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闻允志同志
闻允志同志,字永之,原名闻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人。一九0四年生,一九二六年在浠水县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的本县几位党员同志领导县的工农运动,允志同志被选为县农民部执行委员。大革命失败后,被迫于一九二八年九月东渡日本,先就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九三0年转入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系。(与原地质部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习东光同志同学)“九·一八”事变后,允志同志被推选为该校的中国留学生代表,为留日学生会的领导人之一,组织领导留日学生运动。由于公开发表抗日宣言,进行抗日救国活动,因而受到日本军国主义反动政府的迫害。一九三一年与温健公等同志一同被“护送”回国。他们回到上海后,在党的领导下,仍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于一九三一年底,闻允志与温健公、沈一元(沈当时是上海法学院学生)等同志被法租界反动当局和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卢家湾巡捕房。十二月被国民党设法在法租界的第二特区法院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六条的条款判外徒刑三年。十二月中旬被解入马思南路监狱。他们在狱中与同狱难友协商,成立了狱中互济会,并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允志同志为支部负责人之一。他们团结一致与监狱反动当局多次进行斗争,使监狱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允志等同志经党营救出狱。一九三四年春,经党组织派往河南省偃师县立中学任数学教员,化名为闻季华,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开始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吸收进步青年参加,课余经常和同学们讨论中国革命性质与任务。并指出中国青年的出路。不久,他们又进一步组织了秘密的“社会主义联盟”,当时允文同志的吴芝圃、南西光、张凯峰等同志都参加了这个“联盟”的领导工作。“社会主义联盟”出版了一个秘密刊物《晨钟》半月刊。但不久被国民党特务发觉,允志同志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被捕。但因当局未获任何证据,经过校长杨章武(字宪生)先生多方奔走,营救允志同志出狱。国民党特务在搜查到的《晨钟》半月刊,正在向上报功请偿时,被新任校长席汉卿同志发现,利用机会将被搜查去的《晨钟》全部偷回。因此,同志们虽遭迫害,但组织未受到破坏。此后刊物改名为《黎明》半月刊。允志同志出狱后不久,由于他已暴露身份,不宜在偃师县中活动,因此允志同志在偃师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即由党组织安排调离河南。
一九三五年春,允志同志到北平后先在国民学院任教,并经温健公、张友涣同志介绍给当时北平《世界日报》的社会科学副刊撰稿。在这一公开职务掩护下,秘密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揭露亲日派的退让投降政策,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在一九三五年暑假前,天津法商学院院长高文伯及辅导课主任苏蓬先,由于坚决执行国民党压迫学生的反动政策,限制学生言论,监视学生行动,引起学生极端不满,暑假后,高被迫离职。经新任院长杨亦财聘请允志同志为该学院辅导课主任。一九三四年杨秀峰同志一九三五年温健公、闻允志同志相继到法商学院任教,党的影响逐渐扩大,在党组织领导下,他们利用合法身份在该院进行革命活动,开展了党的工作。
国民党反动派与日寇签订投降卖国的“何梅协定”后,北平爆发了“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运动·一九三六年五月全国学联成立,天津学联又成功的组织了“五·二八”流行。文化界也组织了半公开的“文化劳动者协会天津分会”(以后改为公开的“文化职业者协会”),允志同志担任这个委员会的执委。此后天津学生运动不断取得胜利,不但打破了天津学运的沉寂状态,而且有力的支援了北平的学生运动。因此,法商学院便引起了日本军警及亲日派密切注意,允志同志等在党的领导和广大学生的支持下,在法商学院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成为天津学运的中心。由此允志同志成为法商学院和天津学生中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之一。
一九三六年秋,伪冀察政务委员会对进步学生采取亲日媚外的镇压政策。一切主张抗日的进步分子,随时被逮捕的危险,各进步文化机关也可能随时被封闭。当年冬天,伪政委会又强迫各学校教职员填写“反共志愿书”。当时法商学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教职员提出了“要保持大学教师的人格尊严及思想言论自由”,向反动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允志同志是积极领导这一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同年国民党亲日派开始在北平不断进行逮捕。由于“法商”的“南开”两校是抗日活动的大本营,他们多次向两校提出警告。同年十月,允志同志和两位同学被捕,经营救后允志同志被释放,两位同学被解往北平,引起了学生不满,法商学生掀起了反对学院当局的学潮,一九三七年二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便利用这一机会下令经武力强行解散并封闭了法商学院。
在天津这一时期,允志同志曾翻译过日本有关经济学的进步著作和写过一些宣传我党救亡抗日主张的文章。
一九三七年春,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北平文化职业者协会”,也改名为“文化界救国会”,允志同志回到北平参加了这一工作。不久,“华北各界救国会联合会”成立,积极组织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允志同志是该会奔走联络者之一。
全国各大城市,经过“一二·九”·“一二·一六”爱国学生运动,广大青年学生,擦亮了眼睛,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爱国热情,离开了学校,经过各种渠道奔赴各个抗日战场。国民党在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及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下,被迫接受了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紧密关头,我党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并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给全国人民明确指出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奋斗途经。当时河北省地方实力派张荫悟(系河北省博野人,原是晋系军阀阎锡山的部下,后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在博野办有四存中学,并自任校长。在抗战巨浪中,伪装积极抗日,我党北方局曾派天津法商院哲学讲师,中共党员温健公同志到张部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张抗日并协助其培训干部,于一九三六年元月在博野县民众学校,办了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为了加强对张荫悟部的工作,我党北方局又派闻允志同志到博野同温健公同志开展这一工作。“七·七事变”后,张荫悟担任了保定行营民训处处长,温任秘书长,在组织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同时,民训处还创办了河北干部养成所,(设在保定城西育德中学内),招收平·津、保一带知识青年二千余人,进行抗日军政训练。温健公同志为该所负责人,闻允志同志担任干部养成所政训处长,并兼任教官,该所组成十一个学员大队、朱程同志曾任第十一大队队长,安道敦同志任大队政治主任。后因战局变化,干部养成所由河北保定迁往山西陵川县。
一九三七年四月,阎锡山在太原成立“山西晋绥军官教导团:,由张阴悟兼任团长,闻允志·朱程同志先后被聘为该团教官。当时我党周北峰同志在太原主办的《语文学会》出版的《中外论坛》刊物,温健公、张友涣、闻允志等同志都经常为该刊撰写稿件。
一九三七年九月,河北保定失守,张荫悟收集河北博野专员公署所属五县保安队及一些散兵游勇,以部分晋绥军官教导团学员和河北干部养成所学员为骨干,组建了河北民军,张荫悟任总指挥,王长江任副指挥、温健公同志担任秘书长,闻允志同志任政训处长。总指挥部由河北磁县转移到山西陵川县平城镇。
一九三八年元月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率部到林县合涧镇组成河北民军太行区司令部内国民党特务的攻击和排斥,经我党北方局决定,让闻允志、黄伯梁同志带领政训处部分同志到林县合涧镇上庄,协助副总指挥王长江在豫北一带开展抗日宣传革命武装。当时还派出若干工作团,计有:辉县工作团,林县原康工作团,汤阴工作团等。工作团的任务:一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组织群众抗日,三是动员群众参军。政训处当时有魏十篇、黄伯梁、吴迁华(吴建华)、王冲霄(王志远)等同志。一九三八年二月我党太南特委又从我党在山西晋城主办的“华北干部军政学校(简称华干),派来杨波、刘清训等十余位同志,参加上庄政训工作,并在政训处内建立了以杨波、吴迁华、张青季三位同志组成的中共党支部和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对个不公开)政训处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并进行发展党的组织工作。政训处绝大部分同志都是热血革命青年,抗战情绪很高,但他们对如何革命还是茫然的,有的只了解一些书本知识。党支部和允志同志对培养这些青年干部很重视,并做了许多工作,常联系实际结合同志们讲解政治形势,交待工作方法教育同志们打日本要不怕牺牲,要能吃大苦,耐大劳,要不断学习革命理论以提高革命的自觉性。还常常讲革命军队是为解放被压迫劳动人民的,要尊重劳动人民、遵守革命纪律等。当时政训处政治空气很浓厚,大家能群策群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实践中干,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允志同志对政训处几位失掉党的关系的老党员十分尊重并委以重任,在允志同志和这些老同志的带领下,很好的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并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使他们成为以后抗日战争中各方面的中坚和骨干。
允志同志在这一时期,虽然受党的北方局直接领导,但经常向太南特季请示汇报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以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一、争取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同志积极响应我党抗日救国主张。他以渊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阐明当时的形势,希望他不要追随张荫悟与八路军搞磨擦,要顾全抗日大局,一致对外,全力抗日,王长江同志政治上有了很大进步。后来同意到八路军129师386旅驻地(林县元康)与陈赓同志会见,经过会谈,王长江同志表示坚决拥护我党联合抗日,反对磨擦的主张。一九三八年秋,张荫悟公开制造了“博野事变”,王长江反对张的倒行逆施,在我党张存实同志的帮助下,率部起义,将自己所属部队转到抗战进步方面来。王长江同志以后加入我党,曾任我八军警备旅长晋察冀军区六分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等职。
二、一九三八年春夏之间,允志同志经与国民党林县县长张守魁协商,在林县开办了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对自然保护区林县军政干部学校)、校内军政训练均由政训处派人负责,粮食经费由县政府供给,一九三八年五月招生开学,共办两期。政训处党组织先后派去安道敦、苏贯之等同志在干校负责和主持教育训练工作,杨波同志等任政治教员,张知吾、梁心明、孙宝书等同志任政治辅导员,在训练班内讲授抗战形势及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内容。
三、一九三八年春,林县城尚未被日寇侵占,城内外一带驻有各种政治倾向的部队。有豫北别动黄宇宙部;有以李福和为司令的河北游击第三支队,还有国民党的新五军孙殿英部及四十军庞炳勋部及河北民军一团徐靖远部。一九三八年初闻允志、魏十篇和徐靖远积极联络各方,组织了“太行抗敌联防委员会”。由于日寇与地方亲日派势力勾结,进行策反,在敌人飞机配合下,李福和裹胁黄宇宙部,(黄以后曾任我太行区参议,现在黑龙江文史馆工作)投降日冠,成为皇协军。但不久,黄宇宙部即脱离伪军,回到抗日阵营中来。
一九三八年允志同志利用河北民军在豫北一带的影响,根据党的指示发展游击队,组织抗日武装,他派吴迁华、王毓淮、刘清训、张亚夫等十几位同志在豫北的辉县、淇县、汤阴、彰德数县发展武装,吴、刘、张三位同志还到淇县山区去做卫辉纱厂工人大队的工作,动员他们参军,不到两三个月时间就成立了百余人的游击队,经河北民军总指挥部同意,以卫辉纱厂的工人抗日大队(约八十余人)为主,(候柏龄、潘世杰、袁国玺、刘宝录等同志就是当时工人抗日大队的同志)。于同年六月底成立了民军第九游击支队。
一九三八年国民党政府任命鹿钟麟为河北省主席,并任命张荫悟兼任河北省保安司令,他们为了保持河北民军和国民党洛阳第二战区交通联络,同年秋张荫悟的河北民军总指挥部返回河北后,确定在山西陵川平城镇,建立河北民军晋冀豫边区办事处,任民军干部第十一大队长朱程同志兼任办事处主任。
允志同志考虑到河北民军内部的复杂情况,为了扩大抗日力量,与朱程同志协商后,经民军总指挥部同意,将第九游击支队与朱程同志民军第十一大队改编为民军十一团,撤消了第九游击支队番号。民军十一团、下设两个大队,共四百余人,朱闻分别担任团的军政负责人。第一大队长罗晓辉、政治主任黄伯梁、第二大队朱绍华、政治主任吴迁华。不久又调罗、黄赴冀、鲁、豫扩大一个支队。以林宪国、魏锡山分别任第一大队队长及政治主任。当即在团内建立了党的和“民先”组织,不少党员担任各分队军政领导干部,并在部队内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对指战员进行革命教育。朱程同志当时虽不是共产党员,但因与闻允志同志合作时间较久,能密切协助配合,并力求进步,靠近我党,张荫悟已公开反共,对朱程同志政治上倾向进步,引起严重怀疑,遂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下令调朱程部队北上到冀西待命,企图消灭进步力量。闻允志同志根据我党北方局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示,考虑到民军十一团虽然已为我党掌握,但在名义上仍然是河北民军,为了要从大局出发,不给国民党顽固派以制造磨擦的借口,允志同志和党支部坚决执行了北方局的决定,对党员和干部进行了多方面的说服教育工作,支持朱程同志北上。为保存力量,将十一团内我党党员及“民先”队员逐步撤出,(吴迁华、魏十篇、黄伯梁、孙祖汉等同志)由我党太南特委另行分配工作。一九三九年三月,闻允志同志经北方局调往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训练部任教育科长。(抗大一分校,当时在太行区、校长何工,副校长周纯全,训练部主任韦国清)。
一九三九年六月朱程同志率领民军第四团在河北省冀西赞皇县上、下花园一带,挫败了张荫悟要逮捕他的阴谋,在抗日友军和地方抗日政府的支持下,脱离了张荫悟的河北民军,将部队带回太行山,到达山西辽县(即左权县),靠近我八路军总部。朱程同志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一方面为了维护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广泛地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根据当时抗日战争的政治形势的需要,仍保留民军名义,另一方面为了区别于原河北民军,故整编后更名为“华北抗日战军”,由朱程同志任司令员,为了巩固和提高部队政治素质的战斗力,经朱程同志的请求,我八路军总部决定;于一九三九年八月从抗大一分校调加闻允志同志担任华北抗日民军党代表并兼任政治部主任,与朱程司令员共同领导这支部队。允志同志除从抗大一分校带回一部份军政骨干外,先后由抗大一分校调来的干部有;边伯明、张明、王凡等三十余名干部,原民军十一团的干部到抗大学飞的同志也先后回到部队。加强和充实了华北抗日民军各级军政领导力量。允志同志重返部队后,迅速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恢复了党在部在短时期内,华北抗日民军出现了新的局面。在朱程同志申请下,于一九三九年九月经朱德同志、闻允志同志介绍,参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的正式党员。(朱程同志作风朴素,爱护干部,带兵严格,作战勇敢,于一九四三年九月在冀鲁豫曹县王厂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时年仅33岁)。
部队经过训练后,提高了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在朱程、闻允志同志直接指挥下,进行了一系列战斗:
一九三九年十月,在白晋路山西襄坦狮子山战斗中,伏击日寇、歼敌三百余人,毁敌汽车十余辆。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在山西陵川县平城镇,消灭了反动派河北民军办事处高子登部,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一九四0年元月,奔袭盘据河南辉县、山西陵川交界的国民党顽匪董良俭部,歼敌千余名,活捉匪司令董良俭,开辟了陵川、辉县抗日根据地。
一九四0年三月在反顽战役中,在豫北林县、辉县一带截击了疯狂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朱怀冰部。
一九四0年四月,华北抗日军奉我八路军总部命令,调往冀鲁豫开辟平原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到达冀鲁豫后,闻允志同志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华北抗日民军政委,后军区派王凤悟同志来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活动于濮阳、内黄、滑县一带,与朱程司令员领导军民粉碎了日寇多次残酷扫荡,建立了沙区抗日根据地。
一九四0年八月允志同志奉八路军总部命令,调回总部。当时由冀中南下支队(由赵承金、谭冠三同志领导)护送,随徐向前同志于八月二十一日拂晓经大名县元村龙王庙至东龙湾小滩西之间,(现南乐县境)抢渡卫河时,受到敌巡逻艇的袭击,适值秋汛,水深流急,在战斗中,允志同志不幸牺牲,时年仅三十六岁。
一九七三年元月十五日,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德志同志(抗日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付司令员傅家选同志的关怀下,签发部队证明函件,经河北省政府民政局同意,将允志同志革命事迹及遗像安放在晋冀鲁豫边区邯郸烈士陵园纪念堂内,以慰英灵,并激励后代。在邯郸地委书记张承先同志亲自过问下,崔田民政委送了花圈,邯郸陵园及邯郸军分区组织了隆重的安放仪式。
允志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入党史后不久,我党即处于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在党的领导下,他做过农运工作,学运工作,以及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经过三次被捕,身心受到摧残,但由于他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具有顽强革命精神,不但受到了严重考验,而且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机动灵活英勇斗争,战胜一切困难,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革命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一位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允志同志是我的革命引路人,他在政治上给了我许多教导和帮助,他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也给予我以启迪,使我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允志同志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不幸过早的牺牲,是我党的损失。凡与允志同志一起战斗过的同志,无不为他的牺牲而悲痛、在惋惜。他的音容,将永远活在我的心目中,使我深深的怀念着。
闻允同志为之终生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亿万中华儿女在汹涌澎湃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正在为振兴中华、祖国的腾飞而努力奋斗,允志同志其若有知当会含笑于九泉之下。
允志同志安息吧!
安徽省邮电管理局
黎行洁搜集并整理
一九八五年元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