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生平简介(成宝泉)
家母姓高,名讳拖弟。因患胃病医治无效,于公历2017年11月11日23时30分(农历丁酉年九月廿四子时),在白文镇白文村家中安祥去世,享年91岁。
母亲于公元1927年10月26日(民国十六年十月初二)吉时,出生于白文村的农民家庭。
母亲的童年时代,因为家境贫寒,没有能够上学读书。少年时候便跟随自己的父亲种地、砍柴,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生活劳动,不仅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而且学会了一生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技能。
1945年,母亲与从高家山乡白家峁村来白文镇谋生的家父结为夫妻,居住在白文镇张朝村小南沟的简陋土窑洞里。
1948年,父母迁居白文村娘娘庙沟座东朝西的土窑洞,二位老人相依为命,和睦相处。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父母相继生养了四个儿子,都给予了相应的文化,教会了立命的技能,圆满履行了结婚成家的义务,以身作则地传承了优良的家风。
母亲的一生是与贫苦抗争的一生。在九十一年漫长岁月里,磨炼出坚强的性格、勤俭的品质、和蔼的言行。她老人家居家过日子,勤俭为本,珍惜一点水、一粒米、一根针、一条线。我们兄弟四人年龄相差不大,吃穿用度是家里的一个大难题。父亲一人动弹,早出晚归,养家糊口。母亲操持家务,养育子弟,早愁穿,晚愁吃。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一家人常吃的是豆腐渣、菜叶子,住的是窄小的土窑洞,但母亲守住穷家,不离不弃,任劳任怨。
七十年代之前,家里从来没有买过现成的衣裳和鞋袜,全靠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三老四缝缝补补继续穿。入冬天冷了,母亲将两件单衣缝起来转进棉花,就是棉衣;清明节后,再把棉花掏出来,就是夹衣裳。
母亲一年四季起早贪黑,碾硙上下,锅台边转,油灯底熬,河水里洗。每年秋收的粮食,十冬腊月推成面,好的都尽息们吃,清的剩的自己对付着吃。
在母亲的影响下,兄弟们都养成了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终生受益。
母亲与亲戚来往,宁肯自己吃亏,不让亲戚受害,给人好的,收人少的,处处表现出谦让、理解、关爱和大度。
母亲与邻里相处,真诚礼让,从来没有与人争吵,更不议论人家的长短,不背后传话。
母亲一生平凡不俗。她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心里非常清楚,嘴里从来不说。她老人家膝下无女,但把天下母亲与生俱来的对女儿的体贴、关爱化作了对儿媳的理解、包容、帮衬和祝福。她无条件地细心抚养孙子,喜爱重孙,晚辈们的每一点成长进步,她都心底欢快,倍感幸福。
父亲去世十六年来,母亲作为成家后人的精神寄托,默默地守护着子孙,从不向任何人提出任何生活要求,却穷尽自己的力量,帮衬各家各户。
母亲为自己的子嗣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油尽灯干;为成家的子子孙孙熬到了生命的尽头,悄然离世。
九十多年如一日善良付出、话少心多的母亲,像一支燃烧的红蜡烛,永远照亮着成氏族人的心田;像一本无字的书,永远值得子孙后代阅读、欣赏。成氏后人能够由耕而读,改换门庭,都是父母勤劳善良播下的种子、挣来的福分。母亲一生艰辛,却为我们留下了幸福、平安、和谐与快乐。
即将永远离开我们的母亲,您为子女耗尽了心血,劳断了筋骨,明天就要长眠于地下,再也不用受苦受累了。
母亲!成氏一族有您的勤劳、平和、善良、包容、真诚、朴素做遗产,定会幸福安康;社会上有您的勤劳、平和、善良、包容、真诚、朴素为家风,人间便会天下太平;天堂有您的勤劳、平和、善良、包容、真诚、朴素成天道,天堂也会更加美好。
母亲,您包容大度的母爱,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