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屈辱的帝王,苦闷的文人
(一)汉元帝:精神空虚,荒淫好色之徒www.findart.com.cn
一出场,汉元帝对日益强大、雄踞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毫无知觉,一味沉迷于表面的和平之中。他深感“后宫寂寞”,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基础才会有毛延寿的乘机而入和日后的“昭君出塞”。他一门心思的迷恋于色情之中,毫无雄才大略可言。奸佞小人毛延寿早已摸透了他的脾气,并且总结出一套对付他的秘诀:“只是叫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于是他建议元帝“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将选来,以充后宫。”这个建议使得元帝龙心大悦,给毛延寿加官进爵,授予其“选择使”之职,让其奉诏刷选。并且荒唐的提出:“将选中者各图形一轴送来,朕按图临幸。”不难想象,这种做法将会造成多大的罪恶:一方面是骨肉分离、家破人亡,一方面是后宫深沉、怨声载道。试想,皇帝老儿整天领着一伙太监,拿着一叠美女写真图,垂涎三尺、追逐美色,这是多么的荒淫无耻呀!www.findart.com.cn
在他餍足了后宫众多美色之后,又善心大发:去后宫走走,“看那个有缘的得遇朕躬”。这次,他被琴声所引遇见了王昭君。他惊异于昭君的美丽,说道:“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并唱了一段【醉中天】:
“将两叶赛宫样眉儿画,把一个直梳裹脸儿搽,额角香钿贴翠花,一笑又倾城价。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这一方面表现了昭君有倾城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汉元帝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毫不在乎,反而以昭君之美胜过西施为荣。可见,在荒淫无耻这一点上,两个君王有相似之处。www.findart.com.cn
昭君之美,使汉元帝“如痴如醉,久不临朝”。他有时偶尔到朝堂上去坐会儿“班”,也是心不在焉,不等朝散下“班”,久迫不及待的溜回西宫,去和昭君寻欢作乐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汉元帝丝毫没有励精图治的打算,他纯粹是一个精神空虚,荒淫好色的昏君。他的这种性格特征也是酿成他日后的家国悲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汉元帝:怠于政事,昏庸无能的君王
作为昏君的典型形象,汉元帝除过具有精神空虚、荒淫好色的特点外,他同时也具有昏庸麻木、软弱无能、宠信奸佞的特点。www.findart.com.cn
汉元帝首先怠于政事,对政局缺乏基本的了解。他对汉王朝当时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一无所知,对汉弱番强、危机四伏的现状麻木不仁,对呼韩邪单于的狼子野心缺乏起码的警惕。他被表面的升平景象所蒙蔽,不断的吟唱着“边塞久盟和议策,如今高枕已无忧”,说什么“四海宴然,八方宁静”。国内,他奸邪不分,重用小人。且看他身边的都是些什么人!中大夫、“选择使”毛延寿:他一出场就狂叫道:“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他借刷选之机大肆搜刮金银、贪污受贿;在昭君处受挫后便打击报复,点破其美人图;事情败露后,便叛国投敌,煽动呼韩邪单于借昭君挑起祸端。这样的奸佞小人,在汉元帝手下竟然倍受重用,被视为心腹。“朝里朝外,那一个不敬我,那一个不怕我。”再看尚书令五鹿充宗,内常侍石显: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只会中书陪伴食,何曾一日为君王”,他们“只会文武班头,山呼万岁,舞蹈扬尘”,一叫他们提起刀枪抗击外敌,他们“却早十鹿儿心头撞”。对这样一伙奸臣庸臣,汉元帝竟然视他们为“忠臣”!www.findart.com.cn
危机没来时汉元帝沉迷美色、宠信奸佞,危机来临时他束手无策、迁怒于人。他咒骂毛延寿是个“忘恩咬主贼禽兽”,他喋喋不休的责怪文武大臣“都是些畏刀避箭的”,埋怨他们“干请了皇家奉,着甚的分破帝王忧?”指斥他们“枉被金章紫绶”,“似箭穿着燕口,没个人敢咳嗽。”汉元帝的这顿责骂听起来倒也解气,但对那帮腐朽无能的酒囊饭袋来说,已经毫无作用。这只能表明自己面对危机时内心的恐惧和无能为力的悲哀。汉元帝的昏庸无能也使他处处受制于人,既要受匈奴的气,也要受大臣的气,以至于最后连自己的爱妃都无力保护,只能哭哭啼啼、伤感哀怨,凄怆悲切而已。www.findart.com.cn
(三)汉元帝:夫主妻嫁,屈辱悲哀的帝王
面对匈奴的威逼,汉元帝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的爱妃去“和番”,上演了一出夫主婚、妻远嫁的悲剧。
在我国历史上,“和亲”是各民族之间睦邻友好关系上的外交措施,多是兵力相当或强弱不等时维护“和平”时的主动策略。马致远借题发挥,对此剧外部冲突的背景做了改动:将当时汉强番弱、单于降辈求亲的史实,改成番强汉弱、并以“百万雄兵克日南侵”相要挟,索要昭君作阏氏的戏剧情节。汉廷懦弱无力,不得已忍痛割爱,使昭君为此牺牲了青春、爱情与锦绣前程而被逼出塞。尽管她一再言说“怎奈舍不得陛下”,而实质上这是她对自己失去美好事物的反复陈说与留恋,故而其行为表层上虽有救国救民、以息刀兵的作用,究其实则是汉廷外交失败的屈辱的殉葬品。另一方面,爱妃被夺,貌不可侵的大汉皇帝失去了尊严、幸福、自由与权威,名义上是一国之主,实际上做了割爱的霸王与牛郎。所谓的“和亲”,成了难以启齿的屈辱。人们不禁感慨:就是堂堂天子,至高无上的皇帝,连自己的爱妃也无力保全,真是命运无常、难于把握!www.findart.com.cn
汉元帝 “伤感”“哀怨”的内心活动,与其说是对昭君的留恋和苦思,倒不如说是对自己尊严丧失、人格受辱的表露与哀思。封建时代的皇帝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政治统治的具体表现。爱妃被夺远嫁,决不仅是元帝个人爱情被毁的琐事,而是深深隐喻着家亡国破、江山更易的含义。身为君王不能保全爱妃,无异于不能保全江山社稷,究其原因当是政治上的失败。
《汉宫秋》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夫主婚、妻远嫁的悲剧,而且主人公是堂而皇之的大汉皇帝,这是一个多么屈辱悲哀的帝王啊!www.findart.com.cn
(四)汉元帝:风流多情,笃诚专一的情种
汉元帝无疑是个昏君,但是他对待昭君则是笃诚专一、始终不渝的。这反映了他性格中多情、善良、纯洁、忠贞的一面。如果说剧的前半部分,汉元帝的精神空虚,只是因为色情得不到发泄,令人作呕;那么,剧的后半部分,汉元帝的精神空虚,则是因为他失去了朝夕不离、恩爱似胶的心上人,叫人怜悯。昭君出身农家,家境贫寒,但是元帝并未因其地位微贱而鄙视她,而是在共同的生活中,逐日加深了对昭君的爱慕之情。汉元帝也未视其为玩物,随心所欲、任意处置,而是与昭君平等相处。这在第二折元帝偷看昭君梳妆和第三折霸陵送别两个场景中表现的极为突出。正因为他与昭君恩爱如山,才会在单于索取昭君时,他受到极大震惊;才会在昭君出塞既成事实后,精神上感受到极度的空虚;才会在民族矛盾、君臣矛盾、夫妻矛盾重重将他包围起来无法解脱时,深切的体会到孤独、寂寞、惆怅和失意的滋味,认识到昭君存在的宝贵。霸陵桥畔,临别之际,他叮咛昭君途中“觉饥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粥”。行将启程,元帝不顾尚书和番使的再三催促,他示意昭君:“你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儿捧玉觞。朕本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这里,我们已经看不到一位皇帝的影子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个多情儿郎的形象。这完全是柳永所描写的“执手相看泪眼”的送别情景。www.findart.com.cn
汉元帝对昭君的深厚感情,更集中的表现在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场中。秋夜、汉宫、幽梦、孤雁,这些景物,更加引起了元帝的无限伤感和对昭君的刻骨相思。“想娘娘似竹林寺,不见半分形,则留下这个影影。”元帝在梦中正与昭君相会,却又被番兵冲破,异族入侵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他。孤雁的叫声惊破了他的幽梦,象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的心,给他带来无穷无尽的伤痛和思念:【么篇】“伤感似替昭君似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www.findart.com.cn
深宫的荒凉,雁鸣的凄厉,与人物的精神状态完全融合在一起。孤雁叫出了汉元帝个人的无限幽思,也叫出了当时整个时代的无限悲哀。
尽管作品不惜笔墨写了一个缠绵悱恻的帝妃爱情悲剧,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部爱情剧,显然使误解了作者的初衷,也很难把握作者塑造汉元帝这一形象的深层含义。“我们认为,作者写爱情,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①那么作者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显然,“作者在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中渗入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出深沉的忧伤情绪,特别是在第四折中,汉元帝于汉宫中闻孤雁悲鸣的一段描写,更是马致远个人心境的直接写照。”②他是“借主人公悲痛欲绝的情感宣泄了一种人生无常的幻灭感。”③www.findart.com.cn
(五)汉元帝:壮志难酬,苦闷失落的文人
读《汉宫秋》,在看到了一位悲哀屈辱的昏君和情种的同时,我们也时时感觉到作者马致远的影子在里面。郑振铎就说:“致远的剧本中,却到处都有个他自己在着。”(《插图中国文学史》)刘大杰先生也说:“在他的作品里,普遍的流露出一点读书人的失意与愤慨,不用说,其间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并借以抒泄个人的情绪”。④所以,我们认为,“汉元帝的命运,就是作者个人的精神传记。汉元帝的悲剧恰恰映照出马致远个人身世的悲凉。” ⑤www.findart.com.cn
汉元帝尽管贵为一国之君,但他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得的个人不幸,却与马致远的命运十分吻合。在《汉宫秋》中,王昭君“象征了人间的一切可拥有的美好:江山、社稷、功名、爱情、幸福……” ⑥毛延寿从中作梗,象征着人生不可知的障碍和阻力,而以呼韩邪单于为代表的匈奴的威逼,则暗示了命运中不可抵御的不幸和灾难。汉元帝追求与王昭君的美好爱情的过程,则象征了人们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马致远用汉元帝追求美好爱情的悲剧,展示了自己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却受到重重阻拦,遭到沉重打击的痛苦感受,“表现了自古以来备受尊重、前程远大、自命不凡的中原儒生,在元代社会突然被打入倍受歧视和践踏的社会底层,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感到的困惑、痛苦、绝望的情绪。”⑦分析马致远的生平经历,也可以印证这一点。www.findart.com.cn
早年的马致远曾有志于功名,也曾“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东篱乐府》)。但身逢元蒙统治的黑暗时代,在种族歧视与挤压下,他屈身为小吏,地位卑下,壮志难酬。在散曲《金字经》中他凄凉的唱道:“空岩外,老了栋梁才”,“困煞中原一布衣”,“等楼意,恨无上天梯”。即使如此,他也不肯轻易放弃,在人生的仕途上艰难跋涉。经历了二十年的“带月行,披星走”与“枕上愁,马上忧”的漂泊生活,苦苦追寻,最终只落得“都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希望破灭,退隐山林,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以全真教教义来解脱自己。但忧不能完全忘怀现实,就如他的神仙道化剧中的神仙一样,又哭又笑,悲观绝望。www.findart.com.cn
在元代,象马致远一样的文人很多很多,“在他们精神的深层潜藏着的,是人生的失意感和虚无感。”⑧所以,壮志难酬、苦闷失落的情绪笼罩着元代社会整个士林。“这一代文人在求功名不得,学屈原不就的二难困境中,解脱之路,便是指出‘王图霸业成何用,盖世功名总是空’,继而于退隐中求适意,借助文学宣泄自己迷醉、放浪生活背后的悲幻感与苍凉感。”⑨汉元帝的悲哀的吟唱,固然唱出了一代帝王的屈辱不幸,也唱出了一代文人失去精神家园的苦闷、失落和悲哀,表现了元代社会中人生理想的难以实现,个人命运的无法把握。这也许正是《汉宫秋》一剧数百年来激动人心、魅力不减的主要原因。www.findart.com.cn
综上所述,我认为,汉元帝首先是作为一个昏君兼情种的典型形象出现的,政治上他昏庸无能,荒淫好色,令人痛恨;而对待爱情又笃诚专一,受尽屈辱,叫人同情。同时作者通过汉元帝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的毁灭,唱出了元代社会整个文人阶层壮志难酬的精神苦闷和悲哀,命运无法把握的失落感和幻灭感。抒发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感到的困惑、痛苦、绝望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