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97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05日

中书太子

发布时间:2010-06-05 10:01:4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一二六二年忽必烈封真金为燕王,任命他为中书令。中书省为元代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令即中书省之首脑,秩正一品,地位很高。此时真金年仅二十岁,忽必烈并未让他参与国政,只是让他「守中书」。一二六三年,真金又被命为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第二年,他开始到中书省「署敕」。每月到中书省官署二次,对必要的公文签字画押。据史料记载,这期间,真金亲自参加的政治活动有两次,一次是跟随世祖巡视宜兴(河北滦平县),另一次为一二七零年受世祖之真金太子命巡抚称海(今内蒙古科布多东南)。虽然他还没有正式参与朝政,但仍表现出对治理国家的强烈兴趣。他对丞相史天泽说:「我还年轻,不熟悉祖宗法则,但我执政以后,定要靠你们这些元勋老臣扶持呢?」显示出他笼络大臣的才能。他巡抚称海时,也经常在闲暇时,与同行诸王札剌忽以及从官伯颜等讲论治国修身之道。 元初,忽必烈在汉族儒臣的帮助下,相继打败了汗位的争夺者阿里不哥,平定了李 等人的叛乱,从而稳定了他的统治地位,他对儒学也有了新的认识。见真金聪明好学,心中欢喜,产生了立为继承人的想法,恰在此时,一些儒臣向忽必烈提出立太子的建议。一二六五年儒人张雄飞向世祖建议「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一二六八年,陈佑也上书,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这样,一二七三年,在真金三十一岁时,元世祖将真金立为太子,仍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忽必烈在策封诏书中说:咨尔皇太子真金,仰惟太祖皇帝遗训,嫡子中有克嗣服继统者,豫选定之。……朕上遵祖宗宏规,下协昆弟佥同之议,乃从燕邸,即立尔为皇太子,积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国家定立储嗣,宜有册命,此典礼也。今遣摄太尉、左丞相伯颜持节授尔玉册金宝。于戏!圣武燕谋,尔其承奉。昆弟宗亲,尔其和协。使仁孝显于躬行,抑可谓不负所托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   以汉制观之,真金被立为太子符合传统中原王朝的通常作法。所以,朝中儒臣对他寄以厚望,认为真金已是储君,儒治的时代就要到来,汉人在元王朝中的地位会提高。但是,虽然忽必烈在策封诏书中以成吉思汗的遗训作为册封太子的根据,但这种确立储君的方式并不符合蒙古习俗。按蒙古习俗,新大汗确立,必须经过宗亲聚议的忽里台大会通过,才能成为合法大汗。因此,真金的太子之位至少在蒙古贵族中间是有争议的,南宋遗民郑思肖(字索南)在《心史》中说:「忽必烈老而病废已久,屡欲传国与真金,族人俱不从,谓我家无此法」,正反映了这一点。另外蒙古习俗幼子守业,幼子在继承父亲财产、地位方面居于优越地位。忽必烈嫡子有四个,真金排第二,北平王那木罕为幼,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派他进攻海都,结果兵败被俘。十年以后,当他回到大都,对忽必烈封太伯颜子一事大为不满,他曾问忽必烈「彼若为合罕(合罕是蒙古大汗的另一种称呼,元代的皇帝有着中原皇帝与蒙古大汗的双重身分),不知彼等将称陛下云何?」忽必烈听后大怒,斥而逐之。这说明真金虽被封为太子,其地位与中原王朝历代的储君并不一样,这在他后来的政治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