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狼入室的周襄王
周襄王是周惠王的儿子。周襄王的母亲死的比较早。周惠后是他的后母。一开始后母对襄王还不错,后来周惠后生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叔带后就渐渐地疏远了襄王郑。
子以母贵,惠王也渐渐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叔带那里。疏远了襄王郑。襄王很害怕,怕惠王会借故杀了他。于是更加勤谨有加,终于惠王去世时将王位按照惯例传给了他。
得到了王位的襄王总是很忌讳叔带,于是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时找了一个叔带和西戎、翟国图谋不轨阴谋杀害襄王的理由准备把叔带杀掉。叔带只好逃到齐国政治避难。
西戎数度侵犯周室,襄王和西戎发生冲突,齐桓公派奇相管仲斡旋。这齐国此时正是鼎盛之时,周王室的安危全寄予齐王的支持,襄王自是十分重视。襄王见了管仲坚持以上卿之礼招待。这齐国毕竟是周朝的诸侯,管仲是齐国的相国,按照朝廷礼仪,齐桓公也不过是个省级干部,上卿和齐桓公同级,管仲是齐桓公的家臣自是应以下卿之礼迎接。这里隐喻的是周襄王不把齐桓公当诸侯对待,而拿他当同级对待。管仲是个贤明的人,恐落人把柄,自不敢造次,坚持不依。这令周襄王十分感动。也被后人传为美谈。九年(前643),齐桓公逝世。十二年(前640),在齐国的斡旋下,叔带又返回到周朝。
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郑国和滑国发生纠纷,郑国攻打滑国。或许是齐国管仲拿他当王,给了襄王自信,周襄王派使节游孙、伯服去为滑国说情,却不想郑文公没给他这个面子,还把他派去的两个人给非法拘禁了。原来是郑文公正在为惠王被护送回朝廷之后,周惠王送给虢公酒器玉爵而不送给郑厉公而吃醋,又怨恨襄王帮助卫国和滑国,所以拘禁了伯服。这让周襄王挺生气。于是他就给翟国军队让翟国去攻打郑国。他大概是吸取了他太祖父周恒王的教训,他这次没有亲自出兵而是找了一个战争代理人——翟国。
大臣富辰劝谏襄王说:“周东迁的时候,借的是晋国和郑国的力量。子颓叛乱,又是依郑国得以平定,如今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怨恨就抛弃它吗?”襄王不听劝阻。十五年(前637),襄王派翟国的军队前去攻打了郑国。因为翟国替周襄王伐郑,周襄王十分感激,于是承诺封翟国国君的女儿为王后,又是这个富辰进谏说:“郑文公姓姬您也姓姬你们才是一家人啊,您又受过郑国的好处,您怎么能和一个外人亲近 自己人亲近呢?”周襄王有没有听。他想,什么外人内人对我好的就是自己人!
可见,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越是容易引起纠纷,越是兄弟越是容易打仗。就象现在台湾的陈水扁和李登辉。明明是一奶同胞,却老死不相往来,打死不肯承认双方的亲戚关系。宁可相信曾经侵略过他的日本也不相信大陆的诚意。为啥?为利呗!起码短期内日本可以给他带来好处,能让他当总统。今后的事情,管他呢!子孙自有子孙福嘛!子孙后代的事情才不是他们所考虑的!
十六年(前636),周襄王废了翟后,翟国果然起兵攻打周朝。富辰说:“我屡次劝谏君王,君王都不听,如今到了这个局面,我若不出去迎战,君王可能会以为我在怨恨他吧!”于是就带领着他的属众出去与翟国作战,结果战死。
惠后一直想让叔带为王于是派人为翟国做向导,里应外合终于把周襄王赶出了周朝。这时又是郑国不计前嫌,收留了周襄王。郑国把他安置在氾(fán,凡)邑。子带立为王,并且娶了襄王黜的翟后和她一起住在温邑。十七年(前635),襄王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把襄王护送回朝,杀死了叔带。襄王就赐给晋文公玉珪、香酒、弓箭,让他担任诸侯的首领,并把河内的地盘赐给晋国。二十年(前632),晋文公召见襄王,襄王前往河阳、践土与他相会,诸侯都前去朝见。可见这晋文公并没有齐国对周襄王客气——虽内心里瞧不起,但在礼节上还是把他当作上级。晋文公就不同了,他直接把周襄王当作下属召见了过去!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襄王还是去了。并做了晋文公一次傀儡。让诸侯朝见,其实谁都知道诸侯朝见的是晋文公!从此,齐国衰落,晋国兴起。
史书因避讳以臣召君这种事,就写成了“天王到河阳巡视”。文过饰非,把黑的写成白的,可见文人的话是信不得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