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4966606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5月01日

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5-01 06:42:2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胡焕庸于1926年到1928年在法国进修时,不仅进修地理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进修地理学派的科学思想。回国后,胡焕庸大力介绍法国学派的地理思想。根据法国学派的观点,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有天定胜人的一面,又有人定胜天的一面。具体体现这种关系的,首先是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因此,他一直把这两门学科看成是自己的主要科研方向,强调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口地理,而把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密切结合起来。
  早在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是《中国人口之分布》与《中国的农业区域》。前者是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后者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区域研究。
  《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这是人所共见的。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胡焕庸的人口地理研究只能停顿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我国进行了人口普查。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成立了以他为主任的人口地理研究室,并且很快拿出关于江苏省以及南通、常熟、宜兴等县的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的论文。遗憾的是,由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研究室,在仅仅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很快就陷于瘫痪状态。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人口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也得到人们的肯定,许多大学成立了人口问题的研究机构。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国最早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机构,在1981年就得到了恢复。现已扩大为人口研究所,而且是国内唯一的以人口地理为研究重点的人口研究所。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