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之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17972
本馆由[ uex3~4e ]创建于2010年01月20日

吴克之生平简历

发布时间:2010-09-15 15:46:1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11年9月,吴克之诞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只有一间半瓦房,五亩田地。父亲吴明良曾参加陈继虞领导的民军反军阀的斗争。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童年的吴克之个性刚直,聪明好学,他五岁入私塾念书,十二岁高小毕业。在校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喜爱。后因父亲病故,不能继续升学,只得回家帮助母亲耕种。
  1925年初,年仅十三岁的吴克之跟随外祖父到南洋去谋生。不料刚到新加坡,外祖父却不幸逝世。他被迫流落街头,幸而得到同乡的帮助,才在一个橡胶园里当雇工。因年龄小,常受到工头肆意辱骂。由于不堪忍受工头的奴役,一年后离开了橡胶园,转到一间杂货店当店员,但也同样遭到店主的百般虐待。这段经历使他饱尝了阶级压迫之苦,对黑暗的殖民地社会感到十分憎恶。
  他积极参加工人夜校学习中学课程,阅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与华侨工人在一起开座谈会,议论国内重要时事,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l927年“四·一二”政变,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被迫来到马来亚,在华侨中揭露国民党叛变革命,镇压群众的罪恶行为,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思想。吴克之从中得到启迪,与那些革命青年交往,阅读各种传播革命思想的书刊。在母亲多次催促下,吴克之回到了家乡结了婚。婚后不满三个月,吴克之又重返马来亚当店员。1929年夏,因家庭处境困难,母亲离开家庭,弟妹年小无人照顾,吴克之结束了海外三年游子生活毅然回到家乡。他在马来亚三年,饱受资本家剥削压迫之苦,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萌发了革命的志向。
  1929年秋,他考进琼山县师范学校。他在学校里一面读书,一面参加一些进步活动,结果被学校当局以“赤化分子” 开除出校。为了逃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查,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离家到广州谋求出路。走头无路的情况下,他迫于生计,投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服役。l931年,被选调到国民党陈济棠部所属的广东燕塘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又分配到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担任少尉排长和中尉连附。在军校学习期间,他结识了一些进步同学,参加由共产党员符哥洛、陈彭治等组织的“汇众社” 的抗日爱国运动,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1935年冬,他因和一些思想进步的班长揭发一名连长的贪污罪行,遭到打击报复,被免职。他于是回到广州寻找职业。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