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独调查1
韩生学,湖南怀化卫计委副调研员。自幼喜欢写作,计划生育工作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先后创作了《创造生命的奇迹》、《中国媒婆众生相》、《女孩,你别哭》等作品。
“我们不需要怜悯,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同情和理解……”
——代题记
引子
2015年5月5日,上午九时,北京知春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办公楼前,一曲由呼唤亲情、劝导游子的《常回家看看》改编而来的《“失独”者之歌》突然响起——
“失独”老人,命运悲惨,孩子没了,谁来家看看,日夜抱着一丝幻想,希望国家能帮我度过残年。心中的孤独,有谁能理解,身上的病痛无钱住院。谁来家看看,来家看看?哪怕轻轻安慰几句嘘寒问问暖。只生一个孩子,为国家做多大贡献啊!孩子没有了,国家千万别视而不见……
歌声在人群里流淌,泪水在眸子里涌动,悲情在空气中弥漫。歌者哭了,路人哭了,前来采访的记者哭了,维持秩序的警察也哭了。这是怎样一个群体?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什么聚集在这里?为何如此悲悯?
循着悲苦的歌声,我走进了他们中间。从头戴的白色小帽、分省打出的各色旗子以及含泪的诉说中,我很快知晓,他们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如今因孩子的意外夭折失去独生子女的“失独”老人。
据有关资料反映,“失独”现象出现在本世纪初,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增多。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及其他有关资料做过统计,目前我国有“失独”家庭一百万,且以每年7.6万的数量持续增加。
这些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面临生活照料、大病医治、养老保障、精神慰藉、后嗣传承、丧葬善后等各种困难。虽然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怀、关爱“失独”家庭的政策和措施,但还远远不够。于是,这些老人们走到了一起,自发组织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国家卫计委门前,开展他们自己定义的“柔性陈情”活动。
据组织者透露,本次“陈情”从2014年12月开始筹备,历经五个多月终于成行。参与本次活动的“失独”父母有近千人,来自全国二十六个省、区、市。这次他们带来了由2693人签名的《给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的信》和由1753人签名的《全国部分“失独”者“5-5”诉求》。诉求提出,一是为“失独”家庭准确定位正名,不能将他们视为一般的困难家庭;二是要求政府承担赡养人责任,三是逐级设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失独”管理机构,让这些“失独”家庭有一个真正的“娘家”……
我采访了几位“陈情”人员,用心聆听他们含着泪水的诉说——
她,来自重庆,今年五十二岁,网名叫“向往天堂”。她说:“参与这样的活动,心里十分难受。这么一大群年过半百的老人聚在一起,目的只是想让整个社会再次聆听我们的呼声。我们真的非常爱国,也都是遵纪守法的公民,当年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只生一个孩子,现在却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无人赡养的问题。有的家庭,因为‘失独’而返贫,正常的生活状态被打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有的老人,因为‘失独’,生病无人护理,手术无人签字;有的老人,因为‘失独’,没有担保人,就连养老院都无法入住。因为失去了唯一的法定赡养人,导致许多法定的义务无人承担。我们真的不怕死,因为那是瞬间的事,我们害怕的是没有尊严地活着。”
他,来自山东日照,网名叫“孤独无助”。他说:“在失去了唯一的女儿的那一刻,我便失去了所有的幸福和快乐。此后的日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特别是在中国人绵延几千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失去孩子让我们感到死后没脸见列祖列宗,活着无颜见亲朋好友。我们会一天天地老去,未来的日子里,谁来嘘寒问暖?谁来养老送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生命的传承、血脉的传承、基因的传承、文化的传承、财产的传承……”
他,来自湖南怀化,网名叫“贺德”,昔日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他告诉我,大学一毕业,他就分配在乡镇工作,之后担任该镇计生办主任,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计生功臣。通过他做工作,落实节育手术至少在一千例以上,减少人口出生至少在五百人以上,其创立的“三无工作法”(无政策外生育、无大月份引产、无违法行政)更是在全市推广。他因此多次被评为省、市、县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并被所在市的市委、市政府记功表彰。然而,他“失独”了,女儿在用热水器洗澡时煤气中毒身亡。“我的痛比其他‘失独’者更痛,因为有痛说不出。自己搞了几十年计划生育,别人不骂你咎由自取就算好了。当年自己做计划生育工作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计划生育利国利民利家’,写得最多的一条标语就是‘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可如今,我却没有了底气。”
他们一个个说得涕泪横流,我更听得泪眼婆娑。这是一个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群体啊,怎么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他们太需要有人去为他们排解痛苦、抚慰伤口:反映渴求、诠释困惑、送去慰藉、给予扶助了。而我,作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一名纪实文学领域的写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听一听他们的呼声,理一理他们的诉求,访一访他们的生活,问一问他们的疾苦,尽我所能去为他们鼓与呼。
于是,我走遍大江南北,走进了一个个悲伤的家庭,与他们面对面、心连心。终于,我触摸到了那欲说还痛的“失独”之因,体味到了那沁入灵魂的“失独”之痛,感受到了那殃及家国的“失独”之殇,感知到了那动人心魄的自救之路,领略到了那正在路上的关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