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纪念网哀悼:张震戎马一生,战功卓著
张震戎马一生,战功卓著。
一枪
这一枪,是一支左轮手枪,这支手枪不比一般,它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由被动转为主动,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开端。
1946年夏,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继1946年6月围攻中原解放区后,又于7月上旬以正规军58个师(旅)连同保安部队共50万人,进攻华东与山东解放区。
为迎击敌人的全面进攻,在中央军委、毛泽东的统一部署下,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的张震率部与山东野战军主力会合,在陈毅司令员统一指挥下,从淮北到苏北,先后发起了朝阳集、泗县、两淮、宿北等主要战役。
朝阳集战役是淮北的第一仗。7月中旬,敌以5个整编师(军)约10个旅的兵力分三路进犯淮北路东解放区。
面对三路进攻之敌,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参谋长宋时轮集中南下的山东野战军二纵、七师二十旅和华中野战军九纵,共13个团的兵力首先歼灭占领朝阳集与渔沟集的敌整编第六十九师九十二旅和六十旅一部。 7月26日夜,张震率部向渔沟集方向前进。他进一步探明了敌情,发现九十二旅以一个营驻守渔沟集,另有部分兵力守渔沟东北高地。如何打?张震考虑,这是我军在淮北地区的首战,应慎重稳妥。他没有急于以主力直取渔沟集,以部分兵力钳制周围高地之敌,而是先控制渔沟东北诸高地,扫除其屏障,再歼灭渔沟集之敌。27日拂晓,战斗打响。我军很快夺占了这几个高地。张震挥师一面截击逃敌,一面攻击渔沟集。下午5时许,敌向西逃窜,被我追歼。该役,共歼敌5000余名,其中张震部歼敌1000余人,缴获火箭炮2门,迫击炮4门,美式重机枪6挺、轻机枪22挺,有力地配合了二纵队主力全歼敌九十二旅的作战。
战斗的胜利,鼓舞了部队斗志,改善了九纵队的装备,他们以缴获的火炮建立了纵队炮兵连。
战后,敌七军从南面乘机侵占泗县、五河,向我步步逼近。陈毅和宋时轮决定以一部分兵力监视北面之敌,集中主力先歼南面深入泗县之敌。我参战部队为二、九纵和七、八师。张震率九纵在开进途中,大雨倾盆,水深齐腰,平地一片汪洋,行军受阻,4小时才走3.5公里。张震经过反复考虑,向宋时轮参谋长提出:此仗暂不打。他认为在连降大雨之时,敌人以逸待劳,我军则在泥泞里奔波,要攻坚,形势甚为不利。但宋时轮决心很坚定,说如果拖下去的话,北面敌人又上来了,仗就更不好打。张震便又直接向陈毅司令员发电,建议暂不攻击泗县。但未见回复。
泗县攻城战斗于8月7日下午打响。张震率队从东面发起攻击(由于该纵第七十九团和八十一团奉命参加城西和城东南的阻援行动,当时只有3个团参加战斗),因连日下雨,护城河暴涨,四周积水特深,原来准备的攻城器材失效。战士们泅水强渡,遭敌火力封锁,伤亡严重。在泗县战役中,伤亡2000多人。
8月下旬,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在徐州召开会议,以淮安、淮阴为目标继续向华中解放区发动所谓“第二期攻势”,又增调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参战,拉开了“两淮”之战的大幕。
“两淮”之战,是我军保卫华中解放区首府的艰苦一战。张震所部九纵首当其冲,同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等部,连续鏖战8个昼夜。纵队副司令员杜新民负伤,全体指战员前仆后继,但未能守住两淮,整个苏皖战局陷入被动,张震的心情十分沉重。
9月23日,张震参加了华中军区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陈毅、粟裕、谭震林、邓子恢先后讲话,总结两淮失守的经验教训,部署今后任务。
根据战局的发展,中央军委决定:集中两个野战军在淮海区行动,打开战局,并将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两指挥部合一,暂称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同时,明确了两军会师的要求和下步作战方向。从而为山东、华中两区部队进行合编,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奠定了基础。
为了改变苏北、鲁南战局,我军决心集中24个团的兵力,发起宿北战役。这是山东与华中野战军合编后的第一个大仗。
战斗于1946年12月13日开始。张震指挥七十五团于来龙庵地区英勇阻击了敌整编第十一师一一八旅的轮番进攻,予敌以重大杀伤。在攻击敌军固守的人和圩、苗庄、晓店子、罗庄等村落时,我军3次受挫。张震觉察到应特别注意破坏敌人的副防御设施,并加强攻坚的火力准备,尤其是在两支部队共同作战时,要注意搞好协同,相互配合,才能保证突击一举成功。他又一次向野司提出建议,请求做好准备后再发起攻击。根据野司命令,韦国清和张震商定于18日黄昏后,以九纵七十五团和九旅两个团,对人和圩发起第四次突击。经过充分的火力准备,各团的英勇拼搏,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全歼守敌。
在宿北大战中,共歼敌2.1万人。敌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七十五团团长余倚义、政委李毅将缴获的戴之奇的左轮手枪送给了纵队司令员张震,作为人和圩血战之纪念。
![(图)张震[开国中将] (图)张震[开国中将]](http://a1.att.hudong.com/84/10/01300000349330124023108653262_s.jpg)
一弹
这颗子弹,是一颗留在张震身上的子弹,伴随他度过了整个解放战争。
1945年2月16日,时任新四军四师第二旅旅长、淮北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在萧县祖老楼与敌伪军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右臂。这是张震继窦楼战斗负伤后的又一次负伤。他不顾伤痛,继续指挥部队向敌侧翼实施攻击,终于打垮了敌军。受当时条件所限,这颗子弹未能及时取出。
1946年2月21日,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的张震抵淮安参加华中分局、华中军区的高干会议。其时他负伤的右臂仍在隐隐作痛。乘休会之机,他去了一趟淮阴,到这里设备较好的仁慈医院上门求医。医生给他作了X光透视,说子弹横在肩胛之下,必须动手术取出来。张震感到“时局多变,大规模内战随时都可能爆发,还是等以后有时间再说”,婉谢了医师的好意。3个月后,战争果然来临。
就这样,这颗子弹在张震身上留了10个年头,伴随他度过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的艰苦岁月。张震调到北京工作后,才到医院动手术将子弹取了出来。他将取出的子弹交给夫人马龄松保存,作为留给孩子们最好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