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法祀人物创作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冯法祀创作了《吕霞光夫人像》 、《暖冬》、《廖静文女士像》三幅油画肖像。
吕霞光与冯法祀同时代而于20世纪30年代赴法留学,80年代他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购置吕霞光画室,捐赠给中国美术家协会。冯法祀在巴黎考察期间,结识了吕霞光夫人,1989
年,吕霞光携夫人来华,冯法祀为吕霞光夫人画下了这幅肖像。画中这位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老人神态安详,略显疲惫,透出人世的沧桑。作品笔法阔大流畅,迅疾准确,凝练而简洁,看不出多余的一笔,体现出老画家坚实的功力。
《暖冬》以冯法祀夫人张云先女士为对象。与画家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饱受磨难的老伴在冬目的阳光中织着毛衣。画面中光线以阳光为主,但仍在室内环境之中,人物在阳光与室内环境反光的映照下,造型与色彩都呈现在微妙而多样的关系中,这幅作品中冯法祀把光与色的趣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虽然是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折射出“文化革命”后,社会安定生活的一个侧面。
观看《廖静文女士像》很难想像这是出自一位年届九旬的老画家之手。画中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很随意地坐在草地上一把白椅中,神态平静而温和。作品中强烈阳光的表现基本用冷色完成,暖色只出现在反光与明暗交界的部分,这样大胆的色彩表现在中外油画肖像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都用冷暖调子变化表现,作品人物造型简洁、明确、强调形体结构的转折及明暗交界部分。
在色彩处理方面,《吕霞光夫人像》以凝练、简洁表现人物气质。《暖冬》用微妙的光线色彩变化烘托人物,表现画家本人及妻子在时代变化中的心态。《廖静文女士像》中对生命的歌颂,对美好的渴望都化在一派明丽的阳光中。画中人物在光与色变化中形象更为突出、丰满,形与色融为一体,达到了交响和诗一般的境界。
三幅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历尽苦难与世代变迁中的老年女性,这与时下油画界大量充斥着的以青年女子为对象、以满足感官为追求的肖像作品成了鲜明的对照。冯法祀用饱含深情的画笔刻划出的三位老人的形象,与罗丹晚年以老人为题材的系列雕塑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实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肖像作品的经典。
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冯法祀焕发了新的激情,创作出一批肖像、人体、风景、静物作品。
在油画《护士的早晨》中,老画家选取了医院每日工作中最平凡的一个场景给以诗意的表现。这幅作品构图活泼巧妙,造型严谨概括,色彩丰富而响亮,艺术表现极见功力。年逾八旬的画家宝刀不老,作品中洋溢着清新的诗意气息,这在冯法祀的大型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从中可看出老画家艺术中抒情的一面。
《荷花》冯法祀
进入21世纪,冯法祀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巨构佳作不断。近作《荷花》系列,以池塘中荷花为描绘对象,用中国画写意之笔法融西方印象主义色彩,姿意纵写,意趣天成。体现出冯法祀晚年更简练、更概括、更明快的追求。
冯法祀早年的美术学习,徐悲鸿对他影响最大。徐悲鸿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留学法国,师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著名现实主义画家达仰?布佛莱(1852—1929),在法德留学八年,得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精髓,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徐悲鸿应蔡元培之约回国,投身于开创阶段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徐悲鸿自始至终提倡写实主义,立志要复兴中国美术。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是:
“真宰上诉、感应上苍,惊天地而泣鬼神”。他的作品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通,“悲天悯人”贯穿于他的创作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徐悲鸿作品的主题、人物大都寄兴于古代,以古典寓意于现实,他自己曾讲:“我虽提倡写实二十余年,但未能接近大众”。冯法祀在进入美术创作开始,即把自身的艺术系于广大的劳苦民众之中,“悲天悯人”创作思想的内含是人道主义,在冯法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尽是饱受苦难的社会底层。从《靖西老妇》、《饿死的兵》、《捉虱子》、《控诉》、《刘胡兰就义》、《龙口夺粮》、《南京大屠杀》……跨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的苦难、兴亡尽现其中。
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西画教育并有社会影响的学校如中央大学、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中都有不少绘画基本功很好的画家,如中央大学与冯法祀同学的沙耆,苏州美专的许九龄、费以复等人,但他们日后所走的道路不同。沙耆1937年由徐悲鸿推荐,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许九龄后专画蒋介石像,为当时的政要歌功颂德,成为官方画家。冯法祀中大毕业后即肩背画箱奔向中国的西北,目的地是延安,途中遇到红军,被总政治部留了下来,后改编为八路军。冯法祀选择的是用油画艺术投身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用艺术来为民族抗战作贡献,当时以油画家身份走上抗日前线,走出创作之路的人是不多的。在抗战最初的岁月中,冯法祀经历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大捷、雁门关伏击大捷;在平型关战役中,冯法祀身处平型关战场,后以亲身经历冯法祀创作了《平型关大捷》。当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的王式廓画了《台儿庄大捷》,这两幅大型作品都参加了抗战一周年纪念画展。期间冯法祀考虑过用教育来救国,他1939年赴四川江津,任教于武昌艺专,而他最后选择是参加抗敌演剧队,用自己的艺术创作与生活,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祖国与民族的命运大的转折关头,冯法祀选择了以现实主义的道路来实现自己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