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永垂不朽
只要是我收藏的东西,就一定要保留在我们国土上。——张伯驹。近年来,中国古代字画的拍卖市场,动辄拍出数千万元的“天价”。在这些传世珍品演绎的荣耀和财富传奇之外,张伯驹的名字似乎显得遥远而落寞。有人评价,即使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字画中,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格,都罕有能超过1956年张伯驹无偿捐献之物,他捐献的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捐了半个故宫,晚年一个安静病房都没有
张伯驹,其父张锦芳,姑父是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6岁时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1915年在袁世凯支持下,创办了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张伯君就是在这样一个显赫富裕的家庭中长大。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同于其他富家子弟的不学无术,张伯驹酷爱看书,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他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再加上他天资超逸,张伯驹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红学大师周汝昌评价张伯驹: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一是清朝灭亡后,溥仪的庶母谨太妃,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利用什么机会,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偷偷占为己有。1924年,她派人到地安门古玩店卖出。二是被溥仪偷带出宫,在天津为了维持骄奢淫逸的生活,就把包括李白《上阳台帖》在内的几十件书画文物给偷偷变卖。但不管是哪种说法,李白的《上阳台帖》和《中秋帖》《伯远帖》最终都是被郭葆昌收藏了。1937年夏,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对北京实行金融封锁,张伯驹被困北京,上海盐业银行的汇款根本没办法汇过来。再加上他当年购买陆机的《平复帖》花了巨款。第二年,张伯驹被迫将《中秋帖》和《伯远帖》退还给郭葆昌。这样,余下的李白《上阳台帖》和唐寅《孟蜀宫妓图》等画作就以6万元的价格归了张伯驹。
名列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不过张伯驹与别的富二代不同是,视金钱如粪土,为了收藏不惜倾家荡产。张伯驹曾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他的话是有由头的,这还要从当时日本人抢购中国文物说起。流失的《夜照白图》1936年,一件事情震动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界,舆情哗然,张伯驹痛心不已。《夜照白图》被溥儒仅以一万大洋转卖到了日本人手里。
1982年2月,因为感冒,张伯驹住进北大医院。他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的病房内。潘素提出要换个单人间或双人间,有利于病人休息,但医院方面拒绝了,理由是:张伯驹不够级别。病房内无比嘈杂,已经84岁的张伯驹目睹身旁的病人死亡,情绪极坏。潘素再次与医院交涉,依旧被拒绝。张大千的孙子前去探望张伯驹时,张伯驹有气无力地握了握他的手,只能默默地流泪。
在追悼会上,经济学家千家驹感慨道:“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词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