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262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19日

吴玉章后人回乡合影

发布时间:2011-12-13 08:07:25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昨日是辛亥革命荣县首义100周年纪念日,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继承和发扬吴玉章等革命先辈致力复兴中华的革命精神,自贡市昨日举行包括辛亥革命首义纪念碑揭碑仪式、悼念吴玉章及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等系列纪念活动。活动当天,包括吴玉章4个孙子和6个外孙在内的40多人回乡参加了纪念活动。

  系列纪念活动隆重举行

  昨日上午9点,辛亥革命首义纪念碑揭碑仪式在荣县首义广场举行。据自贡市政协主席梁国定介绍,荣县首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1911年9月25日,吴玉章、王天杰等召集全县各界大会,宣布荣县独立,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开辛亥革命独立之先河。荣县遂成为川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和反清武装中心,影响所及,各州县纷纷效法,推翻清政府,实现独立的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川。荣县首义和四川保路运动的纵深发展,为武昌起义点燃了导火索。为纪念荣县首义100周年,自贡市委、市政府在荣县首义广场(原荣州广场)竖立了辛亥革命首义纪念碑。揭碑仪式后,参加纪念活动的全体成员前往位于荣县双石镇的吴玉章故居悼念吴玉章,并向墓碑敬献花篮。

  昨日下午3点,纪念辛亥革命荣县首义100周年座谈会在自贡市委会议厅举行。座谈会上,吴玉章的亲属代表蜀萍发言称,先辈们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而荣县首义组织者龙鸣剑的曾孙龙承祥则发言称,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满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革命者不惜生命为我们换来了新生活,而他们那种大义精神更应该代代相传。座谈会上,吴玉章的外孙女吴小兰还现场激情赋诗。

  一边参观一边追忆过去

  昨日上午,吴玉章的后人一行40多人早早地来到荣县首义广场,参加辛亥革命荣县首义10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包括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据吴玉章的长孙女吴本立介绍,退休后她每年都会回荣县老家,悼念祖父。

  上午9:30左右,在参观荣县军政府旧址时,勾起了吴玉章后人的诸多回忆,晚辈们搀扶着长辈一边参观,一边听长者们介绍这里的故事。

  吴玉章的双胞胎外孙女一走进旧址大门,就不停地向晚辈们介绍起吴老的故事。而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兰其卫和老伴儿薛正仪更是有些激动。“看,这是我以前的办公室,现在翻修了,看起来整洁多了。”84岁的兰其卫老人,拉着老伴薛正仪的手,指着四展室向一旁的记者说。兰其卫老人是吴玉章的外孙,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荣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长,其办公地点就设在这里。再次走进这里,勾起了老人59年前的回忆,他与老伴就是在这里相识相知直至结为伴侣。

  兰其卫的老伴薛正仪当时与他同在一个大院办公。1952年两人结婚时就是在这个政府办公大院的大厅里办的酒席,“当时来了好多人,特别热闹,一晃都59年了。”兰其卫介绍称,后来随着工作调动,他们离开了荣县,时隔多年后再次回到这里,十分感慨,两人在大院内幸福合影留念。

  同样是第一次走进军政府旧址的吴大兰姐妹也非常激动,跟着导游一间一间地参观,他们不断地讲述吴玉章的故事。“吴老曾多次说自己是个办实事的人,叮嘱大家一定要记着这一点。”吴大兰说,吴老一身勤俭朴素、奉献无私和包容的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该过时,“作为现代青年,应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心中装着国家、装着民族大义,而不仅仅只有自己的个人情感。”吴大兰向记者介绍称,这都是吴玉章带给他们这些后辈的启迪。

  吴老的言行影响着后人

  今年70岁的吴本立,是吴家长孙女,从退休开始,她每年都会回老家荣县悼念祖父和父母。吴玉章的骨灰自2001年从北京八宝山迁回荣县后一直埋葬在荣县双石镇,“尽管我现在的工作很忙,但我每年必须回来看看祖父,祖父一直像父亲一样在关爱我们,但他的爱又远远高于父爱。”吴本立介绍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更加怀念祖父,因为父亲早年被害了,兄妹四人一直跟着祖父长大,“祖父抱着照相的都是我的小弟弟吴本蓉。他当时还没出生,我们的爸爸就被害了,祖父在情感上一直特别在意他。”

  据吴本立介绍,吴玉章一生育有一儿一女。共有4个孙子(女)和6个外孙子(女),此次探访中,10个孙辈全部回来了荣县老家参加祭奠活动。吴本立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尽管已退休,但目前仍在授课。孙子吴本渊、吴本浔和吴本蓉分别担任国家高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外孙子(女)也曾分别担任国家高级干部或企业负责人,目前孙辈均已退休在家。

  “祖父对我们的教育一直非常严厉,特别是行为礼仪方面。”吴本立回忆称,家里吃饭不允许掉一颗米,公家的东西绝对不能动,对待家里的工作人员都必须非常有礼貌。吴本立表示,祖父的简朴、清廉和节约的生活习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孙辈们以及他们的后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