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岭:从孤儿到河南首富
2010年04月06日16:57 新浪河南
河南首富乔金岭2003年9月7日突然死亡,一时间自杀、他杀各种版本的说法见诸于全国各地媒体。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黄河集团对媒体一直坚持不接触的“宣传纪律”,这愈发使得乔金岭之死扑朔迷离。
“自杀可能系重大冤情所致”?
在此前的报道中,中新社的报道称:长葛市政府官员透露,乔自杀的真正原因是经济债务纠纷。乔金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创业的一个合伙人,在脱离黄河实业集团后,于1986年以他和乔等4人名义在郑州注册成立了一个公司,在辽宁借款1亿元到海南搞房地产开发,后来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1亿元灰飞烟灭。
辽宁方面债权人起诉该公司,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判该公司还债。该公司转卖到上海后又遭起诉,并再次败诉。4位股东中3人早已倾家荡产,只有乔金岭的黄河实业集团拥有数亿财产。辽宁和上海均判乔金岭偿还这1亿元债务。据说乔并不知此情。
对此说法,胡表示,这里面谬传多多。具体的实情胡表示现在还不便于公开,但希望记者保持与黄河集团的联系,到一定时机,会及时通告本报。
但她强调,乔金岭董事长是蒙受了一起彻头彻尾的不白之冤,所有的事情从一开始,乔金岭都是一无所知。骗他的人是很多年前和乔金岭有过三四面之交的一个人,绝对称不上是朋友,也不是报道中所说的在海南做房地产生意。
在胡向记者公开的9月10日的黄河集团的会议纪要里,记者看到:“集团公司安排:当前最重要的是将董事长的冤案搞彻底,为董事长洗刷不白之冤,由董事会秘书李建中和孟福荣共同负责。
在9月8日乔金岭的追悼会上,长葛市市委书记朱桓宽所致的悼词印证了这种看法:“乔金岭信守‘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的千年古训,但正是这‘屈死不告状’的信条,最终使长葛人民失去了一位最优秀的儿子。”
乔金岭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尚未“搞彻底”的案件所累而走向绝路,胡表示:公司经办这个案件的同志给乔总曾经汇报过有很大进展,按照道理说,乔金岭董事长大风大浪都走过来了,不应该承受不起这样的事情。再者说,眼下企业发展得一帆风顺,4月份的时候,日本一家金刚石公司把生产金刚石制品的厂子搬到了黄河集团,联合控股,日本的岛冈先生也要和黄河集团合作办厂。而且,今年年初的时候,日本、美国两家竞争对手因为不敌黄河集团,黯然退出金刚石行业。
而在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黄河集团视察,称赞黄河集团“在中原大地上有这么一个亮点”,勉励乔金岭“就一个企业来说,就一个企业家来说,就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企业要笑到最后,人生要笑到最后,一定要笑到最后。”并希望黄河集团做到世界最大。从这些情况来看,黄河集团并不缺乏政府资源。
但乔金岭为什么走上不归路?胡分析,或许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他起家一开始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这些经历是不是给了他一些心灵烙印?或者有感情方面委屈的地方,或者有个人信念的问题,还很难说清楚。现在政府有关单位正在展开调查,是否这个案件是唯一的原因促使乔总走到这一步,到时候会有一个说法。
乔金岭的奋斗史
在长葛市市委书记朱桓宽的悼词中,记者了解到乔金岭的人生路程:生于1946年,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奶奶投井自尽。因饿得满地打滚,辍学于兰州纺织学院,回到家乡增福庙公社乔黄庄务农。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7月-1971年3月任乔黄村党支部副书记;1971年到1979年任增福庙公社砖瓦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79年10月以3000元起家,创建了黄河集团的前身——长葛市第二化工厂。去世前,先后任黄河磨具厂厂长、黄河金刚石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河集团公司董事长。
乔金岭的黄河集团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金刚石生产研发企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乔金岭的胆识。
1996年的时候,国内的金刚石技术还比较低,黄河集团组织了一个上百人国内外的专家组,研制出了全自动的1.2万吨级六面顶金刚石压机。闻讯,武汉冶金研究院的老专家陈其武说,我没想到,我一辈子的心愿,会在黄河集团得以实现。他在报纸上看到乔金岭去世的消息后,给黄河集团打来了一个电话,称这是行业的损失。小乔能做好这个新掌门吗?
9月10日,在黄河集团董事会扩大会议上,决定了由以前的常务副总王春林负责集团的全面工作。董事长这一职务虽然暂时空缺,但毫无疑问,新的掌门人就是乔金岭的大儿子乔秋生。
从市委书记亲自主持乔金岭的追悼会来看,黄河集团的政府资源并没有失去。而且,在黄河集团董事会扩大会议上,长葛市市委副书记李英杰明确表态:“乔秋生能够担当重任,大家应该支持他,董事长去世后,担子自然地落在秋生身上,乔秋生接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以来,管理有方,以诚待人,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市委市政府是信任的,相信乔秋生能够担当重任。”
而乔秋生也很快进入了新掌门人的角色,在他父亲的追悼会上,他的悼词基本也是一个就职演说词:“在很多方面,我暂时还比不上父亲,但黄河集团有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由一套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一定要坚持老董事长既定的发展战略,将黄河集团的事业发展壮大!这也是我报效国家、报效股民、报效父亲的最好方式。个人荣辱是小,企业发展是大,我决心继承董事长的遗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乔秋生和他的父亲一样很低调,“我请求各界领导、社会各界、董事会及4000名员工,监督我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如果不称职,我将自动辞职,按照董事长提出的智、勇、仁、信、严的用人标准,选用贤能,带领企业发展。”
而现实是:在乔秋生上任的第二年,黄河旋风生产的“旋风牌”人造金刚石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公司先后被有关方面评为“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省工商联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多的荣誉,河南省的民营企业中,还不多见”。更有说服力的还有以下这些数字:2004上半年集团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利税1.9亿元,增长21%,出口创汇1190万美元,增长41%。
2003年,乔秋生接任黄河旋风董事长后,黄河旋风的多元化之路已经“试水”。其中有一项大家非常看好并努力争取到的阿深(阿荣旗至深圳)高速公路80公里路段的建设经营权。
乔秋生作出了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退出这个项目。不仅如此,他还决定退出其他行业的经营,把全部力量用到人造金刚石主业上。
面对与老董事长一起共事的老同志的质疑,乔秋生已经看到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将给企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瘦身”势在必行。
从高速公路上撤出来的资金达2.9亿元。乔秋生说,如果当时不退出,企业就会被拖垮,就没有黄河旋风的今天。
除了撤出了阿深高速项目以外,其还停止了与印度合作的造纸项目的上马,仅这几个项目的撤出,就为黄河实业增加了近4亿元的资金流。
鼓励“多烧钱”,向世界第一发起冲击
每家企业都希望自己赚到的钱越来越多,花出去的钱越来越少。然而,乔秋生却在鼓励自己的研发中心“多烧点钱”。
“黄河旋风的科研经费已经占到了销售收入的5%。”乔秋生说。据他介绍,金刚石复合片的研发需要千百次的生产试验,每次试验失败之后,单作废的一个气锤就是一辆桑塔纳轿车的价格,为此黄河旋风项目课题组花费了3年的时间,总投入近3000万元。
乔秋生深知,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业绩飞速增长还得在技术方面占据优势,然而科技的创新和改革需要的是人才。
“决定要引进的人才,对方提出的条件就是我们给予的条件,不再讨价还价。”乔秋生说。
就是凭着这种魄力,黄河旋风旗下招揽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多门类、多学科、成系统的研发体系。实现了金刚石及制品新技术方面的一次次突破,仅在人造金刚石大吨位压机方面就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20多项,率领中国金刚石产业直追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的人造金刚石合成比美国晚了9年。如今,黄河旋风的人造金刚石产品已开发出六大类146个品种,年产量达30亿克拉,国内同行业第一,是亚洲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居世界同行业第三位。
“我们计划2015年前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在综合实力上能够与世界前两强一争高下,向人造金刚石世界第一发起冲击。”乔秋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