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王振山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71483842
本馆由[ 诗礼人家]创建于2016年04月26日

我的记忆——王振山自述

发布时间:2016-04-26 18:29:21      发布人: 诗礼人家

前言

王振山先生是我的大姐夫,生长在我的家乡南羊羔村。1972年中学毕业后,他先后当过民兵连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等,是村史中担任此“主官”最长的村官。在工作中,他待人真诚,处事公道,很受家乡村民的喜爱;目前六十有二的他仍然担任着村长一职。

振山先生虽一介村夫,但他喜爱读书,擅长书法,熟知节气、精通农耕、无论从那个角度讲都算是有知识农民。

去年底,从病痛中康复的他萌生了写“回忆”的想法,在家人的鼓励下,他以手机“微信”为介质和平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基本上是每天写一点,今天这里刊发的是第一部分,我为之取名为《记忆》。

在这个“自传”作品中,一些提法和句式还是带有时代印迹的,文中尽管错字、白字不少,但通篇浸透着一个字“真”,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很有意义的。

                   牛义顺       2015年3月25日于北京

 

我出生在1953年,我的记忆是从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开始的。当时全村的编制是:一个村分为三个连,一个连约五百口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个大食堂,吃饭时排队领饭。五百口人拥在一起,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劳动场面也十分壮观,几百个劳力具在一起深翻土地,红旗招展、热火朝天,中午大食堂送饭,群众情绪十分高涨,口号是:鼓足干劲、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当时国家、集体、个人、家庭都很穷,加上极“左”思潮、浮夸风,好景不长,大食堂倒闭。当时流传的顺口溜:毛主席万岁、吃饭站队。形容当时的干部:支书见支书胖得像头猪,队长见队长摸的肚皮撑的慌,社员见社员手里没有钱。

 

话说到五九年末六零年初,大食堂解体划为小食堂, 一个生产队为一个食堂,人口约一百五十人以上,因苏联逼债(当时公开的理由——编者注),浮夸风极“左”思潮影响,在加上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极低,国民经济严重崩溃,小食堂成立不久也是无粮可吃,仅能煮点红薯、红萝卜和高粱面粥来充饥,(即使这样)还得按份量供给,饿的老人走不动,小孩靠墙根,成年人浮肿病,当时有一首民谣:

麦梢黄散食堂,

散了食堂破饥慌,

不散食堂操他娘。

食堂解体后,放了四十五天“卫星”,群众靠吃糠咽菜、花生壳、棉籽饼、榆林皮、等来充饥。但仍然受着饥饿的折磨,曾记的俺王家近同族十几口人,因饥饿营养不良,在一个月内死亡四口人。那时的干部不贪污,只是晚上待夜深人靜时,找一个阴暗的角落偷着吃,那时老百姓也有个顺囗溜:

一天吃一两

饿不死大队长,

一天吃一钱

饿不死保管员,

社员見社员

吃亏的就是咱,

早晚也得完!

从此成大食堂饭一去不复返了。

 

1958年我家已七口人,当时是个大家庭,有爷爷、奶奶、父母亲、姐姐、我和弟弟,那时奶奶年仅四十来岁,记忆中在家操持家务,纺花帜布缝补浆洗样样能干,又具备聪明伶俐、节俭勤奋、办事果断的才能,执掌着家里的大权,受到亲戚邻居的赞誉。

在那个时期,奶奶在家照顾我们仨个姐弟,食堂开饭时刻,奶奶总是把座位给我们安排好,提前打来饭菜,供我们分享,只怕我们三个受委屈,别的家庭的儿童是享受不了这个待遇的。到了60年,我家已经是八口人(妹妹59年出生),家里人多吃得就多,加上食堂放“卫星”,更是雪上加霜,常常是饥饿难忍,无粮下锅。在那时爷爷大显身手,他打柳条编箩筐,打白腊条编箩筐,在集市上买个钱让亲戚给偷籴点粮食,家里配点糠菜等一些食物,来维持生活,(就这样)我们熬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曾记得有一次一块红薯给弟弟相爭,想起来真是可笑。

今生我怀念爷爷奶奶,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支撑着一个家,二位老人吃苦了,受累了,我祝福两位老人在天堂幸福快乐!

 

在“浮夸风”反“右”运动中,支书申国军(村里一位抗战时的老共产党员)丟官,在那个年代领导干部说大话、空话、假话是家常便饭,鼓吹粮食亩产一万斤,红薯亩产十万斤,上级领导检查食堂,弄虚作假、把空缸搞成满缸,本來仓库无粮,造假成粮食滿仓,浮夸风是普天盖地,当时流传的顺口溜:

村哄乡、乡哄县、

一直哄到国务院。

这种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瞎指挥(害人不浅)。

 在当时,只要说一句饥、饿没粮食吃,就会被打成右派,成千上万的人因说真话被打成右派,这都是极“左”路线给国家、人民造成极大的伤害。老支书申国军,没文化、大老粗,就是因为说实话罢了他的官。一次在磁县受训,期间领导让老申发言,身为大老粗申支书早已按奈不住心头的怒火,说出了大实话:“让我说我说:我说!解放前我爷种地把我爹养大,我爹种地把我养大,現在我当支书了,把俺爹饿死了,我说这历历不如历历(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编者注)。”他的这番话激怒了领导,当场进行批斗,用竹扫箒朝他身上抽,扫他的暮气,最后罢了他的官。

朱林生是我们南羊羔村人,他建国前期入党,后参加革命工作,他任三县并一县时的纪委书记,他工作认真,为人正直,受到领导的重用。他(朱林生)不摆官架得,以身作则,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他真的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在那最艰苦的年代,老百姓到了没有食物可吃的地步,身为领导干部的朱林生,带头尝试棉花壳磨成粉充饥,结果造成肠梗阻,在北京两次手术治疗未成功,死亡时年才四十来岁。领导和群众为他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为他开了追悼大会,号召全县干部群众向他学习,这都是浮夸风和极“左”路线造成的恶果!让他的远大理想变成了泡影,他的前途和未来已付之东流,他的父母因此失去了幸福,他的妻子失去了终身伴侣,(其妻二十天前才去世,享年九十二岁)他有四个儿子,从此失去了美好的前途和未来,许多好心人对他的死悲痛惋惜可惜!

1958年是大炼钢铁的年代,那时我很年幼,只记的当时热闹非凡的场景,建国初期国家物资极其匮乏,旧中国连战的创伤还末痊愈,紧接着五零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朝鲜战争刚刚结束,当时是非常时期,国内外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帝修反”相互勾结,将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久经善战的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加强战备,巩固国防,准备打仗”的号召。加強武器装备,没有钢铁怎么办,于是党中央提出:动员全党,发动全民大打一场钢铁的人民战,把全国老百姓家的零散铁收集起来,老百姓积极响应,几天就把家里的零散铁全部无偿捐给国家,铁的种类:铁锅铁铲、铁锁、铁丁、铁勺、门鼻子,柜鼻子,统统无偿献出。当时我们村是中心村,是冶炼基地,把周边村捐献的铁,犁用车拉、人担、人抬,全部集中到冶炼基地,上级从外地调来冶炼小烘炉,总有二百余台,一夜间搭起了帐篷,蹲放整齐小烘炉,开始冶炼,风箱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炼成的铁水钢花四起,简直成了钢花的海洋,把一炉炉铁水化成块铁,工人们日夜奋战,大干一个月,胜利完成了任务,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炼钢铁以胜利而告终。

〈六〉

在六十年代计划经济的年代,也是需要各种票证的年代。当时国家经济贫穷落后,物资特别匮乏,生活及吃、穿、用物资都要按计划凭票购买,即:吃饭用粮票、穿衣买布用布票、(当时一年每人一丈七尺三寸布票指标)。冬季,取暖买煤要用煤票,吃糖要用糖票(妇女坐月子可增加二斤红糖票)。点灯熬油要用煤油票,吃盐要用盐票,就连火柴也要按户头发票购买,如果想买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更是难上加难!所有生产生活物品没有不凭票可以购买的。

在当时吃饭是个大问题,再一个大问题煤炭严重短缺,靠上级按计划发的煤票购煤,冬天取暖是远远不够的,做饭还要靠拾柴来解决。我曾经有过拾柴的经历,搂树叶、铲茅草、拾麦茬、刨茅草根、捡过花根豆茬、拾过雁屎牛粪,这一切都可作为平时做饭的柴禾。

在当时,三间屋要用一个滿间大盘上炕,冬天取暖时带上一口通往炕洞的大锅,一顿饭下来要烧掉一车树叶茅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家都在努力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在当时盖被穿衣也是大问题,光靠发的布票满足不了盖被穿衣,靠自己拾点烂红花(棉花收获后遗留在残株上的棉花毛毛——编者注)和生产队一年到头分给2斤棉花,自已加工纺线织布加工成粗布,由此来解决盖被穿衣。所以过去穿的衣服都是补丁落补丁,一件衣服多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盖的被子年久了也舍不得换新的,滿间大坑几个子女合盖一条被子过冬。当时的穿戴男女老少都是粗布衣,用今天的眼光,当时年轻的小伙子穿戴像个小老头,年轻的姑娘穿戴像个老太太,这就是当时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实际生活中要比我写的困难的多。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七)

童年的学步车和玩具,记忆中我童年的学步车就是爷爷用六根木条加三个木头圆轱辘钉在一起制成的。这个精心设计制作的学步车,让我们姊妹四个学会了走路,从此使我们迈向了美好的世界,分享着阳光雨露的滋润。这个学步车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如果留心把它保存下来,现在有“资格”进儿童玩具收藏博物馆。

记忆中我们童年的唯一玩具,就是奶奶从牛家货郎店铺(我父亲牛孟臣开的杂货店——编者注)买的拨郎鼓和手搖铃。到了少年时期,当时玩的玩具:打皮牛(即今天的陀螺——编者注)、蹦琉璃弹(玻璃珠——编者注)、扔泡钉(一块铁饼——编者注)、推铁环等,这些玩具尽管简陋,但是玩的也特别开心。要与现在的儿童玩具相比较,那真是天地差别。

过去就是有钱买也未必能买得到,当时那个枯燥乏味的年代,市场上根本就没有,怎能与现在的儿童玩具相比,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现在的儿童玩具商场品种繁多,高科技的智能产品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到处都是儿童世界,儿童玩乐的海洋!現在城市儿童家中存放的玩具堆积成山,让小朋友尽情的玩耍,尽情的享受着快乐生活,如今的儿童真是幸福外孙走姥姥家——幸福到家了!

现在有钱的人家多了,父母也真舍得花钱给儿童买玩具,所以买了一件又一件,买了一台又一台,直至家里堆积成山,别的咱别说,就俺孙子王浩森的玩具就能用车拉。我说玩具多了也是一种浪费,并不是玩具越多越能开发儿童的智力,希望家长多给儿童买点儿童读物,从小培养孩子一种爱好,学一种才艺,让孩子养成一个爱学习的好习惯。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上下图,农村的学步车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八)

我的第一任老师叫张梦林。在七岁那年我已到了上学的年龄,在那个年代,社会家庭都很贫困,对学习文化的重要还很淡薄,多是只顾眼前利益,以至于好多学龄儿童沒有上学。

当时我也是没上学的孩子之一,父亲买了几只羊,我就当起了羊倌,与我们生产队的小伙伴们一起放羊。在此期间伙伴们每天早出晚归,打着响亮的羊鞭,赶着洁白的羊群,无不自由自在。这羊一放就是三年过去了,也有不少收获,由原来的几只羊已生长成十几只,还卖了几只羊给家里增加收入。

转眼间我十岁了,那年还没有入学。当时在我队落户的张梦林老师,住房离我家很近,两家关系相处不错,于是他就动员父母让我上学,我也从此告别了牧羊的生活,走进了神圣的学堂,迈向了上学之路。

我入学就没上一年级,直接进入了二年级张老师教的班级。张老师上过私塾,读过“五经”“四书”,谈古论今面面俱到他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知识也非常渊博,教书经验也特别丰富。当学生在课堂上疲倦时他就给同学们讲故事,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都愿意听他讲课,他教的班级在学区同年级考试的成绩名列前茅。张老师教了我们四年,在张老师的关照下,我认真学习,成绩进入了排行榜,并且还担任了班长职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受到张老师的好评。

张老师有一手好毛笔字,每逢春节和婚丧嫁娶,他总是挥毫泼墨,为乡亲们义务服务,受到街坊邻居的爱戴。张老师总是教育学生从小要认真读书,将来报效祖国,他总是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壮不努力、到老图伤悲”、“两耳不闻窗外亊,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也常宣讲“读书做官论”,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一些名人格言,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张老师为我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也非常怀念这位老师。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九)

我的第二任老师叫岳凤珍。岳老师是我村六十年代初期第一位女高中生,从小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环境,父亲早年去世,自幼与母亲和姥爷相依为命。

岳老师是在苦日子里泡大的,因此从小就养成了刚强的性格和独立自尊、艰苦朴素的作风。她自食其力,从小上学品学兼优,努力上进,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县最高学府——临漳中学,当时学校的女中学生人数特别少,她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也是当时临漳中学出类拔萃的人才。

还是因为家庭贫困,岳老师读完高中就回乡当了一名乡村女教师,而且在教育战线一干就是几十年,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岳老师她有一副美丽的容颜,她知书达理温柔善良,她德才兼备才华横溢,是全县教育战线有名的“女强人”,。她写有一手好钢笔字,字体刚劲有力、工整大方,在我的记忆中她的笔法有气吞山河一般的之势,她提起笔来写的既快又好,笔风能与男子比高低,有全县教育战线女子第一笔的称号!

岳老师有音乐天赋,自幼酷爱音乐,嗓音清脆甜蜜优雅动听,具有相当的表演才能。她上台表演的《老两口学毛选》活灵活现,曾受到覌众的拍手称赞,她的节目还被选中参加全县文艺表演赛,荣获特等奖。

岳老师能歌善舞,兼任着全校的音乐舞蹈教学,在那个年代她教会了好多首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曲,虽然四五十年过去了,但我仍然能唱上几首。我对岳老师的点评是:她美丽的相貌能可比当今明星范冰冰,她嘹亮美妙的嗓音可比著名歌坛明星宋祖英,她是我县教育战线难得的优秀人才。

岳老师为人师表专心致志地教书育人,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关注,她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她对学生严格要求,讲课耐心细致,有时讲课和风细雨,有时讲起来激情四射,同学们都会认真听她讲课。从岳老师那里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端正了学习态度,激发了学习热情,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岳老师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只有丰富的知识和渊博的学问,将来才能充实和强大自己,才能受益一生,才能实現自己的梦想!

在岳老师的关照下,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算得上优秀。

岳老师教育我们也是很严格的。我现在仍然记得违犯学生纪律的一件来。有一年,成安县高陵府村发掘出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墓,墓主为清朝高官——八府巡案陈大人,据说挖掘出土后尸体完好无缺。出于好奇,身为班长的我伙同几个同学前去观看,回校时迟到了,就此岳老师对我进行了一次严厉的批评,并且在全班作了深刻检查,使我接受了一次深刻教训。

后来由于岳老师教学出色和才艺出众,获得了领导的提拔重用,被县教育局提升到县城重点学校——实验学校任校长职务。

岳老师退休了,但年过古稀的她仍然保持着当年的美丽,被称为是吃了唐僧肉的女人——长生不老。岳老师淳朴善良、善解人意,在荣誉面前赞扬声中,她始终坚持不张扬、不显摆,始终坚持谦虚谨慎充满自信的作风。去年在我治病期间,她多次打听访问病况,并且专程到家看望,耐心的劝导和鼓励我要战胜疾病让我很受感动!

我爱我的老师,岳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上图,岳老师近照,下图岳老师和爱人老崔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在我的记忆中,岳老师的衣着打扮是非常传统的,她不赶潮流、不撵时髦、不追时尚,已形成她一生的独特风格。她一生节俭朴素,不穿名牌,从来不佩戴金银首饰,但仍然表現出富贵大气。

我曾经和岳老师同台演出。在六十年代中后期,是全国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村村成立文艺团体,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雷锋事迹及好人好事。岳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编排了不少文艺节目,内容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形象富有时代特色,老百姓喜闻乐见。

岳老师编排的第一部剧《老两口学毛选》大致是这样的:杨老师饰老头子,岳老师饰老婆子,当时岳老师才二十多岁,她的声音宏亮、优雅动听,表演的人物形象逼真,她的表演声情并茂把人物表现的淋淋尽致,并且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受到广大覌众的喜爱。

岳老师编排的第二部剧是《朝阳沟选场》,岳老师扮演银环。第三部剧:《破除迷信》、杨老师扮演神婆,第四部剧,约朝逊》打败美帝野心狼,第五部剧:《又是农民又是兵》,第六部剧是《送子参军》。

在《送子参军》中岳老师扮演母亲,马老师扮演哥哥,我扮演弟弟三喜,我曾记得我的一段唱词是:“三喜今年我一十三,在校上学把书念,今年征兵已开始,动员哥哥把军参,母送子来妻送郎,弟弟再把哥送上”,

白:“妈妈我放学回来了,今年征兵开始了,你应响应国家号召,让哥哥报名应征!”

妈妈白:“你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了”。

……

我对岳老师的评价是多才多艺,任劳任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祝福她的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一九六五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伟大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时间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掀起“学雷锋见行动,做好事不图名”的热潮,当时在我们学校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层出不穷,校园里旧貌换新颜,到处层現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我已进入小学五年级,班主任仍然是岳老师,在岳老师的提倡下,我们班成立了学雷锋活动小组,定为每星期六下午为烈军属五保户,担水扫院子。每逢周末,岳老师总是亲自带队,参加这一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女同学负责打扫卫生,把屋内院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男同学负责担水抬水,把水缸灌的满满的,在六十年代,农户吃水用水都很困难,都是从离家很远的大口井担水,大口井的直径足有五尺左右,井口大看起来就眼晕害怕,何况一桶水还得从四五米深的井里拔出来,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是晴天夏日还好些,如果遇上雨天冬天和雪天,那就麻烦了。

当时道路泥泞冰天雪地,挑一担水一不小心就会被摔倒,这是祖祖辈辈的吃水方式,与現在的自来水真是天地差别!但老师总是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亲临现场指导我们拔水挑水,耐心说服我们要注意安全,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这就是雷锋精神大发扬,这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私的奉献。这一活动我们班坚持了二年之久,直至文化革命开始,身为一位女教师,家务事烦多,她自愿牺牲自己的节假日,为烈军属五保户无偿服务,曾经受到干部群众学习领导的赞扬,全村有二十多户军烈属五保户,一?(半天)下来,我们师生累得疲惫不堪,但是我们共同感觉苦中无悔,累中无怨,累中有喜,苦中有甜,同学们共同认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学生时代就那么天真浪漫,活泼幼稚。在岳师的谆谆教诲下,从小我们养成了爱学习、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品德。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十〉

我们村的大事记。

六十年代初期,申支书因"右"被罢官,由朱某接替南羊羔村支部书记一职,当时朱年富力强,又有文化、能说会道,曾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和支持,也算是众望所归。

担起了南羊羔村的支书一职,给了朱书记斩露头角施展领导才能的好机会。上任后他工作积极,认真执行党的政策,热心为群众服务,带领群众努力改变生产条件,挖井修渠一时间生产热火朝天,群众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曾经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但好景不长,由于其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顾群众影响,粘上了吃喝之风,在此期间他还与老婆离婚,瞄上了一个大辫子高中生,并娶这位年轻漂亮的美女为妻。霎时间风云四起,闹的全村沸沸扬扬,他时运不正,运气不佳,就在此时赶上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四清运动",当时我们村只是经过粗线条“四清”,对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还没有进行整顿,据听说当时"四清运动"上级下派好多住村工作组,整得农村干部也很凶的,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被罢官免职,贪占集体的财物及吃喝要如数兑现,有的地方还逼出人命来。就在粗线条“四清”中,群众对朱支书反映很大,领导对他也有了看法,说他有吃喝风气,个人作风也有问题,严重脱离群众,最后被免职!

朱支书从上任到免职干了四五年之久,事后换上了李树华为支书。当时有个顺口溜:“年年有一冬,冬冬要整风,群众提意見,干部不敢吭!”作为一个村官,现在我深有体会,最不好干的是农村干部,工作量大、待遇低不说,工作惹人是个大事!村官的工作性质就是直接与老百姓面对面接触,你的一言一行老百姓看的非常清楚,上级部置的所有工作全靠你完成,加上农村家族派性,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一不注意就惹人,你为他办好事,他事后就忘,你如果得罪了他,他能记你一辈子!真是“能管一军,不管一村”。事实证明农村干部真的不好当,绝大部分农村干部下场都不好!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十一〉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我村的大事记。

六三年水灾过后,迎来了六四年、六五年农业连年丰收,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家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农业生产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努力改变生产条件打水井,挖水渠兴修水利,“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逐步改善人民生活,让群众吃的饱、穿的暖,农业生产形势一派大好,在这大好形势下,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霎时间祖国大地,各行各业風起雲涌,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层出不穷,做好事不留名,人人爭当无名英雄!

当时农业生产搞得热火朝天、热气腾腾、到处层現出丰收的景象。就是在这个年代,我村实现了在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党和政府的承诺:再过三至五年农村要实现电灯电话。灯头朝下,成为了现实,从此结束了照明靠油灯丶吃粮人推磨的苦难历史,我们祖祖辈辈的期盼和梦想得到了实现。电灯电话这件事,体现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社会主义好!

曾记的通电时的场景,全村人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来庆祝这一美好的日子,社员们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同学们纵情高歌,歌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曾记得我家安装上电灯的时刻,我彻夜无眠,望着灿烂光芒的电灯泡!我们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欣然命笔,歌颂我们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歌唱伟大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十二)

一九六六年毛主席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当时全国各行各业正满怀信心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也是前所未有的空前高涨。

 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普天盖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到处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大旗。在全国多地出现了工厂停工,学生停课,农民不下地劳动的场面,全国上下批判资产阶级,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农村的生产队长也没放过。当时官员全部被罢了官,开他们的批斗会,要他们人人过关!此外还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等,当时浩浩荡荡的游行示威大军遍布全国各地,刹时间整个中国乌云密布、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最终是“群众斗干部”,“群众斗群众”,不少地方还出现了武斗和打砸抢局面,各行各业良好的生产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大建设再次陷入底谷。

当时中央成立了文革小组,层层成立文革委员会,我村也成立了文革委员会,有三位文革干将担任文革主任,担任着南羊羔村的批判斗争重任,我村支书李树华首先被罢官揪出来,开展批判斗争大会,同时我村崔、李、韩等一些村内领导也受到批判,并且戴上高帽子游街示众,(高帽子是由四米长的小竹杆绑扎而成,糊上白纸,写上XXX走资派字样),到后来发展成爬街、游街示众,当权派戴着高帽子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爬街,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高呼口号!“打倒XXX走资派,再踏上一支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誓死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产阶级专政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等等一系列口号,当时是三天两头举行一次批斗大会和游街示众行动,真是热闹非凡,好大的一个村,让当权派爬街游斗,不论好路孬路、不管砖头瓦渣,一次下来就被搞的遍体鳞伤,甚至面目全非。后来我发现干部们学“乖”了,只要爬街示众,被游斗者不论是冬天还是炎热的夏日,他们都会穿上一条厚厚的棉裤来抵挡爬街带来的伤痛!

许多批斗会都是胡闹,有些群众上台批斗,纯属泄私愤、图报复,有的就是恶意造谣诽谤,在那个年代干部敢怒不敢言,你敢说一个“不”字,就说你不老实认罪,造反派还要用脚踢你,用拳头打你,让你低头认罪,当时就那么残忍!如果当时能记录下来,场景比我讲的还要残酷。

我曾记得造反派上台批斗的第一段话是:“天下者是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哪个年代!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记 忆(二) - 牛老三 - 牛义顺的博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真实的故事,有情有义!


    写信时间:2016/04/26 2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