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教授的生死追索
发布时间:2015-12-26 10:20:07
发布人:
石心桥
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二天,也就是2013年2月17日,原来和我一同做事的建新发来一个短信,言及郑晓江教授在晨练中不幸从18层楼顶坠落,当场死亡。
初闻此言,绝不相信。自杀、坠楼?或许在别人可能,对于郑晓江一万个我也不相信他会采取此种非正常死亡,原因就是他一直研究生死哲学,对从古及今的生死问题参悟的比较透,断不会采取这种不可思议的死亡方式。
相信也罢,不相信也罢,郑晓江——和我交往十几年的老朋友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再也不能听到他轻柔的声音,再也不能收到他每到一处留下的五言诗句,当然再也不能亲自编辑他写给我们刊物的大作,遗憾只能从这天开始,怀念永久留存心里。不管舍与不舍,在我的手机通讯录和电子信箱通讯录中,郑晓江这个名字永远不会再有任何信号跳动,也许过不了多久,他很快会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但这个名字恐怕会永久留存在记忆中。
春节前晓江兄还寄来一篇大作,谈的是《生命教育寻根之旅——七访台湾的学与思》。过去十几年,晓江教授多次造访台湾,在台湾的高等学校、学术研究机构、医院、养老院甚至殡仪馆,大肆宣讲他的生命教育理论。想不到短短的十几天,此文竟成为他的绝笔。好不叫人伤感。
研史之人,应该最能看透人生,自古及今,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管活着的时候多么有权有势,多么风流倜傥,死后也不过一抔粪土,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都是过逝云烟。活好当下,活得自在,活得潇洒,活得顺心,才是最好的人生追求。这一点一直研习哲学史的郑晓江应该深谙其道。参透人生,也就参透了生命的价值。难怪这些年他不断奔波于大专院校、工厂社区,为人们宣讲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宣讲生活的真谛和意义。他到处演讲,抚慰了许多失去亲人的家属的心灵痛楚,挽救了许多对生活厌倦、对生命不再留恋的人的生命。他是心灵的导师,是一个对生死意义、对生命和生活有着独到见解的布道者。许多听过他关于生死哲学见解的人都能从他的讲演中受到启发,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生命教育是他这些年研究的对象,也是他成名于当下的资本。可是谁能想到,以生命教育著称的学者最后不是老死于学术征途上,却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以殉道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教育研究。惜哉。
游走于生死哲学领域达二十多年的郑晓江创立了生死哲学的“六大原理”,其中解决人生问题的有四个原理:生命与生活紧张之原理;生命二维四重性的原理;人生时光与物理时间不等式的原理;“生命共同体”的原理。在超越死亡方面有二大原理:“生死互渗”之原理;“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的原理。在他的各种讲演中,他一直宣讲着“生之幸福死之安乐”的理念,告诫人们人生包括生命与生活,生命是人生的存在面,生活是人生的感悟面,从理论上探讨幸福与快乐的真谛;改变人们生命观上的狭隘性,摒弃对生命不尊重和不珍惜的态度;由死观生,达到心态的平衡,把握生命的幸福。进而教育人们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人们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和死本来就是人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几千年来多少学者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传统的生死观一直未能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困惑,郑晓江从古代哲人的生死观出发探讨当代人的生死问题。在我的印象中,郑晓江的主要观点讲的是“生之幸福死之安乐”和“生命与生活的关系”。在他看来,人生问题就是生和死的问题,生和死的内涵就是生命和生活,在人的一生中,生活可以终止,但生命可以永恒。人死了是生活的终止,生命可以永恒。因此人活的时候应该追求幸福的人生,人死后也并不可怕,是一种安乐的状态。
作为一种理论,很多人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因为在生活中人们遇到了实际问题,遇到了人生困境,传统的生死观解不开这些谜团,追求幸福的生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如何理解死是生活的终止,生命可以永驻?人死了,生活结束了,人的生命不是也结束了,何来生命永存?人活着的时候追求幸福的人生,活出精彩,很好理解,人死后又何来安乐?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对活着的人来说又怎么能预知死后的情况?死的状况是针对活着的人,人们害怕死亡,因为对死亡不可预知。
郑晓江的理论确有说服人的地方,他到过很多地方,包括汶川大地震时到灾区抚慰灾民的心灵痛楚;他给许多年轻学子讲生死观,挽救了许多有轻生念头的年轻人。它在殡仪馆、养老院、医院,甚至其他地方宣讲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对人们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带给人们一种新的精神慰藉。
我也想不通,到底为什么郑晓江会以此种方式告别人世。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在那个雾蒙蒙的早上,在十八层楼顶,郑晓江在晨练以后,面对着袅袅升腾的雾霾,它在沉思生死意义,思索着生之幸福和死之安乐的关系,在精神思绪集中到一点的时候,在他的脚下没有大山、河流,没有马路和高楼,那条幸福安详的路就在他的脚下,他思索着,轻轻地走过去,就这样他走向了那条我们都不熟悉的路。
郑晓江走了,活着的时候他为生之幸福不懈追索,现在死了,我们相信他还在追索着那份安乐。
来源:http://blog.ifeng.com/article/2365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