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盛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36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10日

隐山—湖乡文化

发布时间:2010-06-10 10:58:5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隐山位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管区,是南岳衡山之余脉,又名龙王山。登隐山极目远眺祝融峰巍峨壮观,气势磅礴。东北而望又可见悠悠涟水,依依涓江。若天朗气清,晨间更可见一轮红日在滚滚湘江边喷薄而出,冉冉升腾。在潺潺流水的作用下,山中育有一方古溶洞 ,洞洞相连,幽回曲折,钟乳浮石,千姿百态。据乡老传言有蛟龙盘踞其中,故名龙王洞。离山十里的东山村有一桃花洞,是龙王洞的出口之一,曾有人于洞中拾得上古器物,足见此地历史悠长。

    隐山之西的龙王洞口之下有白云庵,相传建于汉末,为我国最早庙宇之一。隐山脚下的慈云寺,又名慈航寺、龙王寺,几度兴衰,已不知始建于何年何代。一庵一寺,千年间上下相望,中有十八罗汉金刚、二十四诸天菩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晨钟暮鼓,香火兴旺。此湘潭一大文化遗产,可惜毁于“十年文革”,如今只有遗址尚在,香炉仍存。

    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隐山之下,千百年间曾有许多英雄豪杰在此活动。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曾在隐山隐居讲学,隐山因之而得名。周敦颐在隐山美丽的山色水光之中,不仅更深地领悟了阴阳八卦太极之理,更在莲花池畔写说了千古佳作《爱莲说》。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胡安国及其子由闽来湘,在隐山卜居,讲学碧泉书院,湖湘文化遂横空出世。安国死后葬于隐山之下,墓围苍松翠柏,墓前有石狮石马,白玉墓碑上刻有“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之联,龙飞凤舞,令人遐思。

    相传明朝正德皇帝游历江南,闻隐山大名,来登此山,遂御笔亲书“天下隐山”四个大字于龙王寺正门,今寺虽毁,但字匾仍被当地的百姓珍藏。

    隐山之下,代有才人。一代伟人 的秘书、曾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就出生在隐山东麓狮龙桥边,这里留下了他少年时许多动人的故事。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也曾在隐山留下足迹。大跃进时期,他回家乡调查,见有人在砍中华名树——重阳木,便极力劝止。被砍去一大半的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为怀念彭总,当地人将此树命名为元帅树。

    天下隐山,历来为州官府吏、迁客雅士、文人学者的游览胜地。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日,开发隐山旅游,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共识,在这个湖湘文化和湘莲文化的发源地,一批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在有计划地开发建设。隐山,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天下游客;天下隐山将大显于天下。

    林小松  李继盛

    [摘  要]  隐山位于湖南湘潭境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源头性重要基地,理学宗师周敦颐在隐山潜修学问,创立了濂溪学派和爱莲学说,胡安国和胡宏定居隐山开创了湖湘学派。理学、湖湘文化和莲文化均在隐山奠基和发源,形成了隐山文化的特色。本文阐述了隐山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著述、事迹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键词]  理学;湖湘文化;莲文化;隐山

    The Yinshan Culture and its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Yinshan, which lies in Xiangtan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is a plac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Zhou Dunyi, the great master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attended school here and founded the Lianxi Academic School and the Doctrine of Loving Lotus. It is also at Yinshan that Mr. Hu Anguo and Hu Hong settled and founded the Huxiang Academic School.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the Huxiang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Lotus, were all founded at Yinshan, forming the features of Yinshan Culture. This essay expounds Yingshan Culture, its representatives’ academic thoughts, works and deeds, and its important historic status in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Huxiang Culture, the Culture of lotus, Yinshan

    湖湘文化是世界四大地域文化之一,湖湘文化的源头基地就是隐山。

    隐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排头乡境内。从彭德怀元帅的故乡乌石出发,沿乡间公路南行4公里,即可到达一个重峦叠嶂、山幽水静的好去处,这就是隐山。这里山青水绿,林茂草丰,民风淳朴,很早就受到朝野的关注,明朝正德皇帝曾御笔提赐“天下隐山”。

    隐山文化源远流长,远可追溯到张良——这位以谋国智慧名垂千古的西汉名相,曾在这里筑“白云精舍”隐居修道,经周敦颐、胡安国、胡宏,到晚清重臣左宗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 湖南省委第一任书记周小舟,上下三千年,方圆五百里,在以隐山为中心的这片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济世英才,学界宗师。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灵秀,人世之贤达,何乃独钟于此?正所谓“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同属湘潭境内的文化名胜,韶山早已名闻中外,乌石近年来也开始传誉四方,唯有隐山尚隐其名,仍未为当今之外界所知。

    隐山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隐山是周敦颐潜修学问之处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是北宋哲学家,所创“濂溪学派”为宋代“濂洛关闽”四大理学学派之首,被公认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其代表作有《太极图说》、《爱莲说》和《通书》。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周敦颐隐居隐山并潜修学问之史事,在作者查阅过的多种文献中均未见有记载。但隐山确有周子的文化遗迹,如周公祠、莲花池等。而最能佐证的是明代的移民事件。为了纪念周敦颐在隐山的学术活动与成就,明神宗年间周敦颐故乡——湖南道州楼田村的周性村民数十户数百人(其中大多是周子后裔)由官府安排从道州迁来隐山,至今在隐山有周氏一脉,为当地一大望族。周小舟即为隐山周氏家族成员之一。如无周敦颐在隐山居住过的事,何以明代官府会有此大动作。当作者在隐山实地考查走访当地周姓村民时,所遇者无不以自己是周子后裔为荣。

    周敦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其主要贡献有二。其一是构造了一个纳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统一图式,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著名命题。“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为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1]用更为合理的宇宙生成论把老子的“有生于无”和《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而且用宇宙自身的运动规律来解释它们的变化和发展,因而又是《老子》和《易传》的提高,解决了《易传》所解释不了的“太极”之前的死角性问题,以及宇宙的生成过程问题。其二、开启了佛、道、儒三教合流之先河。具体来说,周敦颐一方面在《太极图说》中打破传统的门户之见,大胆地吸收了道家的合理思辩方法,用道家的语言,把老子的“太极”之前的无形无象的存在形式概括为“无极”,并据此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命题,以道家之长弥补了儒家宇宙学说的不足,建立了完善统一的宇宙结构学说;另一方面他又在《通书》中阐述了“太极”在伦理道德上的体现“诚”,所谓“大载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 诚上第一》),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而“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2],认为“诚”是人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又认为纯粹至善的本然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和环境的影响就有了善恶,“诚无为。则善而已。动而有为,则有善有恶。”“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太极图说》)因而主张通过“立诚”、“主静”而达到人的最高境界“人极”。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诚、尔、德各层次,把人的修养境界区分为士、贤、圣各层次,提出“诚者,圣人之本也”。这样,周敦颐就把伦理道德与宇宙本源统一了起来,以“天人合一”为儒家的仁义道德理论确立了源头,同时也给道家的有形出自无形之说赋予了社会实践意义。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哲学思想奠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成为理学的不刑经典,与《论语》、《孟子》相提并论。但是,周敦颐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高。只是由于南宋的理学传人胡宏、张拭、朱熹等人的尊崇、宣传和发挥,才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祖地位。在周敦颐故乡——湖南道县楼田村建有“濂溪纪念堂”,堂上展有朱熹的对联“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又有一联曰:“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邰数,无非参太极根源。”这些对联用极精练的语言总结了周子承继孔孟仁学思想,吸纳历代儒学,借鉴佛道易象图式,演绎宇宙伦理合一理论,道传程朱而开创理学的不凡业绩,同时高度概括出他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黄宗羲指出:“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榘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宋元学案?濂溪学案》)黄宗羲的这段按语给周敦颐作出了恰切的概括评价。

    二、隐山是湖湘学派的正宗源头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由胡安国(1074—1138)和胡宏(1105—1155)父子创立的。准确地说,胡安国是湖湘学派的先驱者,而胡宏是该学派的创立人。北宋末年,为避战乱胡安国举家迁至隐山隐居并从事《春秋传》的著述。《春秋传》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强调封建纲常,认为“纲常”为“国政”、“人伦”之大本,同时还强调了夫妇之伦与嫡妾之分,提出“尊王之义”,主张王权独尊,力戒权臣。二是突出地强调了“华夷之辨”,认为“华夷之辨”是《春秋》的主旨,所谓“《春秋》固天子之事也,而尤谨于华夷之辨。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以礼义也。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人类灭矣。”胡安国所处的时代特点是落后的游牧民族金野蛮入侵,占领了半璧山河,南宋朝廷偏安临安;南宋朝廷对抵抗金族入侵,收复北方领土一直反复无常,软弱无能;政治上忠 不分,吏治败坏, 佞弄权。在这种背景下提出重振朝纲,尊君抑臣,特别是“华夷之辨”,则明显地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为抗金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在政治上胡安国经常借《春秋》之义讽喻时事,力主抗金与收复失地,他上书给宋钦宗的《时政论》中明确提出人主当“必志于恢复中原,祗奉陵寝;必志于扫平仇敌,迎复两宫。”

    胡宏号“五峰先生”,为胡安国的季子。“幼事杨时,侯仲良,而卒传其父安国之学”(《宋史》本传),跟随其父参与了《春秋传》的著述工作。胡宏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其父胡安国的理学思想,另一方面建立其自身的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特色主要反映在《知言》一书,首先表现为性本论的宇宙观,认为“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知言》卷四)。“万物皆性所有也”,“非性无物,非气无行,性其气之本乎!”即认为“性”为“天下之大本”,性在宇宙万物之先而派生万物,独立于宇宙万物之外又主宰宇宙万物。其次,胡宏趋向于非儒家正统的自然人性论,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只有好恶之别。“好恶,性也。小人好恶以己,君子好恶以道”(朱熹《知言疑义》)。即好恶之性本身是无所谓善恶之分的,只有从好恶的标准和内容才能区分出善恶来。第三,在理欲观上,胡宏提出“天理与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的命题,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不可分离的,是互相包含的。这是对程朱理学的“天理”与“人欲”势不两立观点的超越,是比旧理欲观合理得多,进步得多的命题。第四,以“物”为本的道物观,胡宏认为“道”与“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道”不离“物”,“物”不离“道”,但“道”从属于“物”。“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离物求道者,妄而已矣”(《知言》卷一)。在政治主张、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世方面,胡氏父子是一脉相承的。胡安国主张恢复上三代的古制如井田制等,而胡宏也在《知言》中大倡此说,认为井田制是圣人用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要法。胡安国重操守,讲忠信,性梗直,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胡宏也洁身自好,不求闻达,不慕权势。胡安国与秦桧原本交厚,在秦任宰相后,胡安国发现秦心术不正,即与之疏远,在秦桧推荐他做官时坚辞不就;胡安国死后,秦桧又拟起用胡家子弟,胡宏兄弟终不归附,是故得罪了秦桧,胡寅被谪,胡宏则终身不仕。胡安国在治学上重匡世济时,称“《春秋》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济艰难。”[3]在知行关系上主张以“知”为本,强调知先行后,致知为始,知至理得。胡宏则强调通经致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性,提出“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辩?”[4] 胡宏的“通经”,或称“明体”,是指通过学习、精思,准确地掌握儒家经典和古代圣人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实质;“致用”,或称“力行”,指的是用以认识和解决实际政治、经济问题。胡宏极力反对唐以来以“通经”为仕途“敲门砖”的腐败官学,视“干禄仕以盈庭,鬻词章而塞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现象为天下读书人的耻辱。

    胡安国与胡宏奠定了湖湘学派的理论基础,同时胡宏还开创了湖湘学派别开生面的理论课题,他们共同创建的经世致用学风成为湖湘学派的突出特点。历史上对胡氏父子的评价很高,胡安国的《春秋传》被宋高祖誉为“深得圣人之旨”,并列为精筵读本,元代与《春秋》三传并行,明永乐年间成为科举的主要教科书。清代全祖望称胡宏“卒开湖湘之学统”,“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

    湖湘学派深刻地影响了湖南近千年的文化和学术发展。从宋代到近代,湖南人才辈出,代有闻人,莫不与湖湘学直接有关,甚至现代国、共两党的许多重要领导人也受过湖湘文化影响。

    如果说湖湘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世界区域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则隐山正是孕育明珠的宝地、培植奇葩的沃土。

    三、隐山——孕育莲文化的土壤

    隐山是一座球冠形的小山,其后还有一座挺拔秀丽的龙王山。山上竹茂林深,也有几处白云人家。在山顶,草树掩映中有一口小水塘,这就是有名的古“莲花池”遗迹。遥想当年,这里应是一池碧莲,周夫子在池畔信步呤哦,一边领略着莲的美洁清香,一边沉思着治国的春秋大义,这该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图画啊。至今这池中还顽强地挺立着几茎野荷,据当地村民说这些野莲年年开花结果,不畏寒暑,从不衰败,也许这正是周夫子的“莲”魂常在吧。

    古代文化名人常寄情于某种植物,如屈子之于橘、陶翁之于菊、苏轼、郑燮之于竹、周敦颐之于莲。他们首先是喜爱和歌颂这种植物的美丽形态和优秀品质,更深的寓意则在于以之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为何周敦颐爱莲呢?《爱莲说》的表述是“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是美丽的,碧绿的荷叶,在一片碧绿的荷叶上一枝枝莲茎托出一朵朵或洁白或粉红的莲花,微风吹来,荷叶象波涛般起伏翻滚,荷花在波涛上随风摆动,这景色令人美不胜收;莲又是实用的,它通体是宝。莲子与莲藕是通常的食品;而莲叶、莲房甚至其须、蒂,包括莲子和莲藕,均可入药。周夫子在爱莲之美丽之外,更主要地是爱莲的人格精神,爱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所处的时代是宋代的中后期,其时政治十分黑暗。宋仁宗滥开官路,科举十取其二,对不中者尤不言不取,而随意“赐进士第”,冗官、冗兵、冗费,人民不堪重负。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不仅不能加强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反而造成贪官污吏横行,官场腐败奢侈。在这种龌龊的环境下为官,难怪周夫子要以莲的自洁自爱精神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与行为准则。

    莲文化的精髓就在于这种自洁自爱,不随俗流,兢兢业业造福于民的精神。周敦颐终生“不卑小官”,忠于职事,担任刑狱小官,常能断狱如神。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等,均有治绩。将任之处,百姓常奔走相告,抚额相庆。胡安国、胡宏父子重操守,讲忠信,不事权贵,安贫乐道,不受名利地位的诱惑,不与品行不正者为伍,先后拒绝了蔡京、秦桧之流的笼络,表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 的高尚品德。他们的精神深刻地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子弟。张拭、吴猎、赵方等抗金爱国的坚强信念与投笔从戎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他们子孙们拼死疆场、为国捐躯的壮烈精神;彭龟年居高位而不忘人民,平米价,抑租税;游九言勤政爱民,关心民间疾病;……直至后世产生的大批经邦济世的人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无不闪耀着莲文化的耀眼光芒。哪怕就是现代,如果高官厚禄者们能够懂一点莲文化,能象莲一样自洁自爱,“出污泥而不染”,则我们的社会要少很多腐败分子,我们生存的空间会清洁得多了。

    隐山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经济发展、文化复兴之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在湘潭市和湖南省的文化旅游开发规框架内,开发隐山文化资源已成为当地政府与民间的一种共识。我院建筑学教研室作出了隐山文化旅游区规划的初步方案,主题就是隐山文化,包括一个大型莲花池、“太极”与“春秋”两个广场、莲文化与湖湘文化两条步行街以及游廊、碧泉书院、周公祠、龙王庙等仿宋建筑。这种设计思想与湘潭市领导的规划设想不谋而合。我们相信,随着湖南省和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多彩、影响深远的隐山文化资源必将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发展的伟大里程中,隐山将再一次确立其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全书.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30页

    2.周敦颐全书.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96页

    3.宋史. 胡安国传

    4.宋元学案. 五峰学案

    5.胡宏集. 中华书局,1987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