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认定“曹操墓”九大依据
西高穴“曹魏高陵”名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月13日揭晓的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图为工作人员在考古发掘现场工作(2009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发
1月14日上午,在“200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上,西高穴曹魏大墓发掘主持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公布了判断西高穴曹魏大墓墓主人就是曹操的九大依据。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介绍,这是进行抢救性发掘以来第一次全面地向社会公布“曹操高陵”的研究情况,但他同时表示,这并不是考古工作最终结果的发布,认定西高穴曹魏大墓墓主人为曹操是发掘工作的阶段性认识,有相当依据,但盖棺论定为时过早。
依据一:墓室结构符合曹魏墓葬的时代特征。
西高穴曹魏大墓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脚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似。
依据二:墓葬规模符合王侯身份,且符合曹植《诔文》记载。
潘伟斌说,该墓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这样的规模显然为王侯级墓葬,且符合曹植在纪念亡父的《诔文》中描写的“窈窈玄宇,三光不入”。
依据三:符合曹操《终制》“不封不树”的记载。
汉献帝建安23年6月,曹操定下《终制》:“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西高穴大墓所处位置海拔103-107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并且,发掘过程中未发现墓室上有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完全符合其《终制》上不封不树的要求。
依据四:与文献资料记载高陵位置相符。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高陵“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相州邺县条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同书还记载,“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根据卫星图片测量,西高穴大墓距邺城故址14.5公里,距西门豹祠7公里左右,位置相符。
依据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
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挖出了后赵建武11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上面记载:“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潘伟斌说,鲁潜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可靠的。
依据六:称谓相符。
东汉建安21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曹操死时东汉尚未灭亡,曹丕袭魏王位,谥曹操为“魏武王”;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故称曹操“魏武王”顺理成章。
依据七:“魏武王”铭牌。
本次发掘共发现了59枚刻铭文的石牌,其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铭牌共有7枚,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潘伟斌说,该石牌断成两截,两段相隔三天出土,为考古队员亲手发掘出来,信息准确,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依据八:出土遗骨的年龄。
出土男性头骨经测定死亡年龄在60岁左右,符合曹操去世时的年龄。
依据九:出土物与遗令薄葬相符。
此墓葬虽规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其随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只有石质的圭和璧等礼器,符合曹操“薄葬”的遗令。
本文来源: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