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023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5日

熊式辉发展近代江西工业

发布时间:2012-09-15 09:52:23      发布人: 天使在人间
熊式辉发展江西近代工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广泛延聘和培训各种专门技术人才。人才是实施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了发展江西经济,熊式辉广泛延揽各种专门人才来赣创业,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任用了一个杰出的建设厅厅长。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熊式辉延聘福建人杨绰庵来赣,先后担任省建设厅秘书主任、省工商管理处处长、省建设厅厅长等职务,一直任职到1943年9月。在此期间,熊式辉倚重杨绰庵主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工业化建设。
  在熊式辉的支持下,杨绰庵大张旗鼓罗致人才,用高薪聘请国内知名的科技专家,聚集到泰和、吉安、赣州等地,担任江西各大省营工厂的厂长或经理。留学美国的朱有骞,出任民生建筑公司总经理;留学德国的季炳奎是一位电机工程师,曾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做过副工程师,担任吉安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以及江西省工商管理处处长;冶金工程师汤尚松曾留学美国,被委以江西炼铁厂经理之职;留美学生是一位机械工程师,出任江西机器厂经理;留英八年的陈薰,曾任马尾造船厂工程师,受命为江西车船厂经理;黄文丰是留日学生,出任江西罐头厂经理;高德霞是留美学生,担任江西电池厂经理;周瑞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任民生制革厂经理;陶品三曾任上海酒精厂工程师,被任以民生酒精厂经理;留学美国的张闻骏系大学教授,被委任建设厅技正;南通大学毕业生王国梁,任民生纺织厂经理。[27]江西一时高朋满座,人才云集。
  除了从省外聘请人才,熊式辉还创办多种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有计划地培训实用技术人才。1936年10月,组织江西省百业教育委员会,创办百业教育,以增进各业职工之知识技能。先在南昌试办,在省立各职业学校、各民众教育机构以及各生产机关,附设补习班。至1937年4月,先后成立了15个补习班,计14个行业,共培训人员1700余人。以后继续推行到各县,将公民训练和职业补习教育相结合,成为别具一格的社会教育方式。
  为了快速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省建设厅在吉安青原山创办了江西省建设人才训练所。训练所开办了电讯、司机、财会、书店营业员等各种培训班,所招收的学员均是高中毕业生,分期分批加以培训,毕业一期,分配一期。江西省无线电通讯大队的专业电讯人员,就是该所开办的电讯人员培训班毕业的。[29]1939年至1940年,又在于都设立省立造纸科实用初级职业学校,在婺源设立制茶科实用初级职业学校,在宜黄设立麻织科实用初级职业学校,在赣县设立制糖科实用初级职业学校,在遂川创办劳作师资训练所。[30]这些教育培训机构培养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各个行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多方筹措资金,直接投资创办工矿企业。熊式辉接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时,省库中只剩下15元钱,财政极为窘困。熊式辉上任后,采取了一些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工农业生产有所恢复,财政状况逐渐好转。但是,1939年3月日军占领南昌以后,江西省政府迁往泰和办公,政府的各项经济来源枯竭。为了筹措工业建设资金,熊式辉接受杨绰庵的建议,开拓本省钨、锡两矿的资源来增加收入。江西的钨、锡,已由资源委员会统制,江西省政府与资源委员会订有合约,所有经营钨砂贸易的盈利,双方各得一半。自1936年5月至1941年5月期间,江西省总共从钨砂贸易中获得3509万多元。[32]同时,通过与资源委员会协商,确定大庾锡矿由江西省建设厅自产白销。杨绰庵派周文燮去主持大庾锡矿,不到两年光景,经济效益猛增。[33]熊式辉就是用这些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直接创办了一大批工厂企业。
  1935年,在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取得胜利以后,为了安置难民,恢复生产,熊式辉奉蒋介石的指令,以江西省政府的名义明令各县筹办平民工厂,“各县至少须办一所,其范围,视各该县经济能力而定,……以便各县将无业游民,及无法生存者,一律收入训练,使其有生产能力,不致扰害地方”。
  抗战爆发以后,大量的难民疏散到后方的江西,一方面加大了江西生活物资供应的困难,另一方面难民也需要就业,解决生计问题,所以创设劳动密集型的难民工厂,就成为解决难民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1940年,熊式辉领导的江西省政府发布训令,“本省为推行生产救济,业于吉安、于都、永新、赣县、永丰、南城、瑞金、宜黄、浮梁、黎川等十县筹设难民工厂,收容战区难民。……各县难民工厂一律由工商管理处负责指导监督,所需流动资金概由建设银行负责贷与并任稽核之责,省振济会则负责总其成。”[35]据统计,截至1941年3月,在南丰、吉安、遂川、赣县、永丰、宁都、宜黄、上饶、余江、浮梁等地,全省共设立难民工厂11家,总资本额为253150元,安排就业3680人,主要生产毛巾、线袜、线毯、棉纱、药棉、土布、麻鞋、麻袋、绷带布,并兼做藤器、缝衣等等。[36]
  为了解决战争带来的物资供应困难,熊式辉又指令省建设厅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数十家省营工厂,涉及电力、机械制造、冶金、化学、纺织、印刷、碾米等多个重工业和轻工业部门。江西省各家省营工厂,均冠以“民生”二字。据统计,到1942年,江西省省营工业,“总共资本额达1600余万元,实用在1000万元,全年生产总值3400万元,职员1000人,工人约5000人,年可盈余500余万元。”[37]抗日战争期间江西省省营工业的发展,“非但及时补充了战争中期的军需民用,而且支持了江西人民较顺利地度过了战时的后期难关。”[38]据1945年出版的《江西统计提要》记载,到1944年,包括中央政府和江西地方政府经营的工矿企业在内,江西省官营工业的投资额达6420万元。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
  第三,建立工业研究机构,加强生产工艺的研制和推广。早在1929年,江西省就在省城成立了省立工业试验所,在景德镇设立了江西省陶务局。后来,省陶务局撤销,其所有机件均运来南昌,并人工业试验所。工业试验所的主要工作是对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并出具检验报告,而检验分析又是“制造工业之基础”;同时,工业试验所还从事生产工艺的改良和推广工作。
  熊式辉上任以后,注重对生产工艺加以改进,加强了对工业产品的研究,以推动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1934年,为谋复兴江西瓷业,熊式辉重新在景德镇成立陶业管理局,邀请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担任局长,并创立陶业人员训练所,制订陶瓷工业的改革措施。杜氏早年留学日本,专攻陶瓷,回国以后曾在沈阳创办瓷业公司,蜚声瓷业界。他满怀爱国热情,具有振兴民族工业,挽救国家危亡的远大抱负。在江西任职期间,他极力提倡用机器制坯代替手工捏坯,改筑煤窑取代柴窑,以印刷彩饰替代手工笔绘,以期在全省示范推广新的瓷器生产工艺,为江西瓷业特别是对景德镇瓷业的改进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抗战爆发以后,江西的工业重心南移。为了促进本省工业之发展,熊式辉把1940年定为“工业年”,于1940年9月1日在赣县创设江西省工业实验处。实验处设有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气工业三个组,意在研究本省原料之利用,设计和制造各种机械、器材,并使之渐趋于标准化。实验处成立以后,采用科学方法,“已制成培养细菌用之恒温箱,柯氏蒸汽杀菌器,蒸汽干燥箱,孵卵器,蒸馏器,及理化实验室所用之基本仪器三十余种,并制成化学药品二十余种,经国立中正大学,省立医专,省卫生试验所等机关采用,佥认满意。”
  第四,多次开展提倡国货运动,扶持和促进本省工业产品的销售。例如,1935年5月,为了振兴江西瓷业,由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出面,发起举行提倡国产瓷器运动周,要求“无论住户商店,一律使用国瓷。”为了确保运动的顺利进行,江西省党部与提倡国货委员会、南昌市商会、瓷业公会、中西菜馆业公会等团体合组“国瓷供销委员会”,予以推动。同时,在中山纪念堂召开社会各界代表大会,由民国江西日报出版一期提倡国瓷运动特刊,大造声势,以唤起民众使用国瓷;由各业组织宣传队检查队,“实行向各业商店,劝导使用国瓷,并检查各店有无使用洋瓷,及经售洋瓷情事”。经过轰轰烈烈的提倡国瓷运动,一时间,南昌市面上“洋瓷几已绝迹”。
  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江西创办的综合性大学。熊式辉在大学创办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中正大学的创办,填补了江西高等教育的空白,改善了我国战时教育的布局,在高等教育发展史和江西近代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