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武的爸爸妈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49957276
本馆由[ 回家 ]创建于2012年10月02日

《守护中秋》

发布时间:2012-10-02 14:41:16      发布人: 回家

从没有哪一年的中秋像今年这样不寻常。老家的友亲给病床的母亲送来了月饼,我们很想掰一小块给母亲,可母亲已吃不了。

    月饼,是很多年前年少的我们的羡慕。记忆里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供销社里卖的是一毛钱一个,一筒10个,一般是条件上好的人家串门时才能买一筒,我们好像从没有自己买过月饼。更多的时候是亲戚串门时带来两分钱一个的雪饼,也是一筒10个,形状类似现在的旺旺雪饼,但味道要纯甜、厚实和酥松的多。有时,我们挑麦秆去码头或翻山越岭去卖,母亲也会奖励我们一筒雪饼。当然,难得的也能吃上五分钱一个的麻饼,五毛钱一筒,但一筒十个是断断舍不得给我们吃的。吃上雪饼、麻饼,已属过节般的开心,一般都是母亲对我们干活勤快且是干重活挣了少许的现钱的奖励。那种中间盖了红印的月饼,于我们只是奢望的份儿。难得的吃过,一定不是母亲自己给我们买的。

 没吃过母亲买的月饼,这么多年却从未忘却过母亲自制月饼的味香,土制的月饼,老家威坪话叫“油箩粉馃”。母亲用黄豆炒熟,磨成豆沙,加点红糖(没有红糖时用糖精)做馅儿。面是用赤粉(比标准粉还要黑些)和的,少许菜油和在面里,然后将豆沙馅包在揉成比手掌略小的一个个圆形馃里,再贴在大柴锅里慢慢的烤熟。母亲自制的月饼,虽没有店里一毛钱一个买的漂亮,但 柴锅里烤着“油箩粉馃”,会满屋飘香。闻着满屋的香味,我们很想馋馋的吃上二个,可母亲却从未让我们吃痛快过,更多时候是让我们兄妹一人半个——那个贫穷年代,美味多时用于撑门面或走亲戚用的。

 月饼,曾是那个时代美好生活的标识之一,也是年少的我们的美味向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样视月饼为宝贝,但依然是我心里的美味。这么多年在北京生活,我曾数次用漂亮的铁皮点心盒,快件给老家的父亲母亲寄月饼和其他点心,总是将盒子塞得满满的。父亲几次说,“嗯,太甜了,以后别寄了”,那意思是不太喜欢吃,可好几次我还是乐此不疲,很有些将自己心里的美味记忆强加于父母的意思。

 买得起雪饼、麻饼,曾是年少时的理想。买得起月饼,更是曾经的年代未曾言说但珍藏于心的闻得到看得见的奋斗目标。所以,很多年,只要到中秋,不管父亲母亲喜不喜欢吃月饼,我都会电话里问他们是否买了月饼,我也想法设法让父母有月饼吃,哪怕他们一人吃半个都会甜到我心底,这样的感觉会幸福我很多天。

 买月饼的享受远远大于吃月饼,“欲加之甜何况无饼”的感受幸福着这么多年的中秋,但今年的中秋,于我们兄妹四个既温馨又难过。温馨的是,兄妹四个可以团聚在母亲身边,妹妹还采了一把桂花放在老人病床边,母亲说味道如花露水,我们多么期望母亲能像以前一样闻着村里的桂花香,吃着我们捎去的月饼。难过的是,重病的母亲已经吃不下一口月饼,母亲的生命已经时日不多。

    守望中秋,很想很想掰一小块月饼给母亲吃,可这已经成了我们的奢望,病危的母亲已经多日不能吃东西,重病正在吞噬顽强的母亲的生命。我们把月饼放在床前,却比任何时候都怀念母亲自制月饼的情形,那种艰辛岁月却满心飘香的幸福回味在我们的心头。

    月饼是母亲病床前的团圆。祈福,母亲平安度过这个中秋。守护母亲,守护团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