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13878232
本馆由[ 军人的后代 ]创建于2011年05月15日

作品选读

发布时间:2011-05-15 04:20:56      发布人: 军人的后代
《回延安》
  【年代】:现当代
  【作者】:贺敬之
  【作品】:回延安(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内容】:
  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贺敬之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赏析】: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诗是心灵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艺术。《回延安》之感人,一言以蔽之,正是在炽热的“情”字上。看,延安的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延安的一切,无处不是情,“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头扑在亲人怀”,那是重逢的激情;而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同样充满了无限深情,那是一生对延安人民培养教育的感激之情;当诗人期待着“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时,情感更发展到了高峰,回荡在延安上空,也激荡在读者心海之中。
  在表现手法上,全诗构思精巧,比喻贴切。把延安比作母亲,便将儿女离别后的怀想思念、重逢后的欢愉激动、母亲对儿女的抚育之恩,用情感之线贯穿起来,既自然又真切。其次,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反复咏唱,曲调悠扬,节奏活泼,极富地方特色。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不着痕迹,更增强了诗的美感。
  《夜》
  【年代】:现当代
  【作者】:贺敬之
  【作品】:《夜》
  【内容】:
  夜——西北的苦涩的长夜……
  狼,火红的眼睛呵,燃烧在夜的丛莽
  繁星,在天空——熟透的柠檬在丛林中。
  黑色的森林,漫天的大雾;猎人跃进在深处。
  猎枪像愤怒的大蛇,吐着爆炸的火舌。
  而我们四个喘息着,
  摸索向远方………………
  西去列车的窗口
  【年代】:现当代
  【作者】:贺敬之
  【作品】:《西去列车的窗口》
  【内容】: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此刻,满车歌声已经停歇,
  婴儿在母亲怀中已经睡熟。
  呵,在这样的路上,这样的时候,
  在这一节车厢,这一个窗口--
  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
  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
  你可曾想见:那些年青人火热的胸口
  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
  你可曾听到呵,在车厢里:
  仿佛响起井冈山拂晓攻击的怒吼?
  你可曾望到呵,灯光下:
  好象举起南泥湾披荆斩棘的镢头?
  呵,大西北这个平静的夏夜,
  呵,西去列车这不平静的窗口!
  一群青年人的肩紧靠着一个壮年人的肩,
  看多少双手久久地拉着这双手……
  他们呵,打从哪里来?又往哪里走?
  他们属于哪个家庭?是什么样的亲友?
  他呵,塔里木垦区派出的带队人--
  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南泥湾的突击手。
  他们,上海青年参加边疆建设的大队--
  军垦农场即将报到的新战友
  几天前,第一次相见--
  是在霓虹灯下,那红旗飘扬的街头。
  几天后,并肩拉手--
  在西去列车上,这不平静的窗口。
  从第一天,老战士看到你们呵-
  那些激动的面孔、那些高举的拳头……
  从第一天,年轻人看到你呵--
  旧军帽下根根白发、臂膀上道道伤口……
  呵,大渡河的流水呵,流进了扬子江口
  沸腾的热血呵,汇流在几代人心头!
  你讲的第一个故事:"当我参加红军那天";
  你们的第一张决心书:"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呵,指导员牺牲前告诉我:
  '想到呵,--十年后……百年后……'"
  "呵,我们对母亲说:
  '我们--永远、永远跟党走!……'"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