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 戴乃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306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09年12月19日

半壶浊酒 万世星斗

发布时间:2010-11-14 02:17:12      发布人: jackson
      
杨宪益的《离骚》译作布满了嘲讽与夸张  杨宪益生前照片杨少波摄 冬日的暖阳澄静、宽柔,在参差的红墙碧瓦和铅灰屋顶练化出一道道耀眼的金边花喜鹊张开双翅,“扑扇棱”地擦过古树疏离的枝杈后海银锭桥边那家卖风筝、毛猴的老店依旧宾朋盈门光影斑斓的海子边,金发碧眼的游人依旧悠闲地踱着步,饶有兴致地穿越迷宫般的胡同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 一切都与往常再也不一样 这是2009年11月23日后海边,狭长的小金丝胡同深处,那扇褐色老木门,门扇紧闭,“小金丝胡同6号”的标牌静静守望塞在门缝的报纸,摞了一天又一天街坊们也许未曾经留意,那位坐在辅助轮椅上、偶尔出来蹓弯儿的老人,方才作别尘凡游客们也许不曾经知道,在这道灰墙之内,一名一度铸就神州传译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丰碑的学者,去了另一个世界人民日报记者罗雪村采访杨宪益杨少波摄 杨宪益,1914年出生,著名传译家、骚人、文化史学者在欧美各大图书馆,他的译著整齐地摆列,蔚为大观教育界慨叹,杨宪益生前几乎“传译了全般神州” “露华之美在于它的纯净、透明和玲珑,凝聚几乎一夜的精魂,日头出来时,眨眼间离去,是洒脱,也是升华”这是一篇杨宪益小传中的一句话,他生前颇是心爱而今,这眨眼间的低徊,已成永恒杨宪益家中摆放的他与夫人的合影杨少波摄 看惯了他蓦然回顾的神情,那么淡泊,那么平静,像是看穿周遭的百年事态 杨宪益的病是2006年秋天查出的,一时间大家无法接受“他的两个妹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老太太们真是心急如焚可病人偏不在乎久而久之,咱们甚至都认为是误诊”画家赵蘅说这些个年里,作为杨宪益最喜欢的外甥女,她一直陪伴摆布 “看惯了舅舅蓦然回顾的神情,那么淡泊,那么平静,像是看穿了这往日百年和周遭的百年事态”正是这眼神理睬呼唤她一次次地排开拥堵的胡同游客,一次次地去叩响小金丝胡同6号那只锈迹斑斑的门环,一次次走进温暖太阳光洞穿南窗的小砖楼 “恶性肿瘤,已转移到淋巴附近,病人已辗转多家医院”在电话的那一侧,住院医生马洪明翻着杨宪益的病案,谨慎地说,“肿瘤的位置欠好,在头颈部”本年秋天,杨宪益病情再次加剧,肿瘤位置靠近咽部,影响吃饭和发声,进食只能靠鼻饲10月10日,他住进北京石炭总医院住院时,杨宪益吞咽、说话已有坚苦,甚至时时“影响到呼吸”患病后杨宪益的身体就很是衰弱,住院期间仅靠“营养支持”,最终引发肺部感染人民日报记者徐怀谦采访杨宪益杨少波摄 10月15日,医院决议为他施行“碘125粒子植入”手术“手术很乐成,咱们都很光荣”赵蘅说,“尽管咱们早有心理准备,舅舅总有一天会离咱们而去,但咱们仍希望这一天来得晚些,再晚些”对一名已经是95岁多病的老人来说,生命的终点近在咫尺“每刻,咱们都在祈祷,能不能挨过这个生日?能不能安然地度过这个周末?”11月22日下午,“舅舅有些发烧,状况明显欠好”赵蘅在医院呆到很晚,“因为是个星期天,咱们都格外担心”赵蘅说“夜色沉沉,很冷很冷,我在心中为他光荣,又安然地度过一个星期,明天,他生命的历程将要从一个新起点开始计算” 第二天一早儿,赵蘅被手机铃声惊醒,上面已经是一长串未接电话,她赶到医院,却没有来得及同他告别因发烧导致肺部感染,进而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这是医生的最后诊断杨宪益的妹子杨苡也是一名著名传译家,居住在南京的她几乎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杨宪益的另一个妹子——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学校大学教授杨敏如方才过完她的90华诞一南一北的两个亲人,闻听兄长的噩耗很是震惊“在与死神争取舅舅的战役中,咱们终于败下阵来”赵蘅的伤恸何尝不是大家的伤恸? 杨宪益是“脾气中人”,他一生不品茗,不喝咖啡,不喝饮料,但是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他最喜欢陶渊明的一句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算是对自己一生遭际的委婉解读列传作家、《杨宪益与戴乃迭》的作者李辉与杨宪益可以称作“忘年交”,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有一次,我邀请他到郑州越秀学术讲座演讲,题目是《中外打油诗比力》午餐喝下快半斤白酒,下午演讲时,再举着白兰地羽觞,喝上一口,畅谈几句,再喝上一口,少有的沈醉状况” 台上的如醉如痴,台下的人如痴如醉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诚然! “杨师长教师在咱们心中是位高山仰止的学者”神州外文局外文出版社老干部到处长武炜卖力杨宪益离休后的糊口,“他是神州的国宝,咱们对他尽量精心照顾,常日糊口琐屑的事也极尽所能然而,一切都未能如人愿,他的离去不仅是咱们外文局的损失,更是神州传译界的损失”杨宪益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1月27日10:00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浸润着他的学养与书契的人,都来同他告个别吧1武炜说

  杨宪益生前照片

   倾城之恋:天若有情天亦老,十年存亡两茫茫 作为天津神州银行行长惟一的令郎,杨宪益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予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黄马褂然而,从未追逐过繁华的杨宪益与繁华擦肩而过,但父亲去世往后,丰厚的家私很快被两个叔叔的投机买卖亏空,到了1949年解放时,杨家的房产田地已卖得罄尽,信贷实际也化为乌有 1934年,中学毕业往后的杨宪益随师长和伴侣一起前往英国牛津求学从年少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念书的人,他生性不羁,以背规为荣,在黉舍里干尽淘气捣蛋的工作,但他的文采和明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出于好玩,他在牛津一口吻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传译了出来这一年,他24岁

  在牛津,他熟悉了漂亮的英国密斯格莱迪丝,并为她取了一个悦耳的中文名字:戴乃迭

  戴乃迭是英国布道士之女,生于北京,对神州很有情感结识杨宪益后,她改法国文学专业为神州文学,成为牛津历史上第一名获神州文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1940年,杨宪益回国,时年21岁的戴乃迭不顾母亲“这场婚姻决不会跨越四年”的正告,揣着50英镑一路飘飖到了神州1941年2月16日,两人终结两姓之好

  回国后,杨宪益匹俦不断地在神州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糊口很是辛苦直到1943年,友人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其时的国立编译馆只有人从事将西方经典传译成中文的工作,还没有人进行中文外译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匹俦能去领导一个部门,专门从事将神州经典传译成英文的工作其时杨宪益选择了传译《资治通鉴》,因为感觉“有人还没看见过”虽则因为战役缘故原由,最终《资治通鉴》的英文译稿不幸丢失,没有出版,但这是神州学者主动向西方介绍文化文籍的最初努力,杨戴两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开始走很快,杨宪益发现:在传译上,他和戴乃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常常是杨宪益手捧神州的古典出名著作流利口译,戴乃迭手底下的打字机翱翔一般流动

  新神州成立后,杨宪益降临北京外文出版社,戴乃迭也以“外国专家”的身份入职,两人的传译事业由此睁开在合译神州文学出名著作时,通常为由杨宪益传译第一次的稿子,之后由戴乃迭修改润色,成为定稿夫唱妇随,两人珠联璧合,被称为译坛“绝唱”,他们不仅将上百万字的神州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也作为主要译者和执行主编,配合支撑英文版《神州文学》杂志近50年的辉煌历程

  “咱们合译神州文学出名著作时,通常为由我传译第一次的稿子,之后由乃迭修改成英文,成为定稿我传译第一次的稿子大致都是在打字机上译一遍,乃迭修改则常常是要打两三遍,以是她用的时间一般都比我多”(《此情可待成追忆》)回国后,从编译馆到外文出版社,两小我私人合译的中英文出名著作不下百余种,被人称作是传译工作者的典范在《未完成的心愿》中,杨宪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珊瑚岛原来都是由千千万万的小虫的遗骸所构成,经过许多小虫的集体劳动,每个小虫留下一点陈迹,逐渐也可以造成一座岛屿”可以作为他一生传译工作的总结,真是这样珊瑚虫般的锱铢积累,一个大家的形象才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一座令人仰视的传译高标而杨宪益和戴乃迭,也以这配合的爱好为纽带,风风雨雨牵手同业六十载

  1999年末,戴乃迭因病去世从她病重住院到去世的几年间,杨宪益好像失去了热情对心爱的妻子,杨宪益经常开打趣,戴乃迭喜欢的不是他而是神州传统文化戴乃迭去世后,杨宪益一度抑郁寡欢,生命好像也随之凝集,他停止了传译工作,常常以诗遣怀,其中的一首悼诗曾经广为传诵:“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意中途失健翎;结发荆布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起根银汉隔双星”

  十年存亡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10后的今天,杨宪益终于选择与她在另一个世界团圆

  杨宪益家中挂着的对联

   生前几乎“传译了全般神州”

  本年9月,神州传译协会给以杨宪益传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成立于2006年设立,是表彰传译家小我私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杨宪益是继季羡林后,得到该奖项的第二位传译家

  杨宪益生前曾经传译过《离骚》、《资治通鉴》、《唐宋诗歌文逊、《魏晋南北朝小说逊、《老残纪行》、《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并与他的英籍夫人戴乃迭一起,将《红楼梦》传译成英文这是迄今截止惟一一部由神州人传译的全译本

  1953年,杨宪益作为政协特邀委员,科学家、艺术家一同接受毛主席接见周恩来其时特别对毛主席介绍他:这是一名传译家,已把《离骚》译成了英文

  “《离骚》正是毛主席最心爱的作品之一他伸出手和我热烈地握了握说:‘你感觉《离骚》能够传译吗,嗯?’‘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传译的吧?’我毫不思索地回覆”“主席的反映是微微一笑,欲言又止,很有几分不认为然后来我想,毛主席显然不相信《离骚》这样的伟大诗篇能够传译成其他语言,当然,他思疑得在理……毛主席本人就写诗,他又不是不懂”杨宪益生前写道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神州古代传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传译研究争议的焦点“这3个字可以说杨宪益毕生传译事业的真实写照”教育界评价道“我始末认为《离骚》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几个世纪的汉朝淮南王刘安”他认为,既然原作都是假货,译作就更可以“天马行空”,极尽传译家的本事

  薛鸿时是杨宪益英文自传《White Tiger》的中文译者,这部自传2001年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时定名为《漏船载酒忆当年》他的自传中多少有些伤恸,但令人打动的是,杨宪益将这些个伤恸化为冷峻的幽默,读来令人思索,“淡泊,学问深湛,有情有义有才,这是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他是高山仰止的先辈,不仅在学问上”薛鸿时说

  在《漏船载酒忆当年》责任编辑、出版人韩敬群眼里,杨宪益是个“有趣儿味、有原则的真名士,关键时刻能体现出神州常识分子的骨气”,“一般人写自传大多会陷入自恋、自怜的双重境地,可杨宪益在自传里对自己的成就不认为然,反而检点、反省自己的错误谬误,实在是难能可贵”基于此,韩敬群当年曾经多次自费购买自己编辑的这本书赠予伴侣

  著名德语文学传译家、神州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与杨宪益有着密切交往,“约莫是在本年5月份,我去看望杨师长教师,其时他的状况还很好,咱们谈天说地了泰半天”因为杨宪益曾经是神州社科院外文所的“特约研究员”,因此一直把杨宪益视为他的半个同事“他是个脾气中人,家里有时候高朋满座,当人们谈兴正浓时,他时常蹦出几句恰如其分的‘打油诗’,引得大家哄堂捧腹纵然早年在牢房里,他的心理也不曾经被扭曲囚中那些爱斗的三只手、流氓在这位博学而风趣的囚友面前毕恭毕敬,每天跟他学唱《友谊地久天长》等外国名歌,凝听他吟诵神州古典诗文他用常识传染打动着他们”叶廷芳说

  在获悉杨宪益去世的消息后,叶廷芳很是因感触而悲伤,在他看来,杨宪益的去世对神州传译界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他说:“杨师长教师不但中文功底扎实,精通神州古典文学,并且英文程度也很高,他和夫人戴乃迭合作传译的《红楼梦》直到现在照旧权威的版本,尚无后人可以超越”

  曾经在1984年8月至1986年3月就任神州外文局局长的范敬宜对杨宪益有着很深的印象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神州文学了解的空缺“熊猫丛刊”系列,重新打开了神州文学对外沟通窗户这套丛刊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纪行》、《魏蜀吴演义》、《镜花缘》等神州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党羽》和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神州现当代文学作品“他是个学贯中西的传译家,这样的学者是咱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骄傲”但令范敬宜深感遗憾的是,国内的文学传译界已流失了大量的优秀译者“很多有着良好语言能力日文化积淀的人,都转行去做商业传译了”

  “传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寂寞的事业,需要译者深挚的学问和学养”著名作家王蒙1986年至1990年期间曾经任文化部部长在法定期限间,他倾力将神州文学的璀璨光华介绍给全般世界与文学传译多有接触的他谈起杨宪益有着更深的哀恸,他的作品《胡蝶》、《夜的眼》、《劝说之人盈门》等作品都是经过杨宪益的妙笔传译到西方国家“真不肯再听到这样的消息了,文化大家相继而去从季羡林、任继愈到杨宪益,他们是旧时代培养的最后一批大家,他们的名字撑起了咱们这个时代的苍穹他们的离去让咱们更多地瞩目未来——在新时代培养的才俊中,还有没有像他们一样光耀未来的星斗?”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传译已再也不仅只是双语间的语言信息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真”,即把原语中所蕴含的所有文化信息尽量完备地传达到译语中去新期间以来,我国传译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是怎样培养像杨宪益这样的传译大家?怎样完美咱们的传译体系?“这对咱们都是个体性,传译事业的繁荣还需要咱们乃至社会形态各界不松懈努力”叶廷芳说(李 舫)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