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少女钟可览的孝顺感动宝安,24名青年干部为她捐骨髓
她叫钟可览,14岁。突如其来的白血病魔打碎了她花季的梦想。她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生命垂危。因为她的美丽、善良与孝顺,宝安人正在以各种方式帮她与病魔抗争。
可览唯一的一次哭闹是在住院后一个星期左右,她哭着说医疗费太贵了,她说“妈妈,我好了,可以回家了!”
“还是不行!”昨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宝安人民医院8楼小可览的病房,4名护士正给她全身寻找合适的位置打针,护士的额头已经渗着汗珠,焦虑地说,“血管太细了,针都插不进去。”从桌子上散落的七八个针头来看,针已经打了不少。
疼痛无比,小可览秀丽的脸庞被扭曲了,拼命忍着,但长长的睫毛上还是挂满着泪珠。坚强的她,只是低沉地呻吟了一声。小小的手臂布满针眼,手心冰凉,渗出冷汗,一些部位已成青紫色的肿块,让人不忍心去抚摸她。
“针头已插了半个多小时了,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血管。”小可览的妈妈王春华一边为孩子抹泪,一边心疼地说。
“要不看看脚行不行。”几名护士相互配合,半个小时又过去了,针始终还是插不进去……
除了打针难,小可览经过近半月化疗,一头美丽的长头发掉了很多。牙龈松动,只能吃些稀饭、米粉之类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病魔摧残着这个眉目清秀的花季少女。伶牙俐齿的她,现在连说话都十分困难,一双乌黑的大眼睛迷茫地望着天花板。
“治疗的这段时间,可览很坚强。”王春华说,“唯一的一次哭闹是在住院一个星期左右,她哭着说医疗费太贵了,妈妈,我好了,可以回家了。”
桌边放着一个饭盒,里面只有冰凉的米饭和青菜,王春华说,这是她丈夫给她送来的饭菜,一天送一次吃三餐。
她担心学费,大年三十还在卖报纸
王春华告诉记者,他们2000年从湖南岳阳来深,靠卖报纸维生。日子虽苦,但孩子非常争气,三个女儿陆续考上大学本科、重点高中和初中。可是,学费成了这个家庭最沉重的字眼。
春节,湖南遭遇大雪灾。王春华不放心,想回家看看大女儿、二女儿。正放寒假的小可览懂事地说:“妈妈你去吧,报纸我来帮你卖。”
于是,小可览每天清晨5时就起床,5时半就跟爸爸一起走街串巷卖报纸,直到中午12点才回家。有时报纸卖不完,下午还得再出去。
“那时的天太冷了!”王春华自责地说,“我怎么能让孩子这么早出去受冻呢!”她走后几天,丈夫就告诉她,孩子有点小感冒,但吃了感冒药好了。直到大年三十那天,孩子都坚持卖报。
“她担心着学费问题。当时她电话里跟我兴奋地说,一天能卖100份,能赚二三十块钱!”王春华哽咽起来。
过完春节回深,王春华就发现小可览一到夜里就发低烧,开学后,还经常流鼻血,而且很难止住,最后,还出现行走困难。在宝安人民医院,她被诊断为M5型急性髓性白血病。
据主治医生涂传清说,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白血病,很难治疗。化疗的治愈率不到10%,如果找到和她匹配的骨髓给她做手术的话,还是有治愈的希望的。她现在还处于观察期。做骨髓配型和骨髓移植手术,需要准备40万元。
24名机关青年干部争相为她捐骨髓
可览不仅是孝顺的,她还是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同学心中乐于助人的班长,在各种竞赛中拿奖的小英雄。知情的老乡、朋友都纷纷献出爱心。
就在记者采访时,王春华的4位湖南老乡为小可览送来了几千块钱。其实她们中有几位与王春华素未谋面。
这样的爱心故事对于王春华一家来说还有很多很多:靠摆地摊维持生计的刘阿姨一家,给可览送来省吃俭用的200元钱;有个小伙子下班后赶来捐了2000元;小可览所在的金碧中学,全校师生组织两次捐款3万余元。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送来了祈福的小纸鹤。
3月14日下午,由宝安区直机关团工委、区义工联联合开展了“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机关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
“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挽救一个生命,等于挽救一个家庭,这是一项生命的希望工程。”区直机关团委负责人小潘,代表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表达了他们捐献骨髓,拯救白血病人的心愿。
35名来自各机关单位的青年、义工踊跃参与,献血量达到8200ML,其中合乎资格的24名加入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的队伍。
截至发稿时为止,爱心捐款的款项距离40万元的手术费还有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