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果树、花卉资源
俞德浚十分重视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他说:在西方庭园中有不少花卉品种是利用中国植物为亲本、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西方园艺学者称赞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然而,许多观赏花卉流传在国外,在中国本土都没有引种栽培,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俞德浚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列举了中国植物对世界园艺的贡献。他说:中国桃从公元前330年就从中国传入欧洲;从植物地理分布情况考察,桃的野生种和近缘种,如山桃、甘肃桃、新疆桃、光核桃、扁桃等均在我国西部和西北部山区发现。中国的砂梨、豆梨在美洲试种后发现它们对火疫病有高度抵抗力;秋子梨在前苏联种植,培育出抗寒的冬梨品种。中国的山荆子,传入欧美后普遍栽培,并与西洋苹果杂交,培育出许多抗寒、抗火疫病的小苹果品种。我国原产的湖北海棠、锡金海棠、山西的武乡海棠、山东的崂山奈子和三叶海棠等有可能作为矮化砧木应用,比之从英国引进的矮化砧木,具有适应性强、管理容易的特点。中国板栗果实味甜香,并有抗栗疫病的特性。1904年,北美板栗普遍发生栗疫病,几乎把所有栗树全部消灭。后利用中国板栗与之杂交,培育出的杂种栗植株生长快,干材发达,并具有高度抗病力,才算解决了这一危机。
他在长期野外植物采集、鉴定研究中发现我国果树种质资源要比已知的丰富得多。早在1954年,他就和果树专家沈隽等分别考察了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地区、甘肃兰州等地的梨、杏品种资源;在北京郊区各县并在河北定县、昌黎、卢龙,以及山东胶东地区分别考察了苹果、海棠、梨、杏等品种资源;到江南考察了柑桔等热带果树。考察中他十分重视对各类经济植物原始材料的收集和保存。他把收集到的资源材料,结合植物园建园规划,建立了苹果、梨等果树砧木比较试验区,占地100余亩,为仁果类果树砧木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58年,俞德浚在鉴定北京植物园张鹏从新疆调查采集的植物标本时,发现了新疆梨、杏叶梨、毛叶杏、新疆桃等新种,以后又了解到新疆栽培桃中有桃仁味甜的仁肉兼用桃,有成熟期在10月的晚熟杏,还有果实长圆柱形的辣椒杏和大量的黄肉桃优株,因而认为新疆是研究栽培植物起源和果树种质资源的宝地。他决心亲自去新疆实地考察,但由于繁忙的植物园建园工作和“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直到1984年8月,才以76岁高龄去了新疆。他用了一个月时间,考察了北疆的吐鲁番、库尔勒、伊宁、新源、巩留等栽培果树产区和野生苹果、核桃产地。他说“20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不虚此行。”这是俞德浚最后一次参加野外考察工作。
1966年,俞德浚完成了《中国果树分类学》专著,由于“文化大革命”,直到1979年才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果树资源的重要著作。荣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日本果树专家曾多次访问作者并函购此书。
俞德浚在野生花卉资源考察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处滇西的高黎贡山区有大量的茶花资源,红、白、粉色的茶花,似彤云、如彩霞,一树万花,处处红云缤纷的壮丽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他一边考察记载,一边收集资料,于50年代初,写出了《云南茶花及其园艺品种》、《云南的茶花》、《云南山茶花图志》、《云南山茶花的品种》等专著。这些著作后来都得到了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美国茶花学会和澳大利亚的有关学术刊物先后予以转载,引起了世界园艺界的重视。他被吸收为国际山茶花协会会员、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
在北京植物园任职期间,他在引种栽培和推广宿根花卉植物如玉簪、铁线莲、萱草、百合、荷兰菊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962年前主持编写了《华北习见观赏植物》第一、二集。为促进中日园艺界的学术交流,1982年他指导徐民生等人编撰了《中国四季の花》,这是一本用日文出版的介绍我国丰富花卉种质资源的专著,在日本出版后,受到园艺界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