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玳宁,吃过界。
2009-01-05 15:11
梁玳宁是香港出道很早的女食评家,自1970年代开始写食评。香港的饮食界内,女性食评人并不多见,她是一个例外。梁玳宁是全球首位获得世界杰出青年奖的女性,她不但在饮食界占有一席位,同时研究食疗,又是资深公关及广告人,是跨媒体、跨领域的专家。
教母本色
饿死不如饱死?还是吃为上策
香港人似乎很少不忙的,街上人潮脚步匆匆,难得悠哉地吃顿饭。梁玳宁平日经营公关公司、写专栏、上节目、当评审、四处演说,还参与慈善活动,光看她的工作项目就知道亦是一名忙碌的香港人。因此,与她碰面的时间一直到了香港才真正定下来。
梁玳宁比成龙、张学友等人更早获得“世界杰出青年”的称号,她在1982年获“杰出青年奖”,并在1984年获得“世界杰出青年奖”。
有一篇访谈将她称为“食坛教母”,用到“教母”一词,足见她在饮食界有一定地位。后来碰面,她说话直接,玩笑开得大刺刺,颇有几分教母味道。如谈到减肥,她说自己30多年前的衣服,近几年已经不能穿了。早慧回话说自己年初买的衣服,年尾已经穿不下。她马上接着说:“你真的不自爱。”哄堂大笑。梁玳宁又说自己早就不管胖不胖,因为人终究会死,太胖担心心脏病,太瘦又怕得癌症,既然如此,饿死不如饱死,还是吃为上策。
创办饮食杂志
满街都是妇女杂志?因此创办饮食世界
梁玳宁快人快语,笑声也特别豪爽。才坐下来,见到摄影记者拿起相机拍照,她开玩笑说:“相片像不像没关系,最重要漂亮就OK啦!”事前本来安排不到时间见面,后来跟她说不用麻烦,她仍是抽空见面。我们觉得不好意思,她说:“不要婆婆妈妈,这怎么做大事?“她觉得自己不像公关,因为心直口快,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
在事业上,她是急先锋,在1976年创办第一本中文饮食杂志。问她当时没人在做这类杂志,为何有这眼光来开办饮食杂志呢?她的答案是:“唔识死,识就不敢做了。”梁玳宁创办饮食杂志,其实是无心插柳。“我不是有心要做饮食杂志,当时离婚了,不知道要做甚么。我读书少,之前曾做过杂志。那时候妇女杂志满街都是,没有饮食杂志,因此就创办了《饮食世界》。”
饮食风潮推手
饮食杂志草创时期,她曾害怕会倒闭。“当年饮食界并不热闹,食街才刚开始,饮食的风气才刚开始。很多大厨从中国来到香港,报纸才开始有食经版。”这个时期谈论饮食的风气初起,梁玳宁是幕后推手。她举办一些慈善演出,找来酒家一起带着厨师们四处表演,让人们认识厨师。
现在的潮流毕竟不一样了,谈吃的节目很多,食经版也趋于成熟。
1997年,《饮食世界》因业务重组而休刊。两年前,即2006年,《饮食世界》跟随时代潮流,以电子版的形式复刊,至今已有近40万次的浏览人数。内容除了有饮食界资讯,也有食谱、食疗、美食指南等等。
欣赏唯灵
众多食评家中?写得最好就是唯灵
梁玳宁很早就投身饮食行业,她认为在众多食评家中,以前写得最好的就是唯灵(麦耀堂)。她一次在专栏内提到唯灵跟她一样,患上甜品恐惧症。她小时候吃怕了家里甜腻的甜品,长大后在外面吃到好吃的甜品才不再恐惧。然而,唯灵却未能痊愈,原因是受惊程度较严重,过去天天吃燕窝,至今未能复原。
“现在潮流不同,谈饮食都集中在大版,小版的反而没人注意。”不说不知,梁玳宁和星马读者很有渊源,以前她替《妇女》杂志主持信箱问答。她要大家猜甚么问题最多,大家纷纷抛出答案,却没有一个中的。她很开心揭盅:青春痘。“不知道为甚么大家很喜欢问青春痘的问题,好像我脸上的痘,跟你脸上的痘就不一样,就算回答了很多次,大家仍要继续来信询问。其实在青春期,人人都会长青春痘。”
汤水文化
一碗汤?暖我肠胃?解我劳累
港剧常出现的一幕是母亲熬煮一锅汤,在孩子回家的时候吃饭前端上,说:“趁热饮,冻咗冇益。(趁热喝,冷了无益)”香港人爱喝汤,更爱老火靓汤。梁玳宁是十足“汤趸”,曾采访多位名人和专家,写成了《港式养生汤》。这些名人每个分量十足,随手拈来如粤剧名伶白雪仙、影视长青树李香琴、香港汤王李南医师等等,提供不少拿手好汤给大家。
访问约在晚餐时间,到梁玳宁经常光顾的太湖海鲜城。她点的第一道菜就是三果海鲜汤。由苹果、无花果以及万寿果(木瓜)与鲜鱼同煲。煲至果肉溶化,汤水色泽呈橘黄色,口感浓郁。喝汤暖胃,觉得特别舒服。
煲汤爱的表现
梁玳宁在《港式养生汤》序中写到:“一碗汤,暖我肠胃、解我劳累、定我心神。”香港人热爱汤水,她分析是因为香港大部份都是广东人,因为天气、文化、民族性,认为汤水能滋补养颜,亦可补肾,饭桌上从不缺老火汤水。
更重要的是,汤的意义除了养生保健,也是表示体贴关怀。一锅老火汤,慢火熬煮,食材烹调至出味,需要很长时间以及煲汤者很大的耐心。“妈妈煮阿妈汤,表示对孩子的关怀,太太做汤给先生,也是爱的表现。”因此,她期待天下的饮汤者能懂得欣赏煲汤人的心意。
大吃纪录
台湾当评审时?三天内吃了七百多道菜
梁玳宁身材中等,认为她大概不是胃口很大的人,这就大错特错。她最惊人的纪录,就是在台湾当评审时,在三天内共吃了七百多道菜。
“那时候一天试吃两百多道菜,晚上严长寿还带我们出去吃,一个晚上就去了几个地方。
三天下来吃了七百多种菜。”已故食家简而清知道她的“大吃”纪录后,取笑她说:“你这么大吃,我不敢追求你了。”
一天要吃那么多,肠胃也会受不了,梁玳宁自有妙方,就是“留前斗后”。她每碟试少许,不是要吃饱,也不能将自己撑死,要懂得把胃里的空间作充分地分配,那么吃到最后还能吃得下。
美食定义
不吃愁眉饭是最基本原则
她吃过无数的美食,认为跟三五好友一同吃饭聊天是最为享受。“我不只是快乐才吃,开心的时候想吃,不开心也想吃。不开心的时候一吃就快乐起来,成天都在吃。”有人陪伴一起吃饭,能让心情愉快,大家嘻嘻哈哈就过了几个小时。“不吃愁眉饭”是最基本的原则。
梁玳宁记得,一次她和朋友同样到太湖海鲜城来吃饭,六个人坐下来吃了五、六个小时,越点越多菜,气氛极好,大家都吃得开怀。最后点算一下,发现原来一共吃了19道菜。
席间,她一直叫大家多吃,谈笑时又点了一两道菜。吃饭最重要的是气氛,气氛愉快就能促进食欲,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在香港吃饭多次见餐厅准备两副筷子,一黑一白,显然其中一双是公筷。但又不知道何者是公,何者是私筷,于是请教梁玳宁。她笑笑说简单简单,黑色是公筷,白色是母筷。“你只要记住,别人黑心就可以了。”
遇见饭友
餐厅客人好些是她的朋友
梁玳宁是太湖的老客人,经常前来用餐,餐厅的员工对她熟悉,来吃饭的客人也有好一些是她的朋友。一顿饭时间,先后就碰见艺人蔡子健跟朋友来聚餐,顺道上来小房间内跟她打招呼聊天,后来又有来自意大利的朋友上来跟她见面。
这对意大利朋友与她相识的经过颇为奇特,同样以食物有关。梁玳宁说这两个人是自己“执”(捡)回来的,因为两人第一次前来香港,在街上乱逛想要找东西吃,但那时间已经错过了吃饭时间,许多店家已经关门。她在街上碰到两人,知道情况后,就跟两人说,若不介意,可以跟她到太湖吃饭。
意大利朋友就这样跟着梁玳宁到太湖用餐,一吃之后,居然就喜欢上太湖的口味,从此将太湖当成自己的饭厅,每次前来香港一定要到太湖来用餐。最近两人到香港,再度回到太湖吃饭,正巧就碰到梁玳宁。
后记
好笑的一一记下
梁玳宁很有趣,她听了大家的对话,有激励成份的要特别记下,还有彼此开玩笑调侃对方的话,也一并记下,还频频问说:“刚刚你说的很好笑的是什么?“说完一轮笑话后,继续脑力激荡刚刚说过的笑话,又开心地笑了一回。忽地想起她仍在写专栏,写的内容广泛,不只是围绕在饮食,或许在不久就可以看见那天晚上说的笑话,通通有幸出现在她的专栏内。
本期食客:梁玳宁
寻味地点:香港铜锣湾波斯富街27号太湖海鲜城
日期:22-10-2008
光明日报/寻味之旅/报导:叶君菡/200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