料还有一条路没有打开,就是——DIY,中国人的爱美方式和外国人不一样,要想中国人真正追求涂料时尚。DIY是唯一的出路。”他建议行业应该把DIY的理念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让国人在观念上接受这种时尚。
2007年4月20日,在北京钓鱼台,陈老获得慧聪涂料网颁发的“终生成就奖”。这无疑是对他为中国涂料行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的肯定。在会上,陈老对自己的奉献轻描淡写,而把希望寄予了后辈,“少年难下、气势难下,当下多少豪杰,还看今朝”!这样一个为国家、为行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前辈,一辈子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不求财、不为权,一味关心行业发展、国家富强,退休后还心念行业,这样的陈老,怎能不为人所敬重?
陈老衣他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华美,而是内心的富足。知足长乐,心怀广达、品自高洁,感佩于陈老对行业的赤诚之心和卓著贡献。如今陈老走了,是涂料行业一大憾事!我们祝福陈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