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霭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16052
本馆由[ ei~9d ]创建于2009年12月22日

深沉的怀念

发布时间:2011-02-23 17:13:51      发布人: ei~9d

深沉的怀念我的三外祖父廖霭庭

今年农历七月初二是三外祖父辞世九周年忌日,谨以此文献给远去的亲人,以表无尽的思念之情。

我的三外祖父廖霭庭生于清末光绪年间,是五姐弟中年龄最小享寿最长,度过了九十二个春秋的一位。三外祖父也是五姐弟中阅历最丰富、最有建树的一位。

 幼年时,他喜欢学习,善于接受新鲜事物,阅读《饮冰室全集》、《东方杂志》等书刊,萌生了实业救国的抱负。民国十一年,年仅十五岁的三外祖父和两位兄长,继承父业,经营商务,不到十年时间,用六千两白银资本额创建了廖氏企业——“裕丰昶”商号,其分支机构遍及八省市和印度加尔各答。极其精明的在广大农牧民生活必需品中创建名牌裕丰茶,誉满河湟。还在省内开办了两个牧场。在山陕商人独霸的西宁市场中,创出了一片新天地。一跃成为二班商人(实际没有头班)。

他为搞活青海商业流通,为打开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做出了贡献。即使在马步芳“德兴海”官僚资本的横征暴敛、强权侵诈中,在西宁大中商号几乎倒闭殆尽之时,裕丰昶总号还能在秋风苦雨中撑持到解放前夕。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奇迹般的生存发展之道已载入青海商业史册。三外祖父被誉为商界翘楚。

新中国成立后,三外祖父对不放一枪一炮就能解放很多城池的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希望,确信这个党一定能有安邦治国的良策,他希望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这位在西宁工商界中最大的企业主、牧主、房产主、地主用自己在商界的地位和影响,团结联系带动西宁工商业者爱国守法,发展经济。

解放初期,三外祖父带头踊跃购买胜利折实公债,捐献抗美援朝物资,集资兴办利民奶粉厂,发展地方工业,带头参加工商业公私合营、牧场公私合营。1954年青海省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后,他当了主任委员。1956年又担任青海省商业厅副厅长。在担任省政协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期间,如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见,积极向省委提议,推广“天生柳”改变生态的建议。

解放后,在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主义改造中,三外祖父经常讲他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及作法,帮助他的姐姐(我的外祖母)廖元贞打消思想顾虑,跟上形势“听共产相党的话,走社会主义的路”,成为西宁市工商界的带头人、当时妇女界知名人士。

三外祖父为人正直,当他看到基层有些不正之风后,速疾上书给省委提议“改进基层商业工作和农村干部工作作风”,积极参加和领导工商联会务工作,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为发挥工商联自身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专业培训,海外联谊等工作作出了贡献。为青海的稳定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昌盛尽了自己的力量。

三外祖父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他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省工商业联合会会长及名誉会长、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民主建国会青海省委员会主委及名誉主委。

三外祖父是位生意人,做生意赚钱是第一目的。君子谋财取之有道,他曾说:做买卖千家万家,发财的一家半家。

三外祖父数十年的经商生涯,履行着其先父的教诲,以“诚”待客、以“信”立世。一等品不用二等料,二等品不卖一等价。宁肯自己企业受损,也不更改承诺。

生意往来中,始终遵循着我有钱赚,也让对方得到好处,这次我沾了光,注意下次让对方沾点便宜,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济同行中与自己经常交往的困难户,或者遇到好生意时,让人家也做些, 互利互惠的信条。从而结识了一批省内外客户,与商号保持了长久的合作关系,结交了众多的友人。上至活佛、王公、千户、百户、大小掌柜,下至伙计、小商贩、农牧民。这种经营之道不仅为企业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子孙为人处事做出了榜样。 

三外祖父生活俭朴,严以律己。解放前人称“廖百万”,但吃饭简单,不讲究几菜几汤,大鱼大肉,粗茶淡饭,经常吃些青稞面。穿着朴素,只要能保暖御寒,出门时才改换行头,以应门面。出门也多为步行。在耄耋之年,外出步行,也拒绝别人搀扶,反对前呼后拥。 

一九五四年任青海省商业厅副厅长后,组织上考虑他住宅狭小,住地新民街离工作单位(古城台西)太远,在机关安排了一套较宽敞的住房。三外祖父为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而高兴,同时想到住在大机关中,亲戚朋友尤其农村亲戚来往不便而主动放弃,仍骑自行车上下班。

三外祖父反对过生日庆寿诞,在他古稀之年的生日那天,我经祖母允许,备了一份寿礼和弟弟前去贺寿,还是碰了一鼻子灰。第二天,收到老人写的便签:“对过生日,贺满月深你们是知道的,奈何我作乎!如果强加于我,则势给你们下不去,与你们心于我,有百害无一利,所以在不需要,以后也不需要。听我感激不霭庭百拜”。

三外祖父的言行影响了后代,“生日是母难日”我母亲同样拒绝儿女们给她贺生日。

“得失身外事,亲情最关心”。三外祖父姐弟五人,排行老五。他的二哥英年早逝,对襁褓中的侄儿格外钟爱,对寡居的嫂子十分敬重。一九五三年五月,其大姐病逝时他不在西宁,听说因急腹症丧失了救治机会,十分惋惜和悲伤;一九七三年冬他大哥病逝,就因为那个夜晚他不在床边而抱恨终生。他在催人泪下的悼词中曾说:

“荣枯浮沉多少,未曾一语失亲情,多次生离够伤神,那堪死别永无踪,寒窗静夜苦思君,梦魂依稀诉衷情……”

那是相依为命、魂牵梦绕的兄弟情。

三外祖父兄弟悲天悯人、扶弱济困,不论在事业发迹还是深陷困境,遇到贫病交加的乡邻友人,总要量其力之所能给与救助,给乡下亲戚送医送药,接他们进城看病,为湟中县捐款修水渠,为乡村筹资办教育。解放前,做好事都要偷偷进行,做了好事不留姓名。不能让标榜为大慈善家的省主席马步芳知晓,否则就有性命之忧。受过三外祖父恩泽的父老乡亲何止百人。

三外祖父心中装着大家,唯独没有自己,文革中他的工资已降到只能维持个人生存,为照顾他大哥和二侄媳妇(其夫流落海外)生活,将微薄的工资分作几份,每月按时送去。

在物资供应匮乏的那些年月中,又将组织上特殊供应的鱼油蛋等营养品分送给几位老人。那淡褐色椭圆形的大鹅蛋连我也曾品尝过。

三外祖父遵从中华民族的传统,对父母兄长的送葬一定是高台深埋。对自己的后事留下遗言,丧事简办,遗体火化,骨灰撒在祁连山上,不占用一寸耕地。

沧海桑田近百年,高风亮节度三朝。三外祖父经历了清末、民初,新中国三种不同社会的变革,也经历了解放后近半个世纪中曾经出现过的反复曲折,受过很多磨难。但他从不丧气,养成了“随遇而安”的秉性。视荣辱兴衰如云卷云舒。不管身任何职,总经理、老东家、董事长、省工商联主委、省商业厅副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不论身处何地,既是在“文革”下放劳动的八年中,被责令掏大粪、除茅厕,在北风呼叫的寒冬除过冻成冰棍的屎尿;在盛夏酷暑烧过锅炉,拉过一车又一车炭渣;在尖扎县黄河渡口住在一顶破帐篷内,孤独地看守渡筏……都能适时生存,坦然处之。他常讲,人生在世,有九九八十一个满坡爬行,必然要经过许多坎坷磨难,“随遇而安”很重要。当我们问起文革中那段不平常的岁月时,三外祖父很平静,风趣地说:“我奔波劳碌了大半生,能有闲情在黄河边看水涨潮落,岂不也是快事一件。我有空检点杏核交给中药店,这是有益的事,我不怕批评我资本家爱钱的本性没变。又说“世间原无皂白,但求无愧我心”;“心底上无风波,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躅处皆鱼跃鹰飞。”随即教导我们:“不管身处何种境遇,做事都要问心无愧,凡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就积极干;凡是不利于政府和人民的事,决不跟着做。”

老人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也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曾经历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大鸣大放、肃反、反右斗争、四清、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始终是爱国守法、坚持原则、为人正派、光明磊落。

这种品格不是任何强权所能树立、所能诋毁的。

三外祖父像傲霜的枫叶,屹立在夕阳垂暮的山峰,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后世子孙永远的怀念!

谨以三外祖父灵堂一副挽联作为短文的结尾: 

“承祖业兴工商  艰难创业达晋湘  鹏起祁连风九万

伟业融河汉    江流无弦低呜吟

历三朝逢盛世   报国建业有丰碑 信义孝娣颂八乡

仁德昭后人    青山不老高崖魂”              

           外孙女  春春   书于 2007年6月                            上传于2011年2月于北京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