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健民、马冲创建山东临邑首支抗日 武装学兵连始末(1938年1月—8月)
齐健民、马冲创建山东临邑首支抗日
武装学兵连始末(1938年1月—8月)
抗日初在党和八路军未到山东临邑前,当地百姓在日伪匪的残暴杀戮中苦苦挣扎,临邑讲习所学生齐健民、马冲怒发冲冠而举起抗日救国灭匪保民大旗并自发组建临邑首支抗日武装,写下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抗日救国的战斗篇章,给党和军队培养了一些后备力量,在冀鲁边区差不多的若干县中,是独一无二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妄图数月灭亡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亡族,山东国民党军溃败而逃。10月日军逼近临邑天下大乱,官员携眷望风而逃,此时匪患四起,占地为王,索枪派款,群魔乱舞,民不聊生。11月日军侵占临邑烧杀抢掠建立伪政权,日伪匪的暴行,激起受临邑讲习所地下党老师教育的学生齐健民(齐金钧,临邑城南十里齐家村人)的怒恨。
1938年1月8日,齐健民(17岁) 去临邑县内观察日伪情况巧遇马冲同学(马崇忠,县城关镇刘江村人),两人随去亲戚家讨论面临国难匪害咋办?最后决定创建临邑学生抗日武装救国灭匪保民,两人即在县城及周围地区联络同学。
1938年月1月30日,齐健民、马冲在县城北海子(现邢侗公园) 环水隐蔽张玉珍同学家首次开会,此时已串连的十余位同学都热情支持创建武装并自愿参加。三人深受鼓舞并暂定“临邑青年学生救国会”名称,继续联络同学。
此时临邑大地匪山割据、盘查掠杀,路途凶险,为安全便捷,齐健民戴礼帽,穿花红柳绿的马褂配长袍,裤头扎绿飘带,着时髦“土匪”装,骑马联络同学。
1938年月2月9日,齐健民、马冲在张玉珍家二次聚会讨论组建学生武装,已串连三十余位同学决心参加,经商议决定:齐健民、马冲速见城北十五里祥洼街马玉声同学联系临邑会道门“红枪会”头头孙世荣,在他较安全区域建学生武装营地,共同开展抗日救国和灭匪保民的工作和活动。“七七”事变前,该会防匪防盗保民且临邑众多村庄入会有较大势力,因此信赖孙世荣的“红枪会”。
齐健民、马冲速见孙荣世,他表面热情欢迎学生在其辖区建立、扩大武装,想借此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加来壮大其势力和影响力。达成协议是:一,学生武装名称:临邑抗日救国灭匪保民学兵连(简称学兵连);二,学兵连枪弹和食宿由孙世荣解决;三,学兵连营地在临邑北祥洼街马玉声同学家后院。
此时日军已离县城但土匪进占,齐健民、马冲满意协议并决定,为安全学生代表会三月底移在城北七里村庄秘密召开。
1938年3月13日,二十余位代表(代表六十余位同学)在临邑北朱家胡同村朱辉成同学家开第三次会议,齐健民、马冲讲述了“临邑青年学生救国会”筹备经过,愿入学生武装人数和与孙世荣达成的《协议》,大家讨论并通过《协议》,决定月底集结。
会中考虑到携枪夜行过匪区的安全,齐健民、马冲告知同学们防匪躲险之法,尽管路途凶险,大家安抵营地。共到五十余位人(注册六十五人),枪三支、红缨枪二十支,大刀六把,手榴弹十八枚。宿马玉声家后院北、西两间大屋,草席而卧。经酝酿选马冲为连长,马玉声、齐健民、丁尚泰为一、二、三排长,师爷(文书)张玉珍。由孙世荣下达军官委任状。1938年3月25日在临邑县城北十五里祥洼街马玉声家成立山东临邑首支抗日救国灭匪保民武装——学兵连。
随后孙世荣派来一位散布抗日救国“悲观论”的李姓中年东北军下级军官教大家步枪射击要领和队列操练,每日上、下午两小时训练,但他消沉情绪并未影响学兵连的学习和工作。余时,大家积极创作抗日救国宣传品(漫画标语传单),互相学习交流,晚上学兵连抗日宣传队在祥洼街及附近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和演出自创抗日救国、灭匪保民的节目。
一天学兵连携抗日救国宣传品及色彩缤纷的小旗、锣鼓喧天,浩浩荡荡地进了县城,宣传队慷慨激昂地向熙攘惊奇地人群进行抗日救国宣讲。占据县城匪徒闻讯赶来,手持刀枪凶神恶煞叫喊并朝天鸣枪驱赶聚会,称没杀掉你们是看在孙世荣的面子上,孙世荣与土匪关系和对日寇的态度一目了然。为安全学兵连抗日宣传活动仅在较安全的地区进行。
学兵连成立后出现许多麻烦和困难,孙世荣撕毁《协议》不发枪弹,同学们无法学习杀敌本领。齐健民、马冲心急如焚去孙家交涉,都见他和小老婆吸白面推诿应付两人,哪有抗日救国、灭匪保民的言行。他把国民党司令刘景良收买他的旅长委任状耀眼高悬门上,令群匪鼓乐炮鸣,逼百姓庆贺送礼,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人民恨之入骨。孙世荣人枪各三百余名,在外辖区尽干抢劫掠夺,奸淫妇女,罄竹难书土匪行为,使齐健民、马冲等同学气愤并论分道扬镳必然。
不久,学兵连奉命迅速向祥洼街以北二里国家寨子把家搬。
在这学兵连建设极其困难时,孙世荣把驻其祥洼街旅部,刘景良派来了监视他并准备夺权的一群“高参”借口“流放”到国家寨子学兵连身边。“豺狼”携妖精们整日吃喝嫖赌,闹得百姓和同学们日夜不安且恨怒而不满。这违背学兵连抗日救国、灭匪护民的宗旨,人心散,回家不断,齐健民、马冲对此危情痛感无智慧、经验、知识和能力带好学兵连并解决实际困难,他俩曾议干脆解散队伍视情再建,但学兵连成立不易和难舍共患难的同学们,决定等待机会,再作打算。
1938年6月素不相识热血青年张海兰、张继孟、张树铭、刘刚平等,陆续来国家寨子参加学兵连,带来了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已到临邑北乐陵县,奋勇杀敌无畏牺牲如神兵这振奋人心的喜讯,同学们顿时精神焕发,喜笑颜开,食寝难安。
面对同学们精神面貌逆转,齐健民、马冲商议决定,齐健民即去乐陵八路军驻地了解实况即回消息,马冲在国家寨子稳定学兵连大好形势和大家情绪等待。
齐健民马上辞别学兵连北征,同学们热情拥抱、话别、流泪送行久久不愿离去,期盼着好消息,这是学兵连成立以来首次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
1938年7月,齐健民身负重任警惕地进入了匪踞县城,按预约地找到张海兰及他动员的7名热血青年(尚精成、马希臣、马明轩、孙长茂、张树铭、赵长刚、张继孟)。秘会决定由齐健民带队(学兵连任排职)速到乐陵八路军驻地。
山东乐陵县位临邑北约140里,北行区域为众匪盘踞及伪军防区,路途凶险情况不明。幸而此时酷暑平原已挂“青纱帐”,8人为了抗日救国和灭匪保民,背破装,避人群、绕村庄、日夜兼程迂回前进,“青纱帐”里疾北行,忍饥挨饿终于安抵乐陵。
8人疲惫不堪到达八路军司令部受到热情接待,齐健民要求八路军速来临邑县拯救苦难大众,首长们聆听后答:“部队正在攻打盐山县城,临邑是祖国美好河山,早晚肯定要去”。根据首长介绍的情况,8人去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干校先学杀敌本领,然后参加杭日战斗。
入校后,齐健民急奔县邮局,为安全,用拼音字母发信:“崇忠,请按安排好的学兵连同学们,分批分期速来乐陵干校,届时,我去迎接你们”。
马冲接信后分批速送大部分同学们去乐陵干校,1938年9月6日齐健民率36人离乐陵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无法喜迎同学们。齐健民后来听到学兵连大部分同学或来乐陵干校,或就地参军抗日杀敌,卸下肩负的重担。
1938年8月,八路军来到临邑解救百姓,在以原学兵连骨干组成中共临邑县委(书记马冲)协助下重建抗日武装并在临邑大地展开7年如火如荼的抗日战斗。学兵连同学马忠恕(冀鲁豫三分区基干团二连指导员)1943在山东冠县孔村血战中牺牲,戴连英(临县副县长兼县大队副)牺牲,部分同学曾任边区党政军基层干部参加抗日战斗。经过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成为县团级的领导干部,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真理告诉了我们,只有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山东临邑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