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失独者试管龙凤胎的2015
从12月31日开始,连续6天,搜狐搜天下《明说吧》与搜狐《新闻当事人》栏目联合推出年终特别节目《六个孩子的2015》。今天播出的是《六旬失独者试管龙凤胎的2015:妈妈,不要变老》。
亲们,《明说吧》完整视频报道,请点击上方视频吧。
以下是文字报道稿:
2015年,嘉彬和嘉怡刚满5周岁,他们的妈妈却已经61岁了。
这对由失独母亲郭敏在56岁时生下的试管婴儿,一出生就成了新闻人物,刷新了北京地区生育年龄的上限。随着失独群体的被关注和二胎政策的放开,这对龙凤胎更成了媒体红人——年底这几个月,他们就要参加几个电视台的节目。
上电视可以为抚养这对双胞胎带来帮助——两个孩子的花费,仅靠郭敏一人微薄的退休金和打工收入,实在艰难。母子三人窝居昌平城中村不足10平米的出租屋,一条鱼分成四段吃一个月。媒体报道后,不断有失独家庭打电话要求领养郭敏的孩子。郭敏全都拒绝了:“没有这两个孩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
失独重生
10年前失去唯一的女儿,郭敏一夜白头,能想到的只有死。直到56岁高龄她才下定决心,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这对龙凤胎。
最初,她只打算要一个小女孩,让失去的大女儿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自己身边,但上天附送送了个小男孩给她。“妹妹是妈妈生的,我是老天爷给的。”哥哥嘉彬会这么给人介绍自己。
虽然已经有了孩子,郭敏仍然同情失独家庭,家里的电话几乎成了“热线”。2015年,到她出租屋小住的失独母亲就有好几个。她们有的是来看这对试管生下的双胞胎健不健康,了解情况,有的则是因为刚刚失独过于痛苦前来寻求安慰。
郭敏对“高科技”推崇备至,“我这两个孩子,又高又胖,还不得病。”从去年到今年,郭敏介绍了两三百个人去做试管婴儿,其中包括高龄失独母亲,但年龄越大,成功率越低,如今的花费也不比当年,幸运的郭敏依然是少数者。
失去女儿后的半年,郭敏朝思暮想,终于下定了决心:再生一个女儿——自然生产对50多岁的她已没有希望。绝望中,她看到一则新闻报道——60岁的日本妇女通过试管技术成功产子。
求子心切的她来到了一家收费高昂的私立医院。“一进医院我就跪在地上,给医生磕了三个头,我说刘博士求求你帮帮我,我孩子死了,我一定要个小女孩。没有女儿我就活不下去了。”
手术需要8万多元。郭敏不惜倾家荡产,年迈的母亲也借给了她3万元养老钱,郭敏终于凑够了手术费用。
经过身体调理,郭敏做了手术,第一次失败后,第二次。7月酷暑,郭敏专门在医院对面租了个小房间,带张小床、电扇搬进去,三餐从外面订,打针也请赤脚医生上门,10天不动不翻身,终于奇迹般怀上了双胞胎。
选择在养老的年龄重新养育儿女,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付出。
忙碌间隙郭敏自己吃饭
“穷养”
2013年后,郭敏的丈夫患脑梗倒下,不仅无法帮忙,退休工资也全部用作医药费。郭敏不得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
她有自己的一套“穷养”办法,比如,杜绝孩子吃零食,多吃面条比吃米饭养胃,但鸡蛋牛奶不能断。两个孩子都胃口奇好,偶尔改善生活做点五花肉,“他们抢着吃得一点不剩,我都吃不到。”郭敏还笑称,有些有钱人给孩子吃龙虾,反而生病住院。
尽管已经付出全部精力照顾两个孩子,61岁的郭敏显然在很多方面还顾不上。
2015年,是嘉彬和嘉仪转入正规幼儿园的第一年。他们的变化让郭敏不得不调整抚养目标。之前,郭敏自知能力有限,只希望孩子健康,将来读技校学门手艺就行,孩子1岁半到4岁也是在农民工学校上的幼儿园。
但进入新幼儿园的这一年,一直比哥哥轻的妹妹,体重竟然追上了哥哥。新幼儿园伙食好,一日三餐营养搭配,两个孩子每天很积极地去上幼儿园,说“妈妈,这个幼儿园是游乐场幼儿园。”
不但长得更好了,两个孩子回来也会指着桌子、凳子说英语了,还会从学校拿回小道具,在家里做实验。妹妹学了舞蹈,还考了本初级证书回来……
“还是要让他们上重点学校啊。”孩子的进步让郭敏也不得不更努力。明年8月,嘉彬嘉仪将要开始进入小学,郭敏也将踏上新的征程。
融入更为娇生惯养的群体,问题也随之而来。“妈妈,小朋友说我们是穷光蛋。”从新幼儿园回来第一天,嘉彬嘉仪就一起向妈妈反映,两人穿的衣服都是旧的,哥哥的裤子上甚至有补丁。“妈妈没有钱给你们买新衣服,下次有好心人送新衣服就给你们穿。”好在两个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听了妈妈的话后也不再执拗。
虽然生活在城乡结合部,贫富差距也显而易见。
从幼儿园走回出租屋的路上要花20分钟,这20分钟,是对嘉彬嘉仪的考验,更是对郭敏的考验。路边的各类小摊小贩显然已经很熟悉这对淘气的双胞胎,时刻警惕着他们搞破坏。
身高1米5只有80斤的郭敏,一手一个紧紧拉着两个孩子,一不留神,哥哥冲了出去,乱抓一把零食,被郭敏呵斥拽走。妹妹则被彩色的气球吸引了,哼哼了半天才放弃。
全班秋游兄妹俩也没去。一人90两人180,大人100,一共280元,会计出身的郭敏时刻算着账,“280太贵了,我一个人也带不了。”
郭敏害怕同时带两个孩子外出。单是幼儿园到家的一个十字路口,每次都要分两段经过,聚精会神不敢松懈,随着孩子劲儿越来越大,郭敏也越来越吃力。
在北京卫视做的测试里,两个孩子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放进一个沙盘。除了大大的房子,哥哥放了好几种交通工具,他渴望能坐地铁、坐火车,像同学们一样出去玩。
直到今年11月前,嘉彬和嘉仪还没有坐过地铁。
受邀去天津上电视节目是嘉彬和嘉仪第一次外出,第一次坐地铁、坐高铁。两个孩子都兴奋得不得了,高铁上的半小时,嘉彬的屁股没有挨过座,妹妹也跟着哥哥满车厢跑,看什么都好奇。
因为天津距离北京近,对方还专门派了一个年轻姑娘帮忙带哥哥,郭敏才决心带他们出去一次。之前有个外地电视台邀请她去,说现场可以捐赠一大笔钱,郭敏都拒绝了,因为她没有能力独自带两个孩子坐飞机外出。
这趟旅行,是两个5岁孩子的圆梦之旅,回来后,他们好像终于过了瘾,不再像之前那样时常喊着要坐地铁了。
不过他们还是会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还去上电视?”
两个孩子暖心的话让郭敏觉得一切都值
“妈妈,妈妈”
在北京卫视对龙凤胎做的同一心理测试里,妹妹嘉仪在沙盘了摆了好几栋房子,一人住一栋,摆放了几个人,但都是背对自己。育儿专家分析,这反映了孩子对独立空间和亲密交流的渴望。
每天从早忙到晚,等到宝贝睡下才开始熬夜做兼职会计工作,郭敏确实顾不上和孩子耐心交流。
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哥哥和妹妹争着和妈妈说话,妈妈大声呵斥息事宁人。一阵吵吵闹闹,根本听不清谁说了什么。而一旦哥哥撒娇地爬上妈妈的背,搂着脖子要说话时,就立刻被呵斥下去,“快下去快下去,我还有事。”
因自己要工作,也无力带孩子外出,周末,郭敏也只能让兄妹俩呆在家中,偶尔允许他们下楼和小伙伴玩玩,自己每隔一会就要下去检查。
几年来参加了各种电视节目,接到各种各样的育儿“建议”,比如要让孩子尽情奔跑、要倾听孩子说话,郭敏也只能听听。一个北京早教机构曾送她一年参与机会,她也从没有带兄妹俩去过。“我没有办法像年轻人那样带孩子。”
因为“任性”地选择了在养老的年龄再次生育孩子,郭敏也受到了质疑,“有些人说我是不是对不起孩子,给社会添麻烦?我努力自食其力,也教育孩子自食其力。我就是想有自己的孩子。”
二十年前郭敏从江西老家北上下海做会计,和女儿长期分离,直到2005年阴阳两隔,亏欠一生。虽然再婚且加入北京籍,郭敏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地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必须有自己的孩子,是她活下去的信念。
她有些后悔,早知道自己会下海,当年在江西就不会打掉后来怀上的小男孩了。那时候她还在一家小型国企上班,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很严。
如今,郭敏好像重活了一次,不顾周围人复杂的眼光,每天眼睛放光,干劲十足。她声称要再大干十年,把孩子养大,还希望能活到90,看孩子结婚生子。
“妈妈,妈妈。”孩子的叫声让郭敏的皱纹里满是笑容。他们偶尔冒出来的孩子话更让郭敏感动不已。
给小女孩洗脚的时候,嘉仪说,“妈妈,我长大了也给你洗脚脚,洗澡澡。”哥哥也抢着说,“妈妈,我长大挣钱给你买好多好吃的。”
看到妈妈有白头发,哥哥说,妈妈我不让你老,一边把碗里的饭给郭敏嘴里塞。郭敏说,“你快把自己的饭吃完妈妈就不老了。”
郭敏最后怕的一次,是哥哥撞破了头,缝了好几针。连夜带着哥哥打破伤风,打车跑了好几家医院。回来的路上,哥哥突然说:“妈妈,谢谢你救了我的命。”跟随一旁的妹妹则小声说:“哥哥流血了,妹妹吓死了。”
二孩政策放开,有关孩子的话题成了今年热点。年底,郭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媒体邀约,参加媒体活动也成为她储备抚养能量的一部分。明年,等兄妹俩上小学了,她打算不再让他们上镜,希望他们也能做正常的小学生,融入其他孩子中去。
《新闻当事人》栏目主编:王辰 文章作者:张亚利
《明说吧》节目主编:刘楠 编导:谢雨馨 摄像:杨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