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昭鲜为人知的故事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是著名女作家陈学昭的一部小说的书名,也成了她创造的流行语。今年是陈学昭诞生一百周年,本文写了她与领袖毛泽东交往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此作为对这位已逝女作家的纪念。
陈学昭原名陈淑英,浙江省海宁人,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读《昭明文选》,故最初写作便署名“学昭”。
1923年上海《时报》举行征文大赛,陈学昭撰写的《我所希望的新女性》一举获得乙等奖。该报主笔戈公振见这位17岁的小姑娘如此有锐气,奖掖有加,好生勉励,并介绍她担任天津《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由此,她在1927年便去法国,在法国足足住了七年,外语很好。因而周恩来在抗战胜利后曾对她说:“你将来的工作岗位在国外。”
陈学昭以她的勤奋写作、正直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她在上世纪20年代便与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许多名家建立了联系,并成为鲁迅家里的常客,受到鲁迅的器重。上世纪20年代,她就出版了散文集《倦旅》《寸草心》《烟霞伴侣》《如梦》《忆巴黎》以及长篇小说《南风的梦》等,那时她还只是个20多岁的文气姑娘。以后,散文集《陕北访问记》《漫走解放区》、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春茶》(上下册)等又陆续出版,并且翻译过屠格涅夫、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
抗战一开始陈学昭就有去延安的打算,只因孩子尚幼无法脱身,直到1938 年夏她才以重庆《国讯旬刊》特约记者的身份,与做医生的丈夫何穆一起去了延安。她在延安除了参观访问以外,还受到领袖毛泽东的接见。
一天午饭前,她得到了通知:“午后二时去见毛主席。”到了下午二点,陈学昭在一个通信员的带领下,下了山,走了许多弯弯曲曲的路,到了毛泽东的住处:凤凰山麓。门口的卫兵客气地将她领了进去,刚走进门,便见毛泽东站了起来:“欢迎你来延安。”
毛泽东一边跟她握手,一边做了个请陈学昭坐下的手势。陈学昭便在写字台对面一张接待宾客的椅子上坐下。
或许是一位女作家的特有细腻,陈学昭以十分快捷的速度,对毛泽东的住处观察了一番:屋子很整洁,墙上挂着一幅全国地图,靠窗是一只白木写字台,或许木料不好,台面已经凹进;台面上铺着一张暗花花纹的漆布,也已开始破裂。桌上堆着一些书籍、文件。靠墙壁还有一只行军床,并有几张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
坐在她面前的毛泽东穿一套青布单军装,上衣的钮扣没扣上,显得很随便的样子,但头发却是整饰过的。那年毛泽东已四十五岁,陈学昭则不过三十二岁。在未见毛泽东之前,她只听说毛主席喜欢说笑话、打比方,每次对抗大或别的学校学生做报告时,总有些笑话和比方夹在当中。但今天与她谈话,却没有任何笑话和比方。她只感到他很礼貌,很客气,也很温和文雅,而且很质朴,阔大的额角和锐利的眼光,不时透露出他的智慧。联想到她前些日子在延安的采访和所见所闻,此时的她不由得有点肃然起敬。
“毛先生,我的几个主要问题,已用书面形式提出,请李富春转给您了。" 毛泽东点点头,沉静地说:“我已经看到了。”
“我只想简单地问一个问题。”陈学昭知道毛泽东很忙,不想把谈话拉得很长而耽搁了他的时间。
“请说吧。”
“如果西安一旦不幸失守,延安与西南的交通隔断了,粮食发生问题怎么办呢?”
毛泽东微笑着,用一种沉重而又十分有力的话音回答道:“有办法,靠老百姓么!我们还可以打游击。”
听毛泽东谈到打游击,她便接着问道:“抗战自去年爆发以来,也有一年了,八路军在前方作战取得了哪些成绩?”
“这个——”毛泽东迟疑了一下然后说,“我可以给你介绍去见李秘书长。那边能设法找到你所要知道的种种情况。”
“可以。”陈学昭点点头。
接着毛泽东就提起笔来在陈学昭的名片上写了去见李六如先生等几个字。因为李六如那时担任毛泽东的秘书长。写毕,他又特意补充说:“就是在这里不远,有一个卫兵站着的那个屋子里。”
“谢谢!”陈学昭接过名片站起来说:“我暂告辞了。”
“如果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再来。”毛泽东也站了起来,伸出了他的大手与陈学昭握别。
这次陈学昭在延安共住了近两个月,然后与丈夫一起回到重庆。
陈学昭与丈夫何穆回到重庆后,丈夫开了个私人诊所,但由于物价昂贵、特务横行,度日艰难,再加上他们的孩子患病夭亡,心情十分压抑和痛楚,于是夫妇俩又想到了延安。他们在返回重庆一年之后,又于1940年冬重返革命圣地。
两年以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陈学昭被邀请参加了会议,并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
1945年7月,黄炎培、傅斯年、赵超构等来延安访问,毛泽东亲自去延安机场迎接。由于陈学昭是从国统区到延安的有影响的女作家,所以也安排她去机场迎接,于是她和毛泽东又相遇了。
陈学昭此时在中央党校担任文化教员,所以毛泽东一边和她握手,一边微笑着对她说:“你又是文学家,又是教育家!”这一夸奖,她顿时感到一阵心热,也很不好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学昭到浙江杭州工作,在杭州大学任教。
195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保罗·萨德和伴侣特波娃访问中国,陈学昭因曾留学法国,懂得法语,中央便派她陪同。国庆前夕,萨德和伴侣一起在北京参加国宴。当时萨德夫妇的席位离毛泽东的席位很近,于是陈学昭便把他俩领到了毛泽东的座位前。毛泽东听了陈学昭的介绍,马上站起身子和萨德夫妇热烈握手,陈学昭在旁做翻译。这是陈学昭与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见面。
陈学昭外表秀气,但她生性耿直,不肯说假话。她80岁寿辰时,陈云曾亲笔书写条幅赠送她,内容是白居易的 《放言》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951年陈学昭与女儿在一起
1936年回国后在上海
1930年在法国
1953年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访问苏联(右四为陈学昭)
1983年参观杭州中药二厂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孙琴安 编辑: 童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