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文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17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07日

靖江社会各界五千余人昨含泪送别好民警张金文

发布时间:2010-10-06 14:13:5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人民的好警察张金文同志一路走好”“金文,西来村老百姓送您来了”“亲爱的战友一路走好”……10月13日上午,因公殉职的民警张金文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市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现场,自发前来的群众打出一条条横幅,表达他们无限的悲痛和悼念之情。殡仪馆广场上,社会各界5000余人,胸佩白花,肃穆而立,含泪陪伴好民警张金文走完最后一程。

  泰州市副市长、泰州公安局局长戴胜利,省公安厅政治部副主任杨卫平,靖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旭日,靖江市副市长顾利华,市政协副主席王维三,市长助理、公安局局长董维华以及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总工会、市政法各部门的代表,与数千群众一起为张金文送行。

  张金文的遗体安放在鲜花、棕榈间,身上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张金文遗体四周摆满了社会各界送来的花篮和花圈,挽联“一哭战友,再哭战友,战友何所有,闪闪金盾依旧,献身岗位显本色;生系事业,死系事业,事业尚曾益,默默文章未尽,倾情百姓胜永生”默默诉说着张金文的一生奉献精神。

  上午8:30,张金文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开始。低沉的哀乐声中,全体人员肃立,向张金文同志遗体默哀三分钟。市长助理、公安局局长董维华在悼词中说,张金文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真心信赖和由衷爱戴,用年轻的生命铸就了新时期人民警察的巍巍警魂,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时代赞歌。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缅怀。张金文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着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他是人民群众的好警察、好公仆。长歌当哭送战友,前仆后继慰英灵。张金文同志匆匆走了,他无愧于鲜红的党旗,无愧于闪亮的警徽,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深深的鞠躬,是沉痛的离别。社会各界5000余人依次来到张金文的遗体前,挥泪向这位好民警告别。人们一一与其亲属握手致以慰问,人群中不断传来啜泣声。朝夕相处的同事卢东林双眼红肿,五尺男儿平日里的豪气顷刻间化作无言哀痛;人群里,个体建筑户张小林夫妇相互挽着手,流下男儿泪的张小林说,张警官加班处理完纠纷,连一包烟都不愿收,这样的好人如何能走?友谊超市西来店经理徐加财哭出了声,西来村妇联主任高淑美哭成泪人。“淑美,去见龙村八组做组长,别怕,有困难就打我电话,我帮你。”张金文生前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高淑美心头,无法抹去。“好人呐,怎么就这么走了呢?”西来镇见龙村十三组58岁的蒋进兰泣不成声,拉住张金文儿子的手塞上一百元钱。

  当天上午6:30,好民警张金文的灵车从季市老家驶出。一路上,警灯默默闪烁,当地围满了自发前来的市民群众,人们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车队慢慢前行,送别张金文离开季市镇季东村的家。7:10,灵车驶进市殡仪馆时,公安系统全体民警和部分群众已经在这里静静等候。

  7:30,当十余辆满载西来镇当地村民的汽车驶进殡仪馆门前的小道时,一度造成交通拥堵。他们拉着白色条幅缓步走进广场,自发排成整齐的队伍。西来镇西来村村民毛正荣站在群众代表的最前端,手持条幅的他含泪说,条幅是昨天连夜赶制的,早上五点多大家自发赶到西来植物园,租了三部中巴,动用了村里八辆私家车,硬挤上中巴的村民就铺张报纸坐在车里。

  送行队伍中,年纪最大的是西来镇见龙村十三组的王希明。今年82岁的他说,村里来了有近二百人,自己虽然与张金文接触不多,但他知道张金文是个好人,办起老百姓的事特别负责,自己敬重这样的好民警,无论如何也要过来送送张金文。胸戴白花的小女孩唐烨只有六岁,她是西来中心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要报警,抓坏蛋,就喊张金文”,小唐烨永远忘不了张叔叔生前对她说过的这句话。

  西来镇机关、互感器厂、西来初级中学、西来中心小学的代表都来了。工人和学生们表情严肃,排成整齐的纵队。“厂里600多个工人,全部都认识张警官,听说遗体告别仪式选在今天,很多工人都说一定要来。”互感器厂人保科科长陈根红说。西来初级中学初二(3)班的顾小雪说:“以前在上下学路上经常看到张叔叔,他人可和蔼了。”

  送战友,默默无语两行泪。张金文的战友一大早就赶来为他送行,三十多名战友曾在空军第四飞行学院与张金文一起学习、一起战斗。空军第四飞行学院大校陈顺清和张金文在部队曾共事十多年,听说张金文的消息后,他和妻子10月2日特地从石家庄赶到靖江,他为战友心系群众的情怀骄傲,为战友的突然离去悲痛万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黄建江在部队曾是张金文的领导,张金文病危以来,他将英雄的儿子一直带在身边。送别战友,他欲哭无泪。

  9点30分左右,张金文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很多群众仍然久久不愿离去。(靖江日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