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彪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42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11日

马应彪:中国近现代商业拓荒者

发布时间:2010-06-11 09:38:1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08年09月02日 星期二 晶报记者 王恒嘉 文

    引言

    中国传统视商业为“末业”,商人往往为正史所轻。到清末,国家羸弱、外敌入侵、变法受阻,许多人思考其原因。现代工商业的缺乏和大商人大公司的缺乏,被严复、陈天华等列为国家积贫积弱且“无人主持革命”的主要原因。在此历史背景下,马应彪等民族实业家横空出世,开辟了中国经济史、工商史的新纪元,从政治之外的途径,书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马应彪大事年表

    ●1860年:马应彪12月21日生于香山(今中山)沙涌村。

    ●1880年:赴澳大利亚“淘金”。

    ●1880年-1889年:淘金、经营菜园、为人免费打工学英语。

    ●1890年:成立股份制永生公司。

    ●1891年:结识孙中山。

    ●1895年:成为“兴中会”骨干。

    ●1900年:成立股份制先施公司,同年8月,公司为台风所毁。

    ●1902年:修复公司。

    ●1904年:派出第一份红利。

    ●1905年:担任同盟会庶务长。

    ●1906年:亲率大船救济西江水灾。

    ●1907年:在德辅道成立建设新公司。

    ●1909年:注册先施有限公司。

    ●1912年:成立先施广州公司,并先后开设十大工厂。

    ●1914年:成立先施上海公司。

    ●1918年:成为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董。

    ●1921年:改任先施总行名誉总监督。

    ●1928年:重新出任总监督。

    ●1935年:成立先施澳门公司。

    ●1936年:先施上海公司被日军轰炸,九子马少聪受重伤。

    ●1941年:香港沦陷,先施公司被封。

    ●1943年:路过寸金桥海关,见中国旗帜,搭茅屋居住。

    ●1944年:风吹塌茅屋,于香港病逝。

    7月,记者前往广东中山市沙涌村探访马应彪公园。公园里有两栋主要建筑,一栋是马应彪昔日修建的私宅,另一栋是马应彪为纪念父母而修的一元堂,两栋建筑历经几十年风雨而依旧如新,是周边最好的建筑,曾多次以各种名义被征用。这些建筑的超前设计似乎也标志着它们的修建者理念超前,修建者的商业思想穿越时空,今天看来也毫不落后。

    今中山市和珠海市一部分,建国前合称香山,近代以孙中山为首而建功立业的众多政治军事人才,以及以马应彪、蔡昌为代表的众多实业家,均出自香山。

    今日沙涌村,留有与马应彪相关的众多遗迹:应彪路、应彪桥、应彪公园,以及公园旁边,以其公司名命名的先施学校。村子里很安静,道路整齐宽敞,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小洋楼乃至花园,装修精美,生活富足。而1个多世纪前马应彪初次离开这里时,父亲的“卖身”奋斗刚为他换来在澳大利亚自由打拼的机会……

    两代人奋斗

    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1860年12月21日,马应彪出生。在此之前几个月,在中国刚发生了火烧圆明园的惨剧。以后几年,连年的水旱灾害,使得许多人被迫远渡重洋去谋生。马应彪的父亲马在明也决定去澳大利亚,因为没有钱付船费,只好被“卖猪崽”,即到海外后一段时间丧失自由,补偿船费。走之前,马在明把儿子叫到身边说起了家谱:一世祖马直北与岳飞等联名抵制秦桧的卖国主张,被贬岭南;五世祖马南宝在南宋即将覆亡之时,起而勤王,以自己家为行宫,抗拒元兵,后壮烈殉节……马在明告诉儿子,虽然穷苦,但一定要有大的志向。

    当时的澳大利亚,华工被歧视、压榨。马在明奋斗多年,生活却并无起色。在家乡,马应彪读三年私塾花光了家里仅有的三块银洋,此后每天早起沿路捡拾猪粪,换几个小钱来养活母亲和年迈的外婆。20岁那年,父亲托一个老乡带回了200元舍命挣来的辛苦钱。马应彪以此为路费踏上去澳大利亚的路。同样是底层仓,同样是巨浪狂风,父亲多年拼搏留给马应彪的唯一的东西是:在澳大利亚的人身自由。

    逃人头税穿过漫漫荒野,淘金几年难以糊口。马应彪自己开辟了很多荒地,用早年在家乡学到的经验,种起了菜。但是,卖菜的时候,前来买菜的外国人却听不懂,丧失了很多生意。马应彪于是去了一个英国人的店铺工作,不要佣金,只求学会日常口语,经过3个月的苦练,马应彪学会了买卖常用的英语。他回去继续卖菜,会英语的马应彪很快显得与众不同,他用英文标注了菜名和价格,菜每天很快就卖光了。于是周围摊贩都请他帮忙卖菜,后来,索性有很多人只种菜而把菜交给马应彪卖,和他分成。最后,马应彪自己在澳大利亚雪梨(今悉尼)办了一个蔬菜水果店,这是他一生事业的起点。

    不久,马应彪说服一些老乡投资,在更好的地段和更大的铺位,开办了一家大果栏,起名永生公司,在1890年开业,并很快开了永泰、生泰等分号,随后,他又从中国进了大量的土特产去卖。两年后,因为生意发展极好,马应彪赢得了当地华人的极大信任,他们开始在他的店里存放金钱。马应彪索性决定成立一个“金山庄”,他感到,有必要在香港也设立一个分支机构。

    股份公司、私人银行,马应彪并没有认识到他的这些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他所代表的民商崛起的意义正如辛亥革命元老吴玉章所总结的:“华侨资产阶级在国外受着帝国主义的欺压,与国内封建主义又较少联系,因此它是中国资产阶级中革命性较强的一个阶层,孙中山主要的正是代表着它的政治倾向。”

    1892年,马应彪到香港为自己的“金山庄”探路,他的一生因为此行与一个人的相逢而改变。

    路遇孙中山

    成兴中会骨干

    在从香港去广州的路上,马应彪偶遇一位早已结识多年却并未深交的老乡,此人刚在香港的西医学院获得文凭却无法在香港行医,在澳门,他同样因为没有葡萄牙的文凭而无法行医,于是他准备去广州开药店。此人正是孙中山。

    一路上,孙中山侃侃而谈,从自己欲在本属中国的土地上行医而不可得,说到与其行医救人,不如富国强兵,而如果想要富国,就必须实业救国。一席话说得马应彪只觉得热血涌上头顶,许多没想明白的道理一下子变得无比清晰。临别之即,他抓住孙中山的手说:“以后但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一年之后,孙中山写了著名的《上李傅相书》,其中有几句话,是他曾经向马应彪讲过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行。此四事者,富强之大径,治国之本也。”

    也就是在这一年,马应彪在香港创立了永昌泰金山庄,帮助华侨代办出国、入境、船票、汇款回家等事务。此后6年马应彪都主要在国内奔走,为生意也为革命。他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迅速成为骨干。1904年,同盟会成立时,马应彪担任庶务长,专管起义急用的军需。而这些军需,很多需要马应彪亲自掏腰包。往往是看到孙中山一张纸条,马应彪就毫不迟疑地从自己公司支出数百元交给来人带走。

    有史料记载,几个月内马应彪就筹集捐款4万多银圆,而当时香港一个普通职员的月薪仅3元。从1906到1911年武昌起义,同盟会发动多次起义,其中经费,很多就是通过马应彪设立的两个“金山庄”到达革命者手中。

    1912年初,丘逢甲等数百广东人士赴南京开会,紧急之下一个个衣衫单薄,当时马应彪正在筹备成立上海先施公司,闻讯送去120多件皮大衣。几天以后,一群身穿皮大衣的革命志士,在寒流中意气风发地去晋谒明孝陵。孙中山的卫士郑卓德回忆说:“马先生有求必应自愿交给孙中山先生多少钱,我也记不清楚,总之,马先生捐助革命经费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革命初步成功,马应彪担任广东省都督府庶务长、财政厅总参议。可此后,又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窃国、宋教仁被刺、袁世凯死亡等一系列事件。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孙中山,在这危急时候,马应彪再次出任大元帅府庶务长,事必躬亲。一天,几个军人威逼马应彪交出若干枪械和钱财,马应彪面对抵在胸口的手枪怒斥对方,周围值勤的士兵赶过来,对方落荒而逃。此事并非偶然,不久,孙中山就因为受到排挤而辞职。一年之后,孙中山再任临时大总统,邀请马应彪担任要职,马应彪却执意不受了,他的心思,已经全在实业之上。他曾经对人反复提起孙中山先生《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中的一段话:“中国富源之发展,已成为今日世界人类之至大问题,不独为中国之利害而已也。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马应彪一心要把“发展之权,操之在我”。

    创先施公司

    改变传统商人形象

    实际上,自1892年与孙中山相逢以后,马应彪就把自己事业的重心逐渐转向香港。在长期的观察中,他发现当时在香港从事百货业的还都是小商小贩,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还是习惯。从1896年开始,他向多方倡议,成立中国第一家“不二价”的百货公司。此提议一出,大家都不看好,认为是标新立异,会遭围攻,而且不一定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1899年,终于有人回应他的提议,这些人都是来自澳大利亚等地的已经出国多年的华人,他们和马应彪一样,在国外改变了观念、积累了财富,准备回国大干一番,强国富民。

    最后,一共12名股东坐在了一起,马应彪在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大意如下“英国以商立国,商业主宰国运……美国商人在议会有一席之地,是国家顶梁柱,之所以能有那样的地位,是因为做大事业,不在乎蝇头小利,诚实不欺。中国传统商人斤斤计较,欺瞒顾客,因此为人不屑。我们要成立一家公司,不二价,而且百货齐全。从洋人手中夺回利权,商业救国。”公司根据马应彪提议齐名为“先施”,既是英语“Sincere(诚实)”的译音,又有《中庸》中“倘未能先以诚实施诸于人,断难得人信任”的意思。

    1900年1月8日,香港皇后大道中,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开业。货品几乎应有尽有,楼梯的拐角处装上了哈哈镜,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公司“不二价”的制度。另外,先施公司首创以建筑物上层作货场;买卖货银两讫之后,再发收据的方式。

    更轰动的事情还在后面,先施公司竟然用上了女售货员,当时的华人社会,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因此最初也无人应聘,这时候,马应彪的夫人霍庆堂挺身而出,带着两个小妹,成为先施公司最早的女售货员。

    外面一时出了很多非议,甚至有股东迫于压力前来要求退股。有股东认为先施的一口价会使顾客转到其他的华人店去;还有股东认为周日休息制要多开1/7的工薪,要求取消周日休息制。马应彪一一应付,渡过了暂时的难关。

    这年8月,一场台风刮倒了先施公司三层楼里的两层,损失惨重。而且,根据当时香港刚公布的修行建筑新条例,已经坍塌的房屋,修复只能保留第一层。

    马应彪遭此打击,努力思考解决对策,最后发现,自己的公司在街道拐角,前后都直通街面,不存在新条例规定的要留“通天”的问题,于是四处沟通。两年后,先施公司恢复重建,建设得比原来还漂亮。1904年,先施公司终于派出了第一份红利,先施公司从此振翼高飞。1907年,先施公司用派完红利剩余的9万余元加上再筹集到的11万,注册成为先施有限公司。马应彪提出在新开道路德辅道,开一个通连6间、上下四层的百货商场,这样的规模,在那个时候惊世骇俗。许多股东表示反对,一是觉得太冒进,二是觉得那里新开大路,很难有顾客。马应彪力排众议,结果新的公司立刻招来众多客人,许多商人纷纷跟进,德辅道因为先施的带动竟然成为新的商业旺区。

    马应彪为了取信于民,还采取了众多先进措施。比如发行通天礼券,该礼券可以在先施公司在全国的任何一家分店买到同等价值的商品,其次还有送货上门不收送货费,还有“一元商品”专柜,等等。

    为了提高职工素质,马应彪在公司里办了英语补习班和珠算补习班,报名者踊跃。公司还专门雇佣了洗衣工、理发工、医生,等等,公司员工可以免费洗衣、理发、看病,夏天还有清凉饮料喝。这些如今看来都很进步的福利措施,在当时都引起了轰动。

    办多种经营

    公司开到全国各地

    先施公司开始向内地发展,1912年在广州长堤河滩上开办了分公司,这家5层楼高的公司不仅货品丰富,更是在天台开设了品茗、酒菜、理发、照相、影画、剧场等,节目丰富,但入门只收一次门票,便可随意欣赏,再加上当时还很少的“升降机”,和从晚上7点到12点的营业时间,一时间轰动全城。昔日无人去的冷清去处一夜成为闹市。

    而马应彪的眼光,却绝不只是在百货公司上。他曾倡导成立民族棉纱公司,并称:“近日我国人之心理,皆喜用洋货,大有舍己芸人之势。于是外人遂得乘间以投我国人之所好,而我国利权从此外溢矣。”因为有此认识,马应彪先后在自己公司名下筹建了制鞋、饼干、汽水、皮革、五金、机器、玻璃、木、化妆品等十大工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先施水火保险公司、先施国民商业储量银行等金融机构,打破了殖民者的垄断。可惜的是,由于列强经济压迫及许多因素的影响,十大工厂都先后倒闭了。马应彪痛苦地认识到:没有彻底的民族革命,民族资本就始终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1920年,马应彪在广州见到孙中山,提到北方都在军阀统治下,没有自己的分公司。中山先生派自己的卫士郑卓德出面为马应彪引见了曾是革命党人的黑龙江督军吴禄贞,于是先施公司的哈尔滨分号就在三个月后顺利地开张了。

    1929年,先施公司资产达到1000万元,为创立时的400倍;先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与外商争衡,有效保险额超过2000万元;新加坡、日本、美国都有马应彪金山庄的分庄。1932年,先施董事会决定在澳门开分公司,建设一占地50多亩,共8层的楼宇,融百货、银行、酒楼为一身,公司于1935年9月7日建成,成为马应彪在世时先施公司最为鼎盛的日子。先施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直延续,他们此后在香港首次举行时装表演,模特穿的以英国花布制造的女装短衫裤盛极一时。

    而先施带头,许多人就跟进了,先施到广州,广州百货业兴隆,先施到上海,上海就出现了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公司”,由中山华侨开创的现代商业,以四大百货公司(上海先施公司、上海永安公司、上海新新公司、上海大新公司)为标志,四足鼎立于十里洋场。而马应彪并不反感同业竞争,看到这么多侨资被吸引到国内,马应彪非常开心。

    尾声

    马应彪曾经反思过自己许多工厂的失败,结论是科学技术上不如外国企业,因此,他极重视教育革新。他在家乡修建的沙涌幼稚园,今天仍然是附近最好的幼儿园。他还一反重男轻女的思维,在家乡修建沙涌女子学校,更在香山县城修建了世光女校,他还是多所女子学校、女子师范的校董。

    据不完全统计,马应彪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地,先后建设或参与建设了近20所小学、中学。而他于教育的功劳还不止于此,他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董,并与洋董事斗智斗力,为岭南大学最终收归国人之手立下汗马功劳。

    1906年、1915、1923年,马应彪三次在广东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之际,亲自率救援船只开赴灾区,救人赈灾。回到香港后,发现榕树可以固定堤坝,就拍下相关照片,写下《植榕防涝》一书,说明植树与水灾之间的关系。

    1943年,马应彪已经83岁高龄,这时候香港已经沦陷,先施公司广州、上海分行均落入敌手,而香港先施公司也被迫封门歇业。马应彪天天看着日本的膏药旗觉得气闷,1944年因忧思过多而离世。

    马应彪去世后,其子女继承其遗志,继续维护修缮其生前捐建的学校、公园等众多公益设施,这些设施大多完好如初。走在如今中山大学的校园里,走在沙涌村里,走在中山市里,仍然到处可以看到马应彪的名字。今日的先施公司,位于香港德辅道,高27层,发展良好。

    1900年1月8日,香港皇后大道中,由马应彪创办的中国近现代第一家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开业。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公司“不二价”的制度,此外,先施公司首创以建筑物上层作货场等方式。为了提高职工素质,马应彪在公司里办了英语补习班和珠算补习班,报名者踊跃。先施公司一些如今看来都很进步的福利措施,在当时都引起了轰动。

    链接·同代撷英录

    蔡昌

    蔡昌(1877—1953),字均泰,广东香山金鼎镇外沙村人,大新公司创办人。早在1900年,蔡昌兄长蔡兴与马应彪一起合伙开设了香港先施公司后,蔡昌也回到香港,就在先施任职,后与人合资在香港开了一家小百货。1910年,蔡昌和蔡兴在澳洲华侨中募股集资筹得400万港元,1912年在香港德辅道香港先施公司右侧,创办了大新公司。

    在香港站稳脚跟之后,蔡昌1916年把大新的业务扩展到广州,最先在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设立分店。1918年,蔡昌又在西堤建了规模宏大、拥有八层高楼的大新公司,分别称为“城内大新”和“城外大新”。

    1934年,蔡昌亲自在南京路几个热闹街口连续几天观察人流量为公司选址,用豆粒在布袋中计数,最后选定南京路与西藏路交界的地方。为免哄抬地价,分别派人暗中接洽收购了八亩多的地。上海大新楼高十层,外观比先施、永安、新新公司更为新式,安装了冷暖气空调设备,还新设了两座全国独有的自动扶梯。

    郭乐

    郭乐(1874-1956),永安公司创办人。郭乐、郭泉兄弟为广东香山人,早年到澳大利亚打工,开设永安果栏,在同业中逐渐崭露头角,争得领导地位。后创立香港永安百货公司,参股的大都是旅澳的中山华侨。永安之名,是“永保安”的意思。由于经营有道,盈利较多,不久,又投资兴建永安货仓和大东酒店。

    永安在香港的经营大获成功后,又把投资目标伸延到上海。1915年,在上海筹办永安公司,由郭乐主持。1917年,上海永安公司开业,店址就在南京路与浙江路交界的地方,楼高七层,与先施公司一路之隔,门户相对,使热闹的南京路更为繁华。上海永安百货公司附设有大东旅店、大东酒楼,楼顶也设游乐场,生意同样十分兴隆。

    除商业之外,永安集团1922年又集资600万元在上海开办永安纱厂,以后陆续收买其他纱厂和扩大业务。到抗日战争前夕,永安纱厂从一间发展到五间,雇佣13000多名工人,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私营纺织企业。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