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老圃赵树理
(2004-03-30 04:26:09)
赵树理在扶持青年作家方面特别认真。有许多青年作家的成名与赵树理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如陈登科、刘真的成名作就都是经过赵树理的精心修改的。
陈登科的《活人塘》
1950年新创刊的大众刊物《说说唱唱》,老舍是主编,李伯钊(杨尚昆夫人)和赵树理是副主编。实际负责的是赵树理。编辑部主任是赵树理的老友苗培时。有一天苗培时把一个编辑同志准备退的稿件拿起来随意翻翻,那篇小说的字写得很差,错别字也不少,稿纸也曾水洇了皱皱巴巴的,有好多字模模糊糊很难辨认。(后来才知道因作者陈登科是记者,他到淮海战役前线去采访,他所写的《替死》的稿件就带在他身上所挎的挎包里,因为翻了车,连人带稿子一起掉进河水里,那稿子经过水淹,所以许多字洇得模糊不清了)编辑部有人说此稿经过水洇,字迹模糊,又有很多不像字的字,没法子看下去,所以只好放弃。可是苗培时随意看了几页,认为那文字那语言那生活气息都是不错的,退了太可惜了。加之作者还给赵树理写有信。马马虎虎退了稿,人家会对赵树理有意见的。因而苗培时下了决心要把此稿看下去。许多字很难辨认,必须像猜谜语一样揣摸上下句的文意,猜它是什么字,他也硬着头皮猜下去。苗培时觉得此稿字虽难认,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小说中的人物也写得活灵活现。苗培时费了两天时间终于把这部中篇小说看完了,认为确实是一篇好小说。他也没埋怨编辑不该草草退稿,因为此稿给了谁看也会犯头疼看不下去
的。苗培时特别高兴,立刻把这篇题为《替死》的小说推荐给副主编赵树理,并且跟赵树理说:“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错别字不少。稿件让水给洇了,看起来很费劲儿,希望你能硬着头皮看下去,你会满意的。”赵树理说:“试试看吧”。赵树理看《替死》看得很认真,竟然在一个晚上一口气把一部中篇小说读完,次日对苗培时说:“苗公你说的不错,《替死》确实是一部好作品,只看得几页,我就放不下了,一口气把它看完了。”苗培时说:“那就发吧。”“当然要发。不过我还想让更多的人看看。”为了让其他人看时看得容易些,赵树理把《替死》又看了一遍,他一边看,一边把水洇了的模糊不清的字写清,一边改正文中的错别字,一边对小说一字一句地加以加工润色。并且将作品的题目改为《活人塘》。赵树理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把《活人塘》修改完毕,就把稿子送给田间看,又送给康濯看。赵树理对他们说:“好小说。但你们要耐心地看下去会看出味道来的。”当康濯把这部小说看完以后,对赵树理说:“我不仅看出了《活人塘》的味道,更看出了老赵你扶持青年作家的味道。你是帮助青年作家的好榜样啊!”赵树理又把《活人塘》过一遍,并为作品中的4个人物每人写一首赞诗,与《活人塘》一起发表在1950年第10期和第11期的《说说唱唱》。《活人塘》一发表,赢得一片赞许声。此后赵树理就向中国作协建议调陈登科到文学研究所学习。几年之后,陈登科佳作连篇,成了中国著名作家,后来就当了安徽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还当了全国人大代表并且当选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陈登科是上个世纪中国文坛的大红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是与赵树理、苗培时的扶持分不开的。
刘真的《春大姐》
女作家刘真打1943年看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起,就爱上了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每发表一篇新作,刘真啥事也可以误,决不会误了看赵的新作。从1943年到1953年10年间,刘真一直是赵树理的忠实读者。刘真原本只想做赵树理作品的忠实读者,没想到她也会见到赵树理,更没想到她的文学创作会得到赵树理的帮助。那时刘真正写她的小说《春大姐》。作品中也写了一个媒婆,却怎么也没法把她写好。刘真先请《人民文学》主编严文井看了她的《春大姐》,严文井说《春大姐》是个好作品,但有一个缺陷,作品中的那个媒婆没写好,写得也不像。刘真说这个媒婆她已经改写了好几遍、实在没办法了。严文井就建议刘真去找赵树理。赵树理连夜把《春大姐》看过了,就把刘真找来,说:“文井的意见是对的,作品果然是好作品,可惜没有把那个媒婆写好,因为你给她的标签是媒婆,但在我们看来她却怎么看怎么不像个媒婆。这样吧,我把农村里一般媒婆主要特点给你提供几点,供你参考,你再把有关媒婆的章节修改修改。第一,多数媒婆的特点是能说会道,花言巧语,会把丑的说得很美,会把方的说成圆的,并且说得活灵活现,让你感觉到她说的全是真的;第二……”赵树理还把农村里媒婆的故事讲了许多,说得刘真感觉到真的有那么个油腔滑调的媒婆坐在她的面前。她感到这一次她可以把媒婆写好了。但刘真回去连夜修改有关媒婆的章节,改后看看,那媒婆似乎像个媒婆了,但并不像赵树理说的那么活灵活现。刘真忙着再改写一遍以后看,还是不好;又改一遍看看,却是越改越不像个媒婆了。刘真只好又去找赵树理,赵树理看后直摇头,并且指出没写好的问题在哪里,又仔细地把媒婆的形象给她描绘一番。刘真就回去再改。但她又改了几遍,以为好了许多,送给严文井看看,严文井仍说不行。刘真只好再见赵树理。赵树理再看她修改后的媒婆形象,像是像了几分,但与作品中花大姐几个形象比起来还是不行。赵树理说:“刘真,看来让你自己改恐怕很难改好。但这个媒婆写不好,你这么好的作品这样发了,太可惜了。这样吧,我来个越俎代庖,帮你改改看,如果我也改不好,那就没办法了。”刘真忙说:“赵老师谢谢你,你一定会改得很好的。”于是,赵树理整整花了三天时间,为给刘真改写那个媒婆。刘真看了赵树理替她改的媒婆之章节,那媒婆真的活灵活现,真像个媒婆了,刘真十分高兴,对严文井说:“只有在赵老师的笔下,媒婆才会写的这么好,我可真是办不到。”严文井说:“赵老师整整花了三天时间什么也不干,专为你改写媒婆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你写的《春大姐》很有生活基础。要不,他是不会下这番工夫的。改写一个媒婆之所以花了三天时间,是因为他要调动他熟悉的好多媒婆形象揉在一起写,又要照顾你的作品通篇风格,所以费了些时间。”刘真说:“赵老师不只是把《春大姐》里的媒婆给我改好了,并且让我懂得了写小说要有生活的重要性,使我懂得了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是写不好小说的。”刘真的《春大姐》发表和出书后,成为成名作和代表作。后来她把看赵树理的小说作为她的主要学习课程。
赵树理是文学老圃,许多作家的成长都与他的培养分不开,我本人原是个雇农出身的半文盲,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因为看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一系列作品后,深受感动和感染,才拿起笔写起小说的。我的学习写作虽只是从赵树理的作品学起的,但是后来赵树理也给予我许多帮助。我的短篇小说《四年不改》被选入1956年《全国短篇小说选》,赵树理看了后,推荐给茅盾,在1962年大连会议上,被称为三个样板作品之一篇。1964年赵树理看了我的短篇小说《两个媳妇》、《因为百丑是队长》等作品后,亲自把两个作家的故事联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请剧作家程联考写成剧本《一日三餐》,搬上舞台。赵树理对于年轻一代作家是想着法儿从各个方面培育的。赵树理真可谓文艺界精心培育青年一代的老圃啊。
□韩文洲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