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希宪清忠粹德
元朝兴起后,维吾尔族出现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首屈一指的就是元初的名臣廉希宪,一个刚正清廉的历史杰出人物。他的父亲在元朝的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和世祖忽必烈三朝做官,居官清廉,执法公正,功劳卓著。死后追封为魏国公。在蒙古大汉窝阔台三年,即公元1231年,廉希宪的父亲被任命为燕南诸路肃政廉访使,也就是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科的长官。任命的当天,次子希宪刚好出生,他非常高兴,对家人说:“古时候有人用官职为姓氏,上天大概是要我以‘廉’字为宗族的姓吧。”从此,他的子孙便都用“廉”为姓。廉希宪字善甫,从小就熟读儒家经书和历史。经过数年的苦读,他成了一个很有学识的青年。
这时正好忽必烈在到处招贤纳士,听人说廉希宪学识渊博,就召他入宫为官,对他很是器重。进入忽必烈的府第后,廉希宪仍然苦读经书。一次,他正专心地读《孟子》,忽必烈派人来叫他,他揣着书就去了。忽必烈见他拿着《孟子》,就问他书里讲些什么,他便将孟子的人性本善、舍生取义、仁义爱国等思想讲给忽必烈听。忽必烈听了很高兴,对他赞不绝口:“真是一个廉孟子啊!”从此,廉希宪就以“廉孟子”著称,成为当时一大名人。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蒙古汗位,在廉希宪等人的辅佐下,击败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两年后,担任中书省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在公元1280年,廉希宪病逝,年仅四十九岁,可谓英年早逝。
廉希宪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志元七年,即公元1270年,因为释放被诬陷入狱的尼赞马丁,惹恼了忽必烈而被罢官。忽必烈很快又后悔了,问廉希宪在干什么,侍臣说他还在闭门读书。一向嫉妒廉希宪的阿合玛害怕廉希宪东山再起,于己不利,就趁机说:“他哪里是在读书,而是在整天吃喝玩乐!” 忽必烈听了,气得脸色大变,怒斥道:“胡说!希宪廉洁清贫,人人皆知,拿什么吃喝?!”不久,忽必烈就起用廉希宪任北京行省长官,镇抚辽东。后来,廉希宪到新平定的长江重镇江陵去做行省长官。他临行前辞谢了忽必烈所赐财物,冒着酷暑直奔江陵。到达后就立即下令禁止抢劫百姓,开始兴利除弊。他又安抚商人照常营业,使军民相安以处。然后登记原来的南宋官员,量才授官,从没有一点猜疑之心。他为了安抚地方,专门下令:凡是杀害俘虏者一律按杀害平民治罪;俘虏如果患病被遗弃,允许人们收养;开渠挖井,灌溉良田数万亩,分给贫民耕种;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地方秩序刚刚稳定,廉希宪又大力兴办学校,他还亲自讲课,训导激励学生学以致用,精忠报国。这使当地很快出现了勃勃生机,远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和重庆等地的宋将都闻风来投降。皇帝得到消息后,感慨地对旁边的侍臣说:“先朝用兵攻打也不能得到土地,现在廉希宪不用一兵却让千里之外的人奉送土地,廉孟子不虚其名啊!”
廉希宪官虽然做到了宰相,却始终保持着清廉作风,走到哪里都只带着一张琴和几箱书,没有其他私产,更不用说金银财宝了。归顺元朝的南宋将官都带着很多金银去见元朝的官吏,廉希宪对此深恶痛绝。他向送礼的人说:“你们送的东西,如果是自己的,我收了便是不义;如果是公家的,你们拿来送礼,就是盗窃国财,我收了便是贪赃;如果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就更要罪加一等了。”说得送礼的人无地自容。
在公元1277年,廉希宪被召回京,江陵百姓拦路哭送,后来又建立祠堂纪念他。回到北京后,他随身携带的东西仍然只有琴和书。
回京两年之后,廉希宪病重,皇太子派人去探望,并请教治国之道。廉希宪请求太子劝谏皇上赶快除去贪赃误国的阿合玛一伙,以免后患无穷,祸及国家。身为廉吏,廉希宪对专权纳贿、肆意掠夺的阿合玛一直心存戒备,恨自己不能为国除奸。两年之后,阿合玛被义士王著杀死,罪行暴露,忽必烈下令捕捉他的同伙,撤掉了扰民衙门一百七十一所,为国除了一大祸害。
临终时,廉希宪仍然不忘叮嘱儿孙谨守清廉:“你们知道狄梁公吧,梁公功高盖世,但儿子却玷污了他的清名,你们要引以为戒!”狄梁公即唐朝名相狄仁杰,他的儿子却贪婪残暴,愤怒的百姓便捣毁了狄仁杰的生祠。廉希宪的六个儿子时刻遵守父亲的遗训,为将为相都能清廉自守。
元朝追封廉希宪为魏国公,赠清忠粹德功臣、恒阳王等荣誉称号,谥号为“文正”。这个谥号是对大臣功劳的最高评价,历史上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