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牌论证曹操墓造假
二十五年春正月...主崩于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三国志)
如果记述真实,曹操从死到葬历经33天,时间虽不算充裕,但也不至于仓促如此。
图中石牌上字体各不相同,刻写工艺差别极大。图2以材料论,似应与图4图5为一体。为何放置图3之上,用意不言自明,图3之刻工,简直不成体统。如此刻工,入王级之陵墓,于臣子为大不敬,于儿子为大不孝,却不知为何成了“出土文物”。尽管曹操遗命从简,但生前是挟天子以立令诸侯的一代枭雄,是个无名皇帝,丧事又是其子曹丕一手操办,断不至简陋如此,风格混乱。
东汉末,正值汉字书体的衍变之期,真草篆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书体纷呈,不可划一,并无规律性可言。但刻石工艺,似乎并不成熟,从现在存世或出土不多的作品来看,多是在材料上直接雕刻,很少为打稿后刻,这是与后世的区别,大概与当时纸张并不流行有关。
我并不怀疑自蔡邕起始而后出现的如锺繇、张芝等一系列书法大家的存在,但也千万不要为现在所流传的所谓的东汉书法碑帖所迷惑,那基本都是唐宋后人的重写,原始风貌尽失,倒是在一些新近出土的东汉帛书和竹简上,我们还可以一窥东汉通行字体的原貌。其特色体现为“八分书”的初始阶段,删繁就简,却又没有完全挣脱篆隶之藩篱。
由是观之,(图1)中4、5、6最有可能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而7则要晚些,晋魏甚至更后。而现在,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石牌一同出现在曹操墓中,不能不令人充满了疑惑,是否把别处出土的物品移到一起凑数?
(曹操)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
曹氏父子,一代文豪,遗册中却是黄豆谷米竹簪子之类津津乐道,丝毫未见曹氏家风,也与墓室的规制不太相符,物品像是一个土财主的随葬。
在我所见到曹操墓出土的“文物”中,凡带有魏武王字样的都有新作之嫌。图1中1的字体,显然受到了后世碑帖的影响,尽管也注意了方笔藏锋,但过犹不及,显然是现代人所书;土痕沁色,人为的痕迹也过于明显。
慰项石是真的,但后面的刻字却是新活,写与刻都像是出自某刻字社的技工之手,隶字的蚕头凤尾从书写习惯变成了美术装饰,刻工也呈明显的现代技法。
综上所述,分析如下:1、墓穴为真,是东汉贵族早被盗空的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