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144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09年12月26日

李少春同志生平

发布时间:2010-09-17 14:09:3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李少春原名宝琳,河北坝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19年11月4日生于梨园世家,其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是位擅演梆子和京剧的著名演员。他没有把儿子送进大红大紫的"富连成"科班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艺,而是根据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采取了另一套循序渐进的培训方法:从上学前后起,每天让少春练功一小时。以后分阶段逐渐增加练功,吊嗓,学戏的时间,直到把学文化缩短为一小时,因此,让少春同志自幼养成业余自学的良好习惯,始终不渝,而成为能自编、自导、自演的文武全才。李桂春先生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让儿子先练武功后练唱,为他打下扎实的幼功,以后演双出时,先演武戏后唱文戏也不会受任何影响,从而为少春同志构筑了他未来艺术大厦的深厚根基。其艺术培训的原则也很独特:"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看什么好就学什么。"因此,少春同志看到余叔岩的老生唱得好,就拜余叔岩为老师;看到杨小楼的武生演得精彩,就师从丁永利学杨派武生戏。甚至看到法华老法师的单式拳好,就随法师练拳;见街头卖艺人耍叉好,就请回家去教耍叉。因此,李少春自九岁起,先后受业于沈燕臣、贾德保、陈富寿、产保福、朱德芳、丁永利、陈秀华、余叔岩等名师,他凭借一双善于辨别精粗美丑的慧眼,和广纳百川的胸怀,学流派而不拘泥与流派,继承传统而又能突破传统。他吸纳各种艺术营养,经过自己的再审视、再创造,移步换形,超越前古。直到他享誉海内外之后,"看什么好就学什么"的信条仍始终如一,又拜周信芳,盖叫天为师,名师收高徒,也曾传为梨园佳话。

  少春同志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崭露才华于京津沪等地,年仅十四岁便与蜚声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合演<四郎探母>,而且深得梅先生赞许。由于他既不独宗一派,自然很少门户之见,从而开创了放眼各家,融会贯通的独特风范。比如余叔岩的演唱富于韵味,讲究四声,少春先生在严守师训的同时,又虚心学习周信芳刻画人物细致逼真的表现方法,还大胆吸收马连良潇洒飘逸的特点。他演武戏则在杨派武生的基础上,融入盖(叫天)派表演艺术的优长。因为他演戏的明确宗旨,就是力求演出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通过视听艺术去感染观众,从不哗众取宠,单纯卖弄技巧;或以某派某家嫡传亲授为标榜。因此,他塑造的人物都有血有肉,耐人寻味。

  40年代末,李少春、袁世海合演的<野猪林>已唱红大江南北,攀登了又一个艺术高峰。这原本是杨小楼,郝寿臣合演的上、下本拿手好戏,少春同志在翁先生的协助下,呕心沥血重新修改,压缩成一次演完的剧目,思想性艺术性更臻完美,充分体现了他移步换形,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196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前,少春同志又进行了一次修润,增添了"问苍天"这个唱段,更充分的抒发了林冲受辱蒙冤满怀压抑的心境,形象生动的展示了"逼上梁山"这一无辜者被"逼"得走投无路,而不得不上梁山的主题。

  解放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挑班的"起社"改组为新中国实验京剧团。他们上演的<云罗山>,<野猪林>等优秀剧目,都获得了各阶层观众的好评。这时新排的<将相和>是王颉竹,翁偶虹根据传统戏<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重新改编,他们的演出,再次以多方位的创新博得赞誉。

  1951年,新中国京剧团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李少春任京剧实验工作第三团团长。1954年,少春同志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赴印度、缅甸访问演出,获缅甸总理吴努授予的金质奖章。

  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成立,李少春先后任一团、三团团长,此后便形成了以李、袁、叶、杜为领衔主演的剧院表演艺术家群体,开始了兼容并蓄各艺术流派,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艺术风范,推动了民族戏曲演剧学派的发展。同年5月,少春同志出访载誉归来后,在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情况时,周总理说,既然<闹天宫>这样深受外国观众欢迎,何不扩大篇幅重新编排一部<大闹天宫>。剧院完成编写提纲后,周总理又在紫光阁召见少春同志等主创人员,并对改编作了指示。少春同志演猴戏,从脸谱到表演都别具一格,他塑造的孙悟空既有活泼机敏,轻捷灵巧的猴气,又是威力无穷,沉稳潇洒的美猴王,更不乏齐天大圣的风度与威仪。

  1956年,梅兰芳院长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演出,李少春同志在<野猪林>、<闹天宫>、<三岔口>、<将相和>中的精湛表演,深受日本观众欢迎。他在中日艺术家的经验交流中,常应邀宣讲和作示范表演。1958年,少春同志在现代京剧<白毛女>中饰杨白劳;在<林海雪原>中饰少剑波;在<柯山红日>中饰杨帆。农民,解放军政委等崭新人物的创造,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白毛女>堪称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少春同志在表演艺术上探索创新的一大转折。他对京剧排演现代戏充满信心。3月初<白毛女>的公演,赢得了观众的热情盛赞,全国报刊都发表了评介文章。5月21日,他在复友人李光灿的信中,曾谈到京剧演现代戏的重要意义:"京剧艺术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无疑地也会增强它的生命力,使京剧艺术更加提高,演出也就更活跃了,同时也克服了它的暮气。"他扮演的杨白劳一登场,身披盖豆腐的麻布片儿,夹着一副空豆腐担子,在漫天飞雪中踉跄迈步,那饥寒疲惫的身影,压抑凄凉的声调,顿时把观众带进了他躲债七天饥寒交迫的情景之中。但回到家里,见到心爱的女儿时,又忘却了躲债的煎熬,欣喜地贴门神。在同喜儿对唱的[西皮流水-二六]"扎红头绳"中,充分表现了舒展自如朴实喜悦的父女亲情。当他被迫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之后,生的希望破灭了。在一系列尖锐的矛盾面前,他的身心经理的冲突,这时传统的表演技艺"抢背"、"僵尸"、"跪步"、"蹉步"等都有较多的发挥,在杨白劳唱完了[反二黄],在末句尾腔的胡琴过门里服毒之后,他茫然四顾,颇有失魂落魄之状;回头直奔酣睡中的爱女,抚摸她的头发最后看女儿一眼,然后脱下自己的破袄披盖在她身上。这一连串的动作,都在尾腔与过门音乐声中进行,直到毒性发作,才转为[乱锤]锣鼓。杨白劳形象的塑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京剧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种种研究课题。

  建国十周年大庆的献礼演出,少春同志在<响马传>扮演的秦琼,前,后部设计了宝蓝色和纯青色两套服装。他头戴素罗帽,身着青 褶子,脚登厚底靴,背插双铜锏,其扮相在淡雅中尤见英武智勇气概,堪称独具特色。在表演方面化用了传统戏<洗浮山>等剧目的诸多技巧。此剧在中和剧院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来到后台连称"好戏",肯定了结义反隋的主题,并指示剧团休息一天后到中南海去演出,请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观看。在中南海演出休息时,周恩来总理提议<响马传>作为国庆献礼节目。

  1962年四团的青年演员们排演了<满江红>,少春、世海同志看了此剧,认为还大有可为,便决定重排。他们吸纳了多种流派塑造岳飞的艺术营养,重新塑造了岳飞形象。他这个新型岳飞,不仅是一个具有军事家气魄,政治家风度与诗人气质的大将,而是与南宋江山安危与共的民族英雄,也是与当时的民族斗争成败悠关的历史人物。四团演员因此获得了加工提高的范本和参照,艺术质量大幅度提高,两台<满江红>的演出并行不悖而各具风采。

  少春同志从四十年代的<文天祥><百战兴中唐>,到五六十年代的<将相和><宋景诗><赤壁之战><满江红>无不带着英雄史诗的意味。更充分地反映了少春同志深入开掘京剧艺术传统中,从程长庚到梅兰芳所具有的鲜活力和现代基因,为创新和发展京剧鞠躬尽瘁。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毛女><红灯记>更具划时代的意义。

 1964年京剧现代戏汇演中推出的<红灯记>由于后来被当成高、大、全的"样板"加以误导,李少春同志的许多贡献被移花接木,他在创作中的业绩和艰辛,至今鲜为人知。其实正是他首先把铁骨铮铮的李玉和,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树立在舞台上。那一段又一段老幼皆知,传唱不绝的精彩唱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临行喝妈一碗酒"等等,都是少春同志的精心设计;铁梅听罢奶奶"痛说革命家史"之后,少春同志根据导演的要求,为她设计了手托红灯,在[望家乡]的旋律中,走碎步圆场的一系列动作掀起的戏剧高潮,也是少春同志的创造;"赴宴斗鸠山"一场,原剧本是李玉和被拉下去就不再上场了,但少春同志建议改成现在这样演法,受刑之后再推上场,踉跄挺立,转动椅背,倾泻出满腔愤怒,唱一段[快板]斥骂鸠山,痛快淋漓高昂有力。这样,就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类此种种,无须赘述。

  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少春同志的舞台生涯,摧折了他艺术创作理想的翅膀。他像许许多多杰出的英才那样被大扫荡。批斗、抄家、劳动改造,他都无一幸免。"横扫一切"的狂潮稍减,他又被指派参加<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导演组,可是身心交悴病魔缠身的他,在所谓"革命群众专政"下控制使用,工作极为艰难。1972年后,又被调到中央五七艺术大学任教,承受着更加沉重的政治压力。这时"四人帮"已内定,"选"他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但必须劝其退党。他的承受能力终于崩溃,于1975年9月21日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惆怅与世长辞,也带着他聪颖的才华,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和无法以黄金比价的创新精神离开了人世。新中国京剧舞台上的一科巨星就这样匆匆地陨落,少春同志竟没能等到他期盼已久的大地春回!

  李少春同志自1949年7月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以来,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印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会员,并在帝国主义严密封锁下,先后赴苏联、罗马尼亚、波兰、德国、印度、缅甸、日本、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哥伦比亚、加拿大、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访问演出,不仅向世界剧坛展示了中国京剧艺术的精湛技艺,弘扬了民族文化,而且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上,与各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