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馆长的身前身后事
他刚进入杂志社时,杂志社要靠学校不断输血维持出版,困难重重,他主持杂志社工作后,大胆改革创新,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办刊模式,每年创收100多万元,形成了以学术期刊《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品牌、多媒体互动、多角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经营模式,在全国校报校刊中率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专业期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作为杂志社的领头人,在近几年,于志晶带领大家一起发表了一大批在业内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的文章,其中有《影响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走向的五大理念》《走进学分制时代》等这样的综述分析类报告;有《第四次期盼》《总理职务》等这样的时政评论报告;也有《告别“半人教育”》《20年回眸与见证》等这样反思检省的系列文章。据统计,自1997年,于志晶和同事们一起撰写的大型论文、报告就达1000余万字,一些文章被广泛转载、引用;有的还作为文件材料在地方人大、政协会议上传阅。另外,他还带领大家主办或承办了“全国新世纪职业教育论坛”“全国名校长管理论坛”“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等全国性大型学术活动。他们组织设计的《职业院校管理案例教材》《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材》等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创新教材规划项目在全国推荐。
在这么多成就的背后,艰辛不言而喻。于志晶社长告诉同仁们,为了办好杂志,写出好文章,强化实践感知和捕捉第一手资料,他常常带领编辑记者在全国各地奔波。他说:“写《泪落无声——关于当代中国职校生生存状况调查》时,我和同事们横跨了中国中西部11个省区,实地采写,这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后来,这篇调查报告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的王湛先生在看完这篇报告后,特意把于志晶等邀请到教育部,了解有关情况,指使有关部门追加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要求把这个报告作为中国申请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的附件呈报给有关部门。这件事,一直是于志晶和同事们引以为豪的。
办好杂志并不是于志晶的最终目标。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杂志社建立了第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省委书记王珉同志亲自题写馆名)。他始终认为,创新是发展的根本。早在1999年许多人对网络还不了解时,他就组织杂志社与北大方正合作创办了教育期刊中的第一家综合性网站,并迅速将其做成了新的资源与媒体平台,实现了收费服务,一方面为杂志社创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学术资料内容。
作为过来人,作为老学哥,于志晶也对同仁们提出了珍贵的意见:“在学校里,一定要扎扎实实学本事,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