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未尽
2011-11-8 10:15兴隆县人民医院原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尉广秀同志永远地走了,离开了她工作近三十年的岗位,带着对父母的牵挂、对丈夫和女儿的留恋、对事业的不舍离开了我们。
2011-11-12 10:15,从远在千里之外的邢台,传来了接受她角膜的一名16岁的高中生和一名30岁患者角膜移植成功重新看到世界的消息,从此,让我们理解了她的决然。感觉她并没有离开我们,有那样一双特别的眼睛,留下了人间,让这个冬天有了些许的温暖。
尉广秀是兴隆县人民医院自己培养的专家,也是兴隆县人民自己的专家。她的工作很平凡,查房、门诊、会诊、抢救,夜晚、白天、雨天、雪天,节日、假日,首程、病程,紧张忙碌的生活是她二十六年间的常态;二十六年刻板的生活、学习、进修、考试、科研、晋升,一步一步像蝉蜕一样,每一次“蜕变”都是自我的提高,那些不多见的疑难病,那些无法确诊的患者,那些无法挽救的生命……不时地在啃蚀着她做为一名医生的心。无法入眠的夜晚,面前浮现的一双双乞求的眼睛这就是她的生活。也是我院很多医务工作者的生活写照。
风风雨雨几十年,她也是女儿、母亲和妻子,她同样需要温暖。
她的很多事迹,我们已无从得知,但她在治疗过的患者心里留下了无数的感动。
一位因经济困难回家治疗的六道河心脏病患者,每天都会接到尉主任的电话,嘱咐她吃药,坚持,有什么新的进展,每一通电话都是那样认真,今天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变化,在她的电话指导下,半年后患者好转,患者充满感激,想给她送些东西,可是,他们知道尉广秀从不收患者的物品,只带来自己家里生产的果丹皮,她依然如前不收,可是患者却不干了,她说:“这不是果丹皮正品,正品我都卖了,这是边角料,很干净,怕你不要,如果你不要,也都坏了,请你收下我的一点儿心意”,看着病人眼中的泪花,她只能破例收下。
一位六七十岁的患者,因“心脏病”辗转北京、天津多家大医院,花费六七万元,老人不想再治疗,但子女很孝顺,决定回到县医院内科做最后的治疗,他们找到广秀,尉主任了解了相关的病情之后,详细询了病情并进行了细致的体检,对以前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她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为患者确定了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案,首先她请患者及家属相信她,最后,她用了半年时间,花费了仅1500元,就使他的病情有了好转,患者及家属极度感谢。
5年前,一例65岁心梗猝死的患者,呼吸停止15分钟,家人都已失去了抢救的希望,是她坚持用电击除颤,进行抢救后患者保住了生命,现在患者依然健在,他感叹“我已死过了一次现在仍然活着,可是,抢救我的尉大夫却去了,真让人难过”。
做为内科专家,下乡之时,她的门诊前积聚的患者最多,无论有多少人,她会努力地使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百姓满意,测量血压,耐心地解释药物的服用方法,一遍遍地重复,义诊归来,无论多么劳累,时间无论多晚,她都会回科室看看,重点患者有什么需要,病情是否有新的进展,否则她不放心。
她会善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她出门诊,因为各项辅助检查的患者,检查单出来要到11点多钟,她会耐心地等待他们归来,她几乎不会正点下班,因为,我院地处山区,人们看病很不方便面。“老百姓看病需要起个大早,我不能再让他们贪个晚,多等一会儿,给他们看完了病,就可以坐下午车回家了,不等,下午已经没有车,让他们怎么回家,不能再住上一晚吧?”,因此,她会按照就诊登记等着人们拿药回来,详细地说明每种药物的用法,复诊时间,用药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她是一个好医生,还是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我院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山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是在她的主持下完成,该项目历时三年,搜集整理的5000多份样本,详细临床资料整理,严密统计筛查,精确的科研设计,四篇项目论文,每一步都浸透着她的辛勤汗水,在该项目的指导下,我院社区体检科正式成立,该项目结果,使我院县在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降低了我县心脑血管的发病率,避免了多个家庭的不幸发生。该科研项目2008年获得了“承德市科技项目三等奖”。
正当她在为自己的理想前进的时候,2009年体检,被发现结肠肿物(开始她以为只是阑尾炎,由于工作忙碌,她迟迟没有进行详细的体检),发现之时,已经转移,她没有被吓倒,她坚强不屈的生命力使她在病情初步控制后,就又开始了工作,直到2010年底,她终于病倒在了她工作二十六年的岗位上;此时的她有太多太多的不舍,年迈的双亲,未成年的女儿,多年相伴的丈夫……她想到了其他的人,在病床上,她留下遗嘱,将角膜留给需要的人,我们不知道,她对人间怎样的留恋和大爱,让她做出如此的决定,那么决然。
这个世界,让她留恋,这个人间也因为她的曾经驻足而多了一份温暖。
漫漫长夜,满天星斗,一颗流星划过天际,那么的璀璨。
让我们为她献上一份祝愿!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